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水族,是我國少數民族,其獨特的傳統民俗項目搶花燈不僅是水族人民代代相傳的傳統民俗儀式,更是民俗活動中亟待保留、傳承的民族瑰寶。通過探析水族搶花燈民俗活動的價值以及對水族舞蹈的研究,并就其藝術特點用舞臺藝術方式對“非遺”傳承與保護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非遺傳承 水族搶花燈 舞臺藝術
搶花燈是廣西宜州水族的民間體育絕技之一,因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藝術內涵和重要的研究價值。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記載,古老的水族舞蹈共有11個,如《蘆笙舞》、《斗角舞》、《銅鼓舞》、《花架舞》、《都刀舞》等等。解放以及改革開放后都涌現了一大批舞蹈,使水族舞蹈大放異彩。這些舞蹈不僅使水族這個人數稀少的少數民族進入大家視野更對水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一、探尋水族舞蹈的韻律
1)《水書》中的象形文字。水族有著記錄水族歷史和文化的史書,當地人民稱之為《水書》。《水書》文字屬于象形文字,與古代甲骨文有相似之處,其中更有一些文字是早起編錄的舞譜。
這些,在這些文字中具有很強的藝術審美價值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力,這些特性使得文字具有很強的舞蹈性。所以這些文字對于舞蹈編導來說提供了非常多的舞蹈元素。從這些文字中不難看出水族《銅鼓舞》中的主要動作元素。如:“大字形”、“左右平移步”等等。《水書》文字中為水族舞蹈動率提供了重要的來源和形象參考。
2)水族音樂中的元素。音樂、舞蹈兩者不可分,對于舞蹈來說,音樂不僅僅影響舞蹈的節奏,更對舞蹈的展現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舞蹈這兩種元素在古代就被合二為一,俗稱“樂舞”。自古以來,音樂就誕生在舞蹈之前。古時說:“嗟嘆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完全應征了這個看法。
水族音樂一般為4/4拍,3/4拍,基本節奏大概可以音譯為:A,咚噔噔噔噔噔噔噔......,咚噔噔噔噔噔噔噔,(銅鼓聲音)。B,咚噔噔、咚噔噔、咚噔噔......(銅鼓聲音)。
水族音樂特點可以概括為節奏重拍明顯,力度強,節奏清晰明了。水族主要用鼓來作為音樂的主要體現形式,在水族許多的祭祀和歡慶儀式中,都少不了鼓音樂,所以針對人民打鼓的過程動作,以及節奏出現了特有的動率,比如:銅鼓舞中的“馬步”
后來編創并流傳的《蘆笙舞》、《斗角舞》,甚至包括不少已經幾乎失傳的音樂舞蹈如:龍松舞等等。這些都是通過音樂的啟示人民進行編創的舞蹈動作元素。
二、水族搶花燈與舞臺藝術融合
舞臺藝術是一個藝術名詞,指在舞臺上表演的藝術,其中主要包括戲劇(含戲曲)、曲藝、音樂、舞蹈、雜技、魔術、武術等藝術形式,舞臺藝術編導是指上述各種藝術的編創與導演,利用演員的形體動作、對話、歌舞等人物造型方式,演繹出有一定情節性的事件,并通過演員的表演把觀眾帶入到特定的情緒氛圍之中,通過一系列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給人以直覺的美感享受。
廣西水族搶花燈,是一種傳統體育競技項目,水族先民以搶花燈的形式加強人們身體素質的鍛煉,以此來應對戰爭和未知的危險。搶花燈的規則簡單來說是:兩人一組,通過,過火盆、走獨木等等關卡,最終以搶奪花燈為勝利標準,每組只有一人獲得花燈,獲得花燈最多的人即為勝利。在觀看搶花燈的啟示下,編創了舞蹈《搶花燈》。水族搶花燈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舞蹈《搶花燈》取材于廣西宜州水族搶花燈的傳統民俗項目,是一個展示水族人風韻的舞臺藝術作品,也是對水族搶花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舞蹈《搶花燈》是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創新項目的成果,在對廣西搶花燈儀式的觀看,以及對水族音樂舞蹈的采風、調研,與當地的研究工作者交流、探討廣西水族搶花燈儀式,以及水族舞蹈的發展,與民間藝人交流,學習研究民族音樂舞蹈,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反復研究論證。在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省創新項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對這一儀式的舞臺藝術表現。
三、舞臺藝術對廣西水族搶花燈儀式的影響
舞蹈來源于社會生活,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舞蹈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作為舞臺藝術的一種,它對社會的作用與影響,是通過生動鮮明地舞蹈形象,以審美為中介實現的。舞蹈藝術以最富有魅力的動態藝術形象,使人悅目賞心,陶冶性情,美化心靈,促進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風尚的完善,進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不斷發展。
水族搶花燈儀式,是流傳許久的水族傳統競技項目。而舞蹈作品《搶花燈》,是對這一特殊的水族文化象征的藝術再現,是原始的、真實的儀式融為舞蹈作品。
在我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非常重視舞蹈的宣傳和教育作用。在此次創新項目的進行過程中,認識到我們要保護和傳承先民的傳統文化藝術,避免先民的傳統文化藝術逐漸走向消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傳統搶花燈儀式,我們應該利用舞臺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好地引導更多的民眾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清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文化瑰寶,明白其中具有重大意義;傳統文化元素與舞蹈藝術結合,更加能體現出鮮明地民族特色,也使得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寧、江東、杜曉婷、《中國舞蹈史》[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
[2] 岑家悟,《水書與水家》來源三都水族自治縣文史資料室 1985年編印。
[3] 莫紅燕、譚三,《水族舞蹈韻律研究》[J]
作者簡介:劉璐(1994),女,漢,山東滕州人,在讀碩士,廣西藝術學院,舞蹈編導
課題項目: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2019XJ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