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緬甸歲月》中,以緬甸的熱帶叢林為舞臺背景,頻頻出現了跟野生動物有關的描寫。對這些動物的比喻手法與細節之處的描寫,與小說的結構與標題形成了緊密的聯系。
【關鍵詞】 《緬甸歲月》 動物 殖民主義
喬治·奧威爾1903年生于印度,伊頓公學畢業后他加入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警察。他將在緬甸這5年的艱苦經歷巧妙地織入到《緬甸歲月》中。20世紀國際文化界最有影響的馬爾科姆·馬格里奇指出:“《緬甸歲月》與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以英印殖民地為背景的上乘之作”。但是奧威爾遠比福斯特激憤,描寫了在英國殖民者的支配下當地人與英國人之間的矛盾。
《緬甸歲月》以緬甸的熱帶叢林為舞臺背景,馬、海龜、螽斯(一種農林害蟲)、鱷魚,蛇、狗、貓、鴿子、水牛、豹子等動物和昆蟲在小說中頻頻出現。奧威爾把英國人和緬甸人比作是多種多樣的動物,例如,俯首帖耳結實的森林監視官馬克斯韋爾像一匹拉車的小馬,傳統而高尚的英國紳士麥克格雷先生像一只滑稽的海龜,拉克斯汀太太有著一雙蠑螈一般纖細的手,在歐洲人教堂看更的印度人老瑪圖像只蚱蜢,地方法官吳柏金像鱷魚一樣狡猾、殘忍、暴虐,弗羅利的情人瑪赫拉梅像一只允許別人撫摸它的貓咪……
本論文旨在指出作者并不是對這些動物進行單純的比喻和描寫,而是與小說的結構與標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小說中關于對“狗”和“水牛”的比喻與片段描寫,探究這些動物的出現對小說結局起到怎樣的暗示作用。
一、關于狗的描寫
把弗羅利比作野狗,在他人生中重要的事件中,跟水牛、鴿子、豹子這些動物有緊密的關聯。弗羅利是35歲左右的英國木材商,他和其他英國人一樣無所事事、空虛寂寞,只能整天在歐洲人俱樂部里飲酒買醉來打發無聊時光。小時候在公立學校的教育背景和多年來流浪異國他鄉的經歷造就了他孤僻內向的性情,并對英國殖民體制心懷不滿,因與維拉斯瓦密醫生為友而在歐洲同伴中人緣不佳。弗羅利有一個花了300盧比買來的緬甸情人瑪赫拉梅,但是兩人并無感情。
在文中一般把緬甸人特別是下人都比喻做狗,而把白人中比作狗的只有弗羅利。例如,拉克斯汀太太在評論當地人管家時說“他就像狗一樣愛著我們”;領班是一個黝黑矮胖的達羅毗荼人,長著一雙小狗一般水汪汪的眼睛,瞳孔的黃色的;情婦瑪赫拉梅說你又無來由地把我像狗一樣趕出家門……他不敢看她,像一只吊死狗那樣一臉蒼白無助地站在那兒;那兩個歐亞混血兒悄悄地湊近弗羅利身邊,把他包夾住,就像兩只想和他玩游戲的小狗。
強調當地人對白人的順從和隸屬性的時候,常常出現“狗”的比喻手法。因為維拉斯瓦密醫生一直以有弗羅利這位白人朋友感到自豪,并以為跟弗羅利成為朋友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所以“醫生的臉色頓時嚴肅起來。他摘下眼鏡,那雙黑漆漆水汪汪的眼睛就像拾物犬的眼睛一樣”。
把弗羅利比作狗,應該是因為他是在緬甸當地的白人老爺中最接地氣的。意味深長的是弗羅利把自己比作是一條有價值的雜種狗,“那天晚上弗羅利還是睡不著。那些雜種狗一直在對著月亮吠個不停—那只是一輪新月,到了午夜就差不多西沉了,但那些狗在炎熱的白晝睡了一整天,開始了吠月大合唱”,“他靠在涼臺的木柱上,仔細地瞄準那只狗,然后他感覺到硬橡膠做成的槍托抵著自己赤裸的肩膀,心里畏縮著”。他在心里念自嘲道“狗雜碎,沒有骨氣的狗雜碎。你這個卑鄙無恥,游手好閑、酗酒無度、狼狽為奸、思前想后、自憐自傷的狗雜碎。”在這里,“狗雜碎”有自嘲自己是膽小鬼的意思。這一切是因為在這天發生了一件事,麥克格雷格被中傷污蔑,白人埃里斯和威斯特菲爾德一口咬定維拉斯瓦密醫生就是幕后黑手。雖然在弗羅利內心里是維護他的醫生朋友的,但是最終他沒有半分勇氣提出拒絕,還是在那份侮辱自己朋友的公告上簽了名,為此弗羅利對自己的卑劣行為心存愧疚。如果他當面維護維拉斯瓦密醫生的話,他會招來白人社會的反感,陷入與白人社會敵對的困境。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要避免與白人們的爭論就會背叛維拉斯瓦密醫生。是遵從白人老爺們的意思,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與維拉斯瓦密醫生的友誼,對于弗羅利來說是一種苦不堪言的選擇。正因如此,弗羅利自嘲“在英國本土很難想象這種情形。在英國,每個人都是自由的。當每一個白人都只是專制體制的一個齒輪時,甚至根本沒有友誼可言。”奧威爾作為帝國警察的一員,反映出那些英國白人老爺對當地人固執己見、政治上的的專制統治。
弗羅利將自己稱為“雜種狗”嘆息的場面,是因為他對當地人產生的共鳴和同情,還有他隱藏起來的對英國殖民地統治的憤怒和厭惡。根據文中雜種狗的情節片段,體現出了弗羅利對維拉斯瓦密醫生的友情的價值、無情、屈辱感、罪惡感。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弗羅利回到涼臺,舉起步槍,略略畏縮了一下,朝那只土狗開了一槍……那只狗驚叫一聲,跑到五十碼開外坐了下來,又開始有節奏地吠個不停。”在當地人和白人之間左右為難,以白人為伍的弗羅利痛罵自己是“雜種狗”,朝著流浪狗開槍的場面,為小說最后弗羅利朝自己開槍自殺埋下了伏筆。
弗羅利在決定自殺前先是開槍打死了自己的愛犬弗洛,對此,曾有學者認為弗羅利的這一動作是因為弗羅利對現實世界和對生活的絕望做出了妥協。愛犬弗羅的名字作為弗羅利名字的一部分,可見,弗羅其實是另一個弗羅利。弗羅利無論去哪里,都會帶著他的愛犬。弗羅作為弗羅利的分身,文中描寫到“弗羅遇到東方人它總是吠個不停,但是它喜歡歐洲人的味道。”弗羅利表面上隱藏著的對本地人曖昧、偏見、不信任、焦躁不安的心情,通過弗羅起到了表現的作用。弗羅利在即將死的的那一刻,對白人所持有的偏見、卑劣、精神上的軟弱應該抹滅了吧。
二、關于水牛的描寫
以水牛為媒介,弗羅利與伊麗莎白·拉克斯汀初次見面。有一天早晨,從屋后的叢林里傳來了一個英國女人驚慌失措的尖叫聲,弗羅利朝著叢林里走去。“弗羅利撥開灌木叢一路沖過去,水坑里有個英國女人臉蛋嚇得蒼白,畏縮著靠在一叢灌木上,一頭大水牛正用它那新月形的牛角恐嚇著她。”這個英國女人就是伊麗莎白。在弗羅利看來,這些水牛“其實不會傷人,它們的角都是朝后長的,根本傷害不了你,并且它們都是很蠢的畜生,只有在護犢的時候假裝戰斗”,但是在伊麗莎白看來卻是“那些畜生太可怕了!他們是什么動物?我還以為死定了,多么可怕的動物!他們到底是什么東西?”實際上,與水牛的新月形的角呼應的是弗羅利“他左邊臉頰上有一塊難看的胎記,呈不規則的新月形從眼睛一直延伸到嘴角邊。”美國學者雷內·韋勒克認為,象征可以看做甲對乙事物的暗示。在文學作品中,象征是寓無形于有形,寓隱喻于明示,寓朦朧于清晰,寓抽象于具體,寓感性符號于還原作家的本意所指,旨在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增加讀者的情感體驗力,從而到達言語交流的彼岸,實現文本藝術從熟悉到陌生的審美咀嚼。文中,弗羅利融入不了的殖民地生活,他新月形的胎記象征著弗羅利的孤獨感和疏遠感,對緬甸進行統治的罪惡感、厭惡感。當弗羅利從灌木叢中救出伊麗莎白的時候,伊麗莎白把弗羅利當成了英雄,他臉上的新月形胎記并沒有引起伊麗莎白的注意。也是因為這個新月形的胎記,在灌木叢中并不顯眼。接著,在灌木叢中初次見面的兩人迅速地變得親密起來,弗羅利并不知道伊麗莎白實際上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輕薄的女性,一心想著向她求婚,因為要是能和她結婚的話,就能從孤獨的生活中解放出來。
以有新月形牛角的水牛為媒介,兩人的初次見面,兩人脫離了現實生活,徐緩地向悲慘的節結局走去。從在灌木叢中的水牛的新月形牛角感到無比厭惡害怕的伊麗莎白,可以預見她同樣會厭惡弗羅利臉上新月形胎記,歸隊到白人階級社會中。對于伊麗莎白,弗羅利臉上那新月形的胎記同水牛新月形的牛角一樣,暗示了未來的結局同樣也是令人厭惡的。
文中對狗的比喻,跟水牛相關聯的片段,生動的刻畫了弗羅利和白人隊伍對立,換言之,弗羅利對英國殖民政策感到厭煩,對“白人紳士”的偽善感到強烈的厭惡感,對當地人的親近與共命運,同當地人們一起站在了反帝國主義的立場。
以上,作者巧妙的運用了對狗、水牛的比喻和描寫片段,為后來弗羅利自殺的命運埋下了伏筆。那么,奧威爾寫作《緬甸歲月》是為何意?弗羅利,不能消除歐洲理想的平等思想與現實殖民地生活中的差距與不平等的矛盾,痛苦地欺瞞著自己,在殖民地的生活走到了盡頭。雖然失戀是導致自殺的直接原因,自己的軟弱絕望,不得不自殺。通過對自殺后沒有任何搶救措施的弗羅利,奧威爾向廣大讀者刻畫出他對英國的殖民統治的憤怒與嫌惡,進一步對帝國主義的強取豪奪和為虎作倀表達了個人的屈辱感和罪惡感。文中弗羅利的苦惱、嘆息,也正是在緬甸的當了5年帝國警察官的奧威爾的切身感受。奧威爾在緬甸當帝國警察官的這5年里,因為壓迫和統治著當地人,道德心和同情心被深深的藏在在心底深處。殖民政府體制內的身份讓他目睹了殖民統治的殘暴和貪婪,在奧威爾的雜文《射象》中也有細致的描寫。
【參考文獻】
[1] 喬治·奧威爾著,陳超譯.緬甸歲月(中文版)[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8
作者簡介:趙韻潔(1988—),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就讀于云南民族大學亞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是緬甸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