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依附理論”產生于“第三世界國家”探索國家現代化的歷史背景之下,是對“西方的現代化模式是普適的現代化模式”的批判和質疑;運用“中心—邊緣”分析框架剖析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揭示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依附問題,為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提供新思路。但依附論也存在其理論缺陷,即發展中國家既要擺脫與發達國家間聯系,又要通過依附實現發展。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道路上堅持獨立自主,探索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對外開放,抓住全球化機遇,積極融入世界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抓住主要矛盾,統籌東中西、城鄉區域發展等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發展提供學習經驗。
【關鍵詞】 依附理論 發展中國家 現代化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依附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在拉美地區興起,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將廣大落后國家和地區納入西方的殖民體系,形成現代資本主義體系,在這一體系中,西方發達國家處于經濟、政治中心,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卻處于整個體系的邊緣,形成西方發達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中心—邊緣”關系,即中心國家對邊緣國家的控制,邊緣國家對中心國家的一種依附關系,這種依附關系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
一、當代依附理論的觀點
依附理論由阿根廷學者勞爾·普雷維什(raulprebisch)在20世紀60-70年代最先提出,產生于拉美地區,結合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主要探討發展中國家落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實現發展。
(一)中心國—外圍國之間的不平等關系
自普雷維什的“發現主義”提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中心—外圍”思想,之后依附理論學者普遍應用并不斷完善這一理論框架。弗蘭克批判吸收“中心—外圍”思想而形成“宗主—衛星”結構理論,他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既是宗主國對殖民地剝削壓迫的歷史產物,也是現今發達國家作為中心國對發展中國家壓迫與控制而造成的。多斯桑托斯將“中心—外圍”框架運用到分析發展中國家問題上,認為此結構不平等造成發展中國家內“大都市”的中心和“落后地區”的外圍結構,使這些國家內部產生貧富分化狀況。[1]卡多索提出“依附的發展”的概念,認為一定程度上跨國公司的利益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經濟利益具有一致的可能性,最終會出現國外資本、國家資本和國內私人資本三者相結合,形成“依附發展”。他的觀點似乎也沒有真正擺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中心-外圍”的發展結構。總之,依附論者認為“中心—外圍”結構存在著綜合性不平等關系,不僅存在經濟方面,也包括政治、文化等依附關系,從而出現發達與落后地區的現象。
(二)依附他國無法擺脫落后狀況
依附論者在分析拉美國家落后狀況時,都提到經濟結構的單一化造成依附的產生,依附最終導致該地區不發達。拉美地區受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控制,形成依賴原材料出口和初級產品貿易的單一經濟結構,形成發展中國國家極度依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單一的經濟現狀缺乏活力,資金、資源等流動不起來。這些特點體現,發展中國家發展離不開發達國家的援助,只有依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資金、技術等,才可以實現真正的發展。從此,經濟領域的依附逐漸擴展到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逐步淪為一個失去自主決策權的政府,不斷加速落后國家貧困的步伐,國家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明顯。
(三)變革與實現自主發展,是不發達國家的可能出路
依附論者關于拉美地區如何擺脫西方發達國家的控制,給出不同的觀點,不論是激進派、主流派還是改良派,本質上都是把“走出依附”作為實現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弗蘭克和阿明認為,外圍國家應該減少、推遲甚至是切斷同中心國家的經濟聯系,打破中心國家強加的不平等國際分工,實現經濟上自力更生。[2]多斯桑托斯認為要改變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狀況和依附地位,“就必須變革它們參加國家體系的方式和國內的經濟結構,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則是實行這一變革的先決條件”。[3]卡多索將“依附”和“發展”看作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特點,它們是并存的一個過程,要學會利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聯系為本國發展服務,而不是脫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總之,依附論者的對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改革現存的不平等的國家結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有力的發展條件;二是加強國家作用,從內部主要矛盾突破解決問題;三是要積極融入世界經濟結構,善于借鑒發達國家的優勢條件等來發展自己。
三、當代依附理論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依附論形成并興盛一時,被第三世界學者廣泛接受,它標志著發展中國家的學者以自己的立場探討自己的發展問題,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和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依附理論是一種綜合理論和宏觀理論
首先,依附論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在方法論上深受啟蒙時代以來理性主義傳統的影響,從全面宏觀的角度來分析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的原因以及如何走出困境的路徑分析。其次,依附論產生主要以拉丁美洲的現實為其理論依據和落腳點,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最后,在分析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后原因時,注重從全球角度尋找原因,特別提出了全球資本主義市場存在巨大缺陷以及國際體制存在嚴重不平等,不僅對西方現代化理論形成學術和現實挑戰,而且在解釋現實中更具有說服力和深刻性,它在理論上否定了現代化發展模式可以被發展中國家效仿的理論假設,提出非西方國家可以而且必須根據自身發展國情探索屬于自身發展的道路,西方式的現代化道路不具有普遍性,效仿發展模式在“中心---外圍”結構固化的情況下只會走向失敗。
(二)依附理論分析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北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問題
依附論學者認為,二戰結束以后,特別是20世界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跨國公司興起,資本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大多數國家在經濟上存在資金短缺、工農業落后等狀況。因此,資本的流動容易形成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一種依附,這種依附關系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容易產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對其他國家的統治和剝削。在《帝國主義與依附》中,多斯桑托斯指出了這種依附關系所帶來的的不平等地位的實質:國際之間在經濟與世界貿易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會導致一些國家在經濟上會受制于他國的經濟擴張與發展程度,結果就是,“某些國家(統治國)能夠擴展和加強自己,另外一些國家(依附國)的擴張和自身的加強則僅是前者的擴展---對后者的近期發展可能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這種相互依賴關系就呈現依附的形式。不管怎樣,依附狀態導致依附國處于落后和受統治國剝削這種局面。”[4]依附論者揭示了發展中國家依附發展的困境,“統治國”與“依附國”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的關系,且差距日益拉大,這種統治與依附模式日益固化,使發展中國家無法擺脫依附關系,不能實現獨立自主發展。
四、當代依附理論解決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理論局限性
依附理論主要指出了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關系的本質,即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國家的控制,以及關于如何走出依附關系,不同學者給出不同途徑,主要分為兩種方式:一是激進依附論提出的方式,隔斷彼此之間的經濟關系等;另一種是改良依附論提出的“依附發展”方式。
(一)激進依附論提出“脫鉤”方式
激進依附論主要代表人物有弗蘭克、阿明等,他們認為不發達國家處于落后狀態的原因是發展中國家在資金、市場、技術、資源等方控制著不發達國家,形成對發達國家的依附關系,由此,擺脫發達國家的控制,切斷與它們之間的經濟關系,弗蘭克、阿明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與西方資本主義體系脫鉤,可以實現國家發展。不得不承認,外部力量對國家發展有一定影響作用,依附理論強調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中心國(發達國家)對其影響,因此反對發展中國照搬發達國家發展模式,主張通過自身特點實現國家發展戰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依附理論將一個國家落后的根源歸咎于這個國家的外部力量,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朝著良性方向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需要國家之間相互聯系起來,在合作中促進世界繁榮進步,發展中國家與資本主義在資金、技術、資源等方面“脫鉤”是完全不現實的。這也是弗蘭克后來在修正自己的理論時提出的觀點:“我將不再說‘脫鉤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于拉美來說,擺脫依附是困難的,或者說是不可能的。”[5]可見“脫鉤”這樣激進的路徑既不符合世界發展的潮流,也會造成發展中國家在探索現代化道路過程中走向悲劇。
(二)改良依附論提出“依附發展”方式
改良依附論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多索和法萊托,他們批判弗蘭克等人的“脫鉤”觀點,指出依附條件下也可以有資本主義的發展。他認為依附和發展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一個過程中同時發生的兩個方面;既不應該也不可能去建立一個適用于所有發展中國家在任何時候都可能選擇的發展戰略,而是要對依附狀況作出具體分析;造成依附關系要從內外兩個方面去尋找原因,把發展中國家落后的原因歸因于內部傳統性是片面的,把發展中國家落后原因歸因于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也是片面的。[6]因此,改良依附理論開始承認“依附”與“發展”并不矛盾,是相互影響的,應該辯證看待此種新型依附關系,承認依附發生問題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依附發展為某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
從該理論上來看,它對于一些不發達國家中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通過依附發展實現國家良好發展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是這種觀點往往使人陷入循環論中,即一方面認為發展中國家處于依附地位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缺乏變化和增長的自制能力;另一方面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它們的結構是依附的,并通過依附以實現發展。一種依附-非依附,發展-不發展的結構循環,沒有真正說明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沒有真正找到發展中國家克服不發達現狀、實現現代化發展的具體路徑。
五、中國實現現代化發展道路對發展中國家的經驗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斷探索屬于自身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的成功經驗為世界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一)堅持走符合自身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依附理論學者提出國家實現獨立自主發展需要擺脫西方國家發展道路,尋找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中國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積極摸索,借鑒經驗、獨立自主,最終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也指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有發言權。”[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憑空產生的,是近代以來經過黨的領導以及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從實踐中探索出來正確道路。同時學習、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驗教訓,但不照抄、照搬各種發展模式,綜合國內外情況,發展自己的建設化道路。中國共產黨正式堅持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堅持“走自己的路”,拒絕成為他人的附庸,中國實現現代化快速發展。
(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把握全球化時代良好經濟發展形勢
依附理論“中心-外圍”結構主要分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剝削關系,導致發展中國家貧困潦倒。然而,對于發展中國家走出依附道路的選擇不是“決裂”就是“脫鉤”,未免有些激進,不符合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緊密聯系的現狀。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發展中國家只有迎難而上、接受挑戰,才可以實現自由發展。中國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迎難而上,借鑒發達國家的治國經驗,學習先進技術和知識,將當地企業推向全球競爭行列,融入跨國生產,提高其競爭力,實現開放市場與增強民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并舉。與外界世界“脫鉤”的道路行不通,不積極對外開放,不參與世界體系的經濟交流,就不能實現自身對國家的改造,參與的過程其實就是逐步改變現狀與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
2、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拉美地區因為經濟結構單一,產品缺乏競爭力,不斷依附發達國家,逐漸喪失了自身發展能動性。因此,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至關重要。其中科技創新是實現現代化建設和提升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8]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將生產重心置于高新技術產業與第三產業,發展國家核心技術,增強核心優勢。同時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學習到的先進技術與知識,運用到中國現代化建設,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只有避免經濟結構單一化,實現多樣化經營,經濟發展才有自主性。
(三)改善國內發展現狀,協調東中西部、城鄉經濟發展
多斯桑托斯的依附理論關于發展中國家內部“中心”與“外圍”的探討,得出國家內部發展不平等也是造成國家落后的因素。因此,在關注中國與中心國家交流的同時,也要積極改變中國內部的矛盾,從內因出發,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阻礙。現階段,中國內部發展主要呈現出東中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城鄉之間現實發展差距。因此,中國必須關注內部發展的現狀,充分發揮各區域的優勢,改善貧富差距,實現國家整體發展。沿海城市與內陸城市的發展條件拉大了東西部經濟狀況,我國要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推動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部升級的發展模式,逐漸縮小東中西部的差距;加大對鄉鎮地區的投資與扶持,增強農村地區發展活力,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六、總結
依附理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普雷維什“發展主義”思想,以探索不發達國家貧困原因以及尋找擺脫依附路徑而走紅,為發展中國家探索新的現代化道路提供新思路。該理論雖然有缺陷,但是“中心-外圍”理論結構有利于我們深刻認識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十年艱苦發展,經濟和政治均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突出表現在經濟方面,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國家,成功實現從邊緣國向中心國跨越,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對依附理論認識和總結,在吸收與借鑒的過程中逐步走向輝煌。中國立足于現實國情,積極探索屬于自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建設;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潮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內部矛盾入手,解決國內東中西部、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等取得的豐碩成果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建設提供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曹樹金.國際依附理論與中國現代化的國際戰略[D].河南大學,2012.
[2] 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2.
[3] 王霽.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4] 多斯桑托斯.帝國主義與依附[M].毛里金,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302.
[5] 佚名.弗蘭克不再堅持“脫鉤”論[J].拉丁美洲研究,1994(2):62.
[6] 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2.
[7] 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習近平在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3-24.
[8]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作者簡介:李鵬卓(1994—),女,漢族,河南省靈寶市人,法學碩士,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國際政治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