宋向元
【摘 要】 本文用“宋代汝瓷傳世品不足百件”和“宋代汝瓷數量遠超百件”引出宋代汝瓷存世量之爭的現狀,然后分析了宋代汝瓷存世量之爭的三個原因:各方對汝窯的性質認識不同是宋代汝瓷存世量之爭的主要原因;用靜止的眼光看還是用發展的眼光看是宋代汝瓷存世量之爭的關鍵;仿品充斥市場而國內又缺乏有公信力的鑒定機構是宋代汝瓷存世量之爭的核心。最后提出要理性看待宋代汝瓷存世量之爭,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
【關鍵詞】 宋代 汝瓷 存世量
汝窯因窯址位于宋代河南汝州境內而得名,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南宋人葉寘[zhì]在《坦齋筆衡》里稱贊“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古陶瓷專家葉喆民依據文獻記載,認為汝窯的創燒年代應為宋元祐元年(1086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的40余年間。北宋末年,因金兵入侵,宋室南遷,汝窯被毀,技藝失傳,故宋代汝瓷存世量極少。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關于宋代汝瓷存世量,業界一直有“宋代汝瓷傳世品不足百件”和“宋代汝瓷數量遠超百件”的爭論。
(一) “宋代汝瓷傳世品不足百件”說。1987年,上海博物館汪慶正、范冬青和周麗麗出版了《汝窯的發現》,該書中附有“傳世汝瓷一覽表”,詳列了當時世界各國公開出版物中提到的65件宋代汝瓷。1991年,汪慶正又將其統計的宋代汝瓷存世量更正為69件。2001年,收藏家馬未都提出宋代汝瓷存世量“67件半”的說法。2005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新民和郭木森合著《汝窯瓷鑒定與鑒賞》出版,該書第6頁《傳世汝瓷一覽表》中,統計宋代汝瓷存世量為77件。200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寶豐清涼寺汝窯》,該書統計宋代汝瓷存世量為74件。2009年,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出川哲郎統計宋代汝瓷存世量為70件。2012年4月4日,香港蘇富比宋代汝窯花口洗拍賣時,蘇富比方面認為宋代傳世汝瓷共有79件。2015年9月,故宮博物院出版《汝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瓷薈萃》,在最后的附錄里,韓倩和呂成龍(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研究員)統計了世界各地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的傳世汝瓷共90件。2015年第11期《紫禁城》發表了徐巍、韓倩、呂成龍三人合寫的文章《附“清淡含蓄”故宮博物院汝瓷展導讀》,文中將傳世汝瓷更正為92件。2017年10月3日,香港蘇富比宋代汝窯圓洗拍賣時,蘇富比方面宣稱傳世汝瓷有87件。
中國硅酸鹽學會1982年編的《中國陶瓷史》一書記載“汝窯……流傳至今者不足百件,為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瓷窯”。葉喆民在2011年3月出版的《中國陶瓷史》一書中記載“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傳世文物極少,據統計世界上不足百件”。至此,宋代汝瓷傳世品不足百件在文博界幾成定論。
(二) “宋代汝瓷數量遠超百件”說。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青云在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發掘時出土了7件汝窯窖藏瓷器。2001年4月29日《中國文物報》曾報道,1992年一只直徑只有8厘米的汝窯小碟,在紐約佳士得以154萬美元成交。2015年第11期《紫禁城》發表了耿寶昌先生的文章《探尋汝窯》,文中記錄,1989年3月29日,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蠻子營村農民在村東取土時,發現窖藏瓷器,并遭到哄搶,后經公安和文物部門動員,哄搶者主動上繳了47件北宋汝瓷。2007年《大河報》報道,河南許昌一金代古墓中出土了數十件宋代汝瓷和鈞瓷,不幸的是被當地的民眾哄搶殆盡。2018年7月,范冬青著《說瓷》出版,在封面故事里著重介紹了一位北京藏家從日本購回的傳世汝窯鹿型熏爐。2018年11月26日,香港佳士得拍賣一只北宋汝窯天青釉茶盞,以5635萬港元成交。臺灣臺中縣中統古董文物館館長蔡文雄先生在網上公布了他所收藏的七十四件汝瓷的照片。民間收藏家母智德也聲稱收藏有幾十件宋代汝瓷。趙青云和趙文君主編的《汝瓷珍賞》,書中收錄了150件左右民間收藏的汝窯。按照趙青云的統計,目前存世的汝瓷應該在300-500件之間。收藏家馬未都也在《寥若晨星的汝瓷存世多少件》一文中透漏“汝窯在今天全世界的存世量大幾百件是毫無疑問的,上千件也是有可能的”,也曾多次在其參加的不同電視節目中表達同樣的觀點。
二、宋代汝瓷存世量之爭的原因
(一)認識差異。廣義的汝窯是指宋代汝州城區以及所轄的寶豐縣、郟縣、魯山縣等地域內青瓷窯口的統稱,而狹義的汝窯是指宋代汝州轄區內專為宮廷燒造青瓷的窯口。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汝官窯和汝民窯的區別。個別專家對非故宮或各大博物館的汝瓷不予認可,或者簡單稱之為汝民窯,以示跟汝官窯的區別。但細究官窯的概念,通常是指在一個特殊的地點,完全由官府出資建立一個具有完全生產能力的窯廠,生產一些帶有禮制性意義的產品,生產方式應該是有令則燒,無令則止,更重要的是產品嚴禁流入民間。無論是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還是汝州張公巷窯遺址,都沒有發現像杭州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一樣確切的官窯證據。所以廣大汝瓷藏家對個別專家生硬地將汝窯分為汝官窯和汝民窯的做法并不認可。反觀北京故宮里公認的汝瓷藏品,其中也有不少棕眼和縮釉的地方,有些傳世汝瓷品相甚至不如民間收藏的所謂民窯精品。根據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里的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這已充分說明汝窯性質是貢御窯而非官窯,屬于官監民燒性質,精品供皇室選擇之后還可以賣給民間,從一個側面有力證明了民間留存汝瓷的可能性。正是因為各方對汝窯的性質認識不同,所以才有了今天汝瓷存世量之爭。
(二)觀念的差異。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有一段記載:“紹興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張俊進奉……汝窯酒瓶一對、洗一、香爐一、香合一、香球一、盞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對、大奩一、小奩一。”《武林舊事》記錄的16件汝瓷證明了當時南宋皇宮之外確實留存有一定數量的汝瓷。
1729年(清朝雍正七年),清宮檔案《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太監劉希文、王太平交來洋漆箱一件、汝窯器皿廿九件(實卅一件)。”按現在能查到官方記載的宋代汝瓷存世量來看,從1729年到宣統朝結束的1911年的180多年間,清宮宋代汝瓷存世量增長了20件左右。這多出來的20件從何而來,雖無史料檔案明確記載,但不外地下出土、民間征集或由官商大臣進貢。
無論是汪慶正統計的65件到69件的變化,還是香港蘇富比統計的79件到87件的變化,還是呂成龍統計的90件到92件的變化,再參考從67件半到77件,再到74件,再到70件的變化。說明隨著時間的發展,宋代汝瓷存世量總體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統計數字在緩慢地增長。如果用靜止的眼光看,能得到普遍認可的宋代汝瓷存世量現在可能確實不足百件,但若順著時間脈絡,用發展的眼光看宋代汝瓷存世量的變化,就很容易理解并接受“宋代汝瓷存世量遠超百件”的說法了
(三)爭議核心。正是因為北宋汝瓷的稀有珍貴,歷代爭相仿制。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年)較為突出,到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達到高峰,這些仿品量大質優。民國初年也有部分仿瓷高手制作了一部分仿品,所幸民國仿品與汝瓷真品差距較大,容易辨識。從1952年開始,主要由汝州市幾大國營汝瓷廠仿燒,近年來則由汝州市、禹州市和寶豐縣的一些私人窯廠仿燒。伴隨著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的發掘,有關汝窯燒制技術大面積傳播開來,天青釉仿燒成功后,特別是隨著汝窯特有的瑪瑙入釉等釉料配制秘密揭曉,汝瓷仿燒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前專家學者積累的鑒別汝瓷的經驗,在高科技仿古面前已經不值一提。現在的高仿汝瓷,從選料到練泥,從配釉到燒制,全部按古法進行,甚至可以通過微量元素檢測和碳十四檢測,這也造成了汝瓷仿品充斥市場。部分專家學者在高科技仿古面前束手無策,為了防止被汝瓷仿品打眼而毀掉一世英名,最保險的做法就是將民間收藏的汝瓷一律否定,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另外一部分專家,為了賺取鑒定費,不惜認假為真。掏夠鑒定費,只要是青瓷就敢鑒定為宋代汝瓷。不掏鑒定費,宋代汝瓷也可能被鑒定為仿品。正是由于市場上缺乏有公信力的鑒定機構,無法公正地評判民間藏家手里的汝瓷是否是宋代汝瓷,自然也就無法準確統計傳世汝瓷存世量了。
三、理性看待宋代汝瓷存世量之爭
宋代汝瓷傳世品數量雖少,但是隨著全國各地基礎建設的實施,各地修鐵路或高速公路、房地產和大型公共建筑的上馬,將會使得地下埋藏的文物大量出土,汝瓷出土數量相應也會增加。再加上改革開放后空前猖獗的盜挖、盜掘、盜撈,使大量的墓葬、窖藏以及散埋汝瓷也得以重見天日,且以各種方式流入民間藏家手中。在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的考古發現向全世界公布之后,各類媒體對汝瓷宣傳報道逐漸增多,更多的藏家認識了汝瓷的特征,許多以前不確定自己收藏的是不是汝瓷的藏家,開始通過各種手段向社會公布自己的藏品,未來逐步確認為宋代汝瓷的數量必然也會增加。可以預見的未來,宋代汝瓷數量超過百件指日可待。但是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宋代汝瓷絕不是遍地都有,一些藏友聲稱自己手里有幾百件之多的宋代汝瓷肯定是有問題的。
綜上所述,不加各種條件限制的貿然斷定宋代汝瓷存世量不足百件,并不算一個嚴謹科學的論斷。所有過去統計的數字只能作為宋代汝瓷存世量的一個參考,僅憑“宋代汝瓷傳世品不足百件”這一結論就斷定民間無宋代汝瓷是不可取的,更不能因此就將民間所藏汝瓷“一棍子打死”。至于宋代汝瓷存世量到底有多少,我們不妨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等待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去驗證真偽,讓時間去大浪淘沙吧。
【參考文獻】
[1] 呂成龍,丁銀忠. 略談宋代官窯瓷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5):6-15.
[2] 孫新民 ?關于汝窯性質問題的探討 ?[C].故宮博物院.宋代官窯及官窯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
[3] 單曄.北宋汝窯研究[D].河南:鄭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