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西漢時期經濟思想對比性演進,以武帝時期最為深刻。本文立足于漢初無為的自由主義是如何在前期盛極一時,又如何在后期由盛轉衰、被干預主義所替代?試圖從威權統治、國有經濟的角度探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發展道路,以實現動態平衡。
【關鍵詞】 自由主義 干預主義 動態平衡 威權統治
國有企業
當今中國經濟在發展浪潮中實現了從量的增長到質的飛躍,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跨越,但如何跨躍從“富起來”到“強起來”仍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其興盛與經濟政策的頒布密切相關。本文通過梳理西漢經濟改革中自由主義到干預主義的興盛與衰危,分析威權統治和國有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特點,總結一定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為當今改革提供一些啟示。
一、西漢初期自由主義的興與衰
漢初百廢待興為黃老之學的推行創造了棲息之地,將“君道無為、刑德相輔、節欲崇儉、愛民養民”的無為而治思想轉化成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國家官僚體制機器的轉速也降到最低,輕佃租、減賦稅等政策成為統治者的寵兒,使漢初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漢初休養生息的政治環境為民間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黃金時機,“無為”意味著“治道貴清凈而民自定”,讓市場經濟主體在資源配置中做決定。無為而治的思潮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在繁華的經濟下卻悄無聲息的孕育著危機的誕生。
1、中央集權分散化。“治道貴清凈而民自定”的無為政策來源于老子的“小國寡民”:試圖弱化、消解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把民眾的主動權交予天道使民自定,淡化中央和地方、君主和臣子之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系。無為而治雖極大化的發揮了人民的主體性、市場的自由性,但也威脅到了中央集權統治。
2、經濟命脈民營化。在黃老之學的自由放任主義觀念的指導下,考課錢谷等翔實規劃對于國家來說并非當務之急,反而將鹽、鐵等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產業由民自定,國家經濟命脈和關鍵部門逐漸民營化,如吳國“以煮鹽、采礦為業”,蜀卓氏用鐵致富。此時的政府財政收入十分拮據。
二、西漢中期干預主義的興與衰
漢武帝執政時,地方豪強、土地兼并、經濟命脈民營化導致地方與中央對抗的局面。為威懾朝政、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漢武帝采取了以“輕重論”為指導思想的干預政策,實施緡錢、專賣、平準均輸等官營工商業的政策,是國家直接介入商品的生產流通領域,掌握整個社會經濟的控制權。干預經濟政策為漢武帝建立大一統帝國的偉大抱負創造了條件,同時也開創了我國古代宏觀調控經濟的先河,為解決國家財政不足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但當統治者把干預主義視為萬用良藥時,即使是神藥,用的太頻繁也就失去了靈丹妙藥的功效,反而陷入新一輪的危機之中。
1、生產效益低下。武帝當政期間,短期看,官營工商業為國家財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從長遠看,經濟干預政策窒息了工商業微弱的發展,一些生活必需品在專賣制度的壟斷下,經濟效益不高,難以滿足人民需求,難以保障產品質量。
2、中央高度集中容易滋生腐敗。干預主義眼于治理由無為而治經濟政策帶來的弊端,但對長期經濟發展卻起到阻礙作用。鹽鐵專賣抑制了市場經濟的自由活動,阻礙社會生產和發展,造成兩極分化和階級對立,不科學的管理和決策機制導致官僚階級腐敗盛行、人民困頓不堪。
關于國家在經濟中的職能一直是充滿爭議的話題,從社會分工的角度看,國家的經濟職能應是制度的設定者,是為經濟發展提供游戲規則的裁判員,而不是場外的觀眾、上場的運動員,國家應保護競爭,而不是無視競爭、替代競爭。
三、實現自由主義和干預主義之間的動態平衡
若不研究歷代經濟的變革,就無法真正理解當前的中國。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傳承和規律,是可以被借鑒到當代經濟發展中來的。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雖然與當今發展背景大不相同,但其改革思想可以應用到新時代的建設浪潮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從計劃經濟向自由經濟轉型,從而又激活了是市場還是政府的抉擇。我國體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而自由主義和干預主義的抉擇是受前者的支配和制約。
西漢實行威權主義干預經濟的政策行不通,而完全民營化、采取無為而治經過歷史的檢驗也注定失敗,因此要尋求兩大思潮在經濟發展中的平衡點。中國的調控藝術是圍繞平衡而言,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要不斷地進行調控,而宏觀調控的最終目的便是達到動態平衡。若市場在經濟發展中處于弱勢,適當壓一壓干預主義,即鄧小平所設計的市場化改革;若市場經濟過于自由化,便提升國家干預的力度。對于國家威權統制和國營民營問題也應如此。
1、實現威權統治的動態平衡。中央集權是中國的根基,不可動搖。關鍵是如何在中央威權統治下使政府管理和決策機制更加科學化、合理化。這一點可以效仿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之所以能夠盛極一時是與其中央政府管理決策機制的科學性不可分割。這種做法既維護了中央集權,又有效解決了現有體制弊端,實現中央集權的相對平衡。
2、實現國營民營的動態平衡。國營經濟是威權統治的基礎,如何在中央集權的大環境下平衡國營民營是當今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應繼續破除政府對資源配置的壟斷,改善部分大型國企掌握國民經濟命脈和關鍵部門的現狀,以實現國營民營的動態平衡,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當某些領域的經濟結構失衡時,應深化體制改革,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加強國企的改革。
本文以史為鑒、以史資政,為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新時代提供歷史參照,透過歷史的演進反饋來回望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充分釋放市場的活力、激發創造財富的動力,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避開歷史陷阱,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跨越。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 顏鵬飛.關于國家干預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兩大思潮的再研究[J].經濟學家(國際經貿),2015(01).
[3] 程霖,陳旭東.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現代價值[N].文匯報,2016—2—26.
作者簡介:柔紫薇( 1994- ) 女山西太原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經濟思想史。
基金項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創新教育計劃研究生課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創新教育計劃,2018-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