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宗喀巴“道次第”思想是其理論建構的骨架,特別是顯教理論代表作《菩提道次第廣論》,依三士道為邏輯順序建構起了一套內(nèi)容豐富,邏輯嚴密,思想深刻的理論體系,為扭轉當時藏地所面對的信仰危機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理論,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宗喀巴 道次第 方法論
一、宗喀巴三士道的基本內(nèi)容
道次第始于前弘期赤松德贊時代,以蓮花戒所著《修道次第三篇》為指南,對當時西藏修學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到了后宏期阿底峽時代,阿底峽針對西藏的實際狀況,將原始部派與大乘思想融會貫通,提出了以三士道為主要內(nèi)容的修道次第系統(tǒng)。到宗喀巴之時,西藏學界受當時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影響,呈現(xiàn)出頹敗的跡象,此時宗喀巴上承三藏十二部經(jīng)論,下接阿底峽之《菩提道燈論》,以三士道作為其理論建構的骨架,造《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對藏地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宗喀巴道次第中的三士道不僅僅是一種縱向的線性過程,我們更應當把三士道理解為一種思維方式的方法論。有情眾生要離苦得樂,獲得解脫其途徑不是在于依靠外在的他者,而是依靠自我的理性,以一種成熟完備的思維方式去尋求智慧,不斷地實踐,繼而完成精神的超越。宗喀巴的三士道正是這樣一種成熟的思維方式。《廣論》全書貫穿教、證二法,攝經(jīng)律論三藏之要旨,其自身理論建構的體系完備,論證翔實之外,意蘊深廣。其理論之中隱含的對學習者思維方式的訓練,這就比較集中的表現(xiàn)在三士道之中。三士道是宗喀巴《廣論》中的重要內(nèi)容,可以說整部著作的理論體系是依三士道的次第組織建構的。
《廣論》的三士道次第是一套成熟完善的思維方式,其能夠在根本上幫助有情眾生從初發(fā)心乃至于證得無上菩提境界。可以清楚地看到宗喀巴所說的三士道是作為線一樣的過程,即是說在縱的方面來論證“菩提道”在邏輯上的先后次序,這是不證自明的。但是我們還必須更進一步地把三士道作為一種思維的方式。由此不論是根基淺薄的世俗之人,還是已具慧根之人,都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不斷地開啟靈性,走上正途,證得菩提果在根本上是自我精神境界地不斷提升,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他者。
《廣論》對于學習次第的闡述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道次第的構建之上,在《廣論》中,由于人與人的根基不同,修行主體素養(yǎng)的差異,為了在最大程度上給以所有有情眾生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并且具有普遍效用的方法,宗喀巴根據(jù)每一階段不同的價值追求以及難易程度的不同對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個階段的學習修行過程的內(nèi)容進行了十分具體的解說與論證,修學是個人精神的解放與境界的提升,是關乎個人內(nèi)在的,由此才能不斷地達成理想的人格境界。具體而言,三階段的具體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下士道是將有情眾生引導到厭離三惡趣、轉生三善趣人的境界。宗喀巴在《廣論》中指出,下士道以人天善果為價值追求的人生境界,它的殊勝之處在于能希求后世的長遠利益,中士道是渴望自己從六道輪回中解脫出來,斷除煩惱,滅絕生死,以得到涅槃的境界。宗喀巴在《廣論》中指出,中士道是以二乘羅漢果為價值追求目標的人生境界,它處于在下士道基礎之上,旨在“厭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fā)大菩提心,引人上士”。中士道的修學核心是培養(yǎng)出離心。中士道與“上士道”相比,仍然不是究竟,而只是趨向上士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上土道指在前兩者基礎上,以大悲心為前提,證得甚深妙義,獲得自在。宗喀巴對上士道給予很高的稱費和肯定,并以此為顯宗次第的最高追求,這一層次的修學內(nèi)容主要是發(fā)菩提心和修六度四攝行。
二、作為思維方式的道次第
為求的精神的解放與超越,了悟空性,在根本還是要求有情眾生個人內(nèi)在精神的不斷提升,于此非要開啟個人的靈性不可,這就需要借助于外在他者的力量以及自我的精進努力相結合方可。這就要求有情眾生去不斷地追求智慧。如何求得?這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思考,宗喀巴的《廣論》就是一個很好的引導。引導有情眾生如何思考,思考哪些內(nèi)容,以此來促進自我思維方式的提升,個人精神境界的升華。
現(xiàn)代的理論是如何界定思維方式的呢?思維方式是人們的理性認識方式,是人的各種思維要素及其綜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定型化的思維樣式,即認識的發(fā)動、運行和轉換的內(nèi)在機制與過程。[1]通俗地說,就是人們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作為哲學認識論的一個重要范疇,包括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從思維主體看,是主體在進行思維活動中所來取的模式或樣式;從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看,是主體把握客體、通向客體的工具和手段。
有情眾生的學修是要在理性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有著嚴格的邏輯順序,這是不可顛倒的。三士道中的每一“道”都有著許多具體的內(nèi)容,宗喀巴在論述之時又是提綱挈領的概括要點,而后再引經(jīng)據(jù)典地加以如理闡述,在論證上不可謂不翔實而明。在《廣論》中宗喀巴對于先要思維什么,后要思維什么之規(guī)定是解說的十分清楚細致的。
三士道這樣一套嚴謹?shù)倪壿嬎季S的方法和過程,也是在告誡有情眾生不要陷入混亂定義的圈套。例如摩訶衍所強調(diào)的無分別說,宗喀巴給予了強烈的批判。8世紀晚期藏地所發(fā)生的“吐蕃僧諍”事件,摩訶衍所強調(diào)了無分別說,到十四世紀宗喀巴之時仍然在藏地具有影響。但是宗喀巴認為摩訶衍的禪宗思想割裂了智慧與方便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按照摩訶衍的修行則“遮止一切作意思維, 損減教法”,是百害而無一利。
給我們自身行動給予力量的從來不會是外在的他者,而是內(nèi)在的自我。而自我的豐盈除了修學經(jīng)典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自省。這種自省應當是自覺的,在不斷開啟自我靈性的同時,思維的訓練也會變得老成。思維方式既然是作為人類理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因此一種思維方式就必然有著它所要求達到的思維目的和結果。宗喀巴所具有的思維方式的目的在于證得佛果。前者則以外部世界為目標形成對象性思維。后者以主體自身的內(nèi)在心性和交互主體的行為交往為對象,通過向內(nèi)反求,形成思維。
【注 釋】
[1] 《哲學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哲學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第693頁.
【參考文獻】
[1] 宗喀巴著,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M].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
[2] 班班多杰.試論藏傳佛教的修道次第[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8(09).
基金項目:少數(shù)民族哲學思想與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研究生課題《宗喀巴哲學方法論研究——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例》,項目編號2018SZJDS02。
作者簡介:陳健(1993—),男,漢族,四川隆昌,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少數(shù)民族哲學碩士研究生在讀,西南少數(shù)民族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