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作為我國新興產業政策的重要方面,對我國未來的產業發展意義深遠,但其作用機制尚未明了。故本文梳理總結了四大類的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的作用機制,并從政策文本量化的角度分析當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實施的現狀,提出了具有正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 產業融合 政策作用機制 政策量化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分支,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新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調一種依靠個人或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產業。為了順應如今人們消費需求更加多樣化的形勢,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憑借其高融合能力,使得其高關聯度、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污染等優勢更加凸顯,從而使得文化創意產業更能與時俱進、更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但由于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尚處于初級階段,故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段幕俊笆濉睍r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指出:“堅持跨界融合。推進‘文化+和‘互聯網+戰略,促進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不同門類、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為國民經濟和社會轉型升級注入文化活力?!闭f明在政策層面,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明了。
研究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的作用機制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目前關于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的研究主要是涉及產業融合度的測算和產業融合機制的探析,極少研究產業融合政策的作用機制。因此,本文將更為深入地分析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的措施的作用機制,并為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提供寶貴建議。
一、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及其概念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2014)、《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關于促進旅游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2015)《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2016)等,與此同時我國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涉及文創設計、出版、新媒體、科技等領域,包括數字創意設備制造業、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旅游業、數字內容設計與制作服務和數字新媒體服務業等。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新興業態的形成。
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是通過政府的干預為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創造宏觀環境和政策導向,使得文化生產要素和其他生產要素重組、文化市場與其他市場相互連通、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之間邊界模糊,從而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要素融合、業務融合、產融融合和技術融合,最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融合。
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融政策作用機制
對現有文獻和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研究,發現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存在以下的四種作用機制。
(1)財政補貼措施可以通過降低融合成本的方式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要素融合、業務融合。首先,財政補貼政策對生產要素的補貼能夠使企業節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成本,從而增加要素的投入量,確保要素投入的充足性;同時要素提供者也能夠獲得更高的要素價格,這能促進其他產業多余和缺乏效率的生產要素流入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內的要素進行重新交匯融合,形成要素融合。其次,財政補貼政策能夠引導企業增加經營業務的范圍,促進企業的業務融合。原因在于財政補貼使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機會成本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彌補,抵消多元化經營的規模不經濟的損失,從而增加多元化的投資、生產經營,促進業務融合。
(2)稅收優惠政策可以通過延伸產業鏈、要素價格激勵和研發激勵的方式促進要素融合和技術融合。首先,文化創意產業稅收優惠可以通過減免文化創意產品出口的稅收,以實現對文化創意產業鏈條的延伸。這些出口的產品一般能夠發揮其自身的比較優勢和絕對優勢,使得出口文化創意產業品的企業更加有利可圖,從而增加對該類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進而帶動生產企業的生產。該類文化創意產品不僅符合東方文化的審美追求,且融合了西方的文化審美訴求,這間接地使企業在生產該類文化創意產品時融入西方的文化要素,促進了文化創意要素的融合。其次,文化創意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可以通過稅收減免來間接提高生產要素的價格,從而吸引其他產業的要素流入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內的要素交叉、互動、滲透,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要素融合。最后,文化創意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可以通過對具有技術創意新的產品進行較大的減稅降費,從而促進技術創新這一要素的研發和生產,而技術創新具有高效的要素解構和重組的能力,形成技術融合。
(3)金融支持政策可以通過支持文化創意企業的融資總量和融資范圍的方式促進產融融合和業務融合。首先,是產融融合。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可以通過相互持股、參股和控股的方式相互結合。如銀行資本可以通過購買文化創意企業的股票的方式向產業資本滲透,甚至將文化創意企業納入自身的股權控制范圍,甚至加入自己的集團。而文化創意企業為了保持自身不喪失控股權,同樣會通過購買銀行的股票來向銀行滲透,這樣一來銀行和文化創意企業之間從外在的信貸聯系走向產融融合。其次,是業務融合。不同類型的金融資本進入文化創意產業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內的企業將更多的資金用于多元化的經營,以克服經營風險,同時企業為了使得這些多元化的業務克服要素和資源分散化導致的規模不經濟,企業會著力于對各個經營業務之間進行交叉、滲透化運作,從而促進業務融合。
(4)人才支撐政策主要是通過培育綜合素質的人才來促進技術融合。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政策能夠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文創人才。國家政策在宏觀層面引導高校設置各類創新性的課程和技術實踐,使文創人才吸收各類技術,從而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同時,國家還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那么企業必然會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這就要求這些人才具有更多前沿的知識儲備和技術水平,因此企業會引進高端人才進入企業對企業的技術人才進行培訓。當文創人才學習了各類的技術以后,便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技術融合。不僅如此,國家在人才引進政策方面也能為文化創意產業帶來國際前沿的技術,進一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技術融合。
三、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現狀分析
本文通過國務院、文化和旅游部、科技部等國家部級以上部門的官網,以及北大法寶和文化產業政策網搜集90個2006-2018年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量化表借鑒蔣園園 (2018),結合本文研究需要作必要優化。為了使量化更具有準確性,本文結合彭紀生(2009)的政策協同度指標進行量化。量化結果見表1。以下對各政策得分情況進行分析。
首先是歷年政策總分。政策得分排序如下:財政補貼型1082、人才支撐型943、金融支持型883、稅收優惠型446.不難看出,前三種政策的重視程度較強,而稅收優惠型的政策重視程度較弱。
其次是政策的年份分布。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在2014、2016、2017三個年份中的分布較為集中,政策的得分較高,分別為863、725、705.說明自2014年起,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受到高度的重視。但在2015年和2018年呈現回落的趨勢,尤其是2018年,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的出臺很少、得分很低。另外,稅收優惠型的政策波動性極大,由2013年的0到2014年的221,再到2015年的7。
最后是政策的文本數。2014-2017年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數量最為集中,表明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在這4個年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得到以下結論:(1)四類文化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可以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來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融合。(2)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波動性太強。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2017年以后的力度在減弱,不符合目前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初級階段的現狀的要求。(3)稅收優惠政策的受重視程度不足。
針對以上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1)國家應宏觀統籌規劃,創新和優化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作用機制,選擇合理、科學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作用機制以更高效地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融合。(2)應維持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策的穩定性,保持高速產業融合的良好態勢。(3)應加強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對文化創意和技術創新稅收的優惠,繼續降低文創產品出口關稅,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能力和增加其融合路徑。
【參考文獻】
[1] 嚴偉.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旅游產業融合度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14,30(11):97-102.
[2] 劉祥恒.中國旅游產業融合度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6,38(03):55-61.
[3] 周錦.產業融合視角下文化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J].現代經濟探討,2014(11):35-38+48.
[4] 蘭苑,陳艷珍.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機制與路徑——以山西省文化旅游業發展為例[J].經濟問題,2014(09):126-129.
[5] 賀達,任文龍.產業政策對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9(01):19-27.
[6] 蔣園園,楊秀云,李敏.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效果及其區域異質性[J].管理學刊,2019,32(05):9-19.
[7] 彭紀生,仲為國,孫文祥.政策測量、政策協同演變與經濟績效:基于創新政策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8(09):25-36.
[8] 郭建暉.江西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創新路徑[J].江西社會科學,2019,39(04):221-227.
[9] 孟東方.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政策效應、問題及發展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18(12):151-153.
作者簡介:繆威龍(1993-),男,漢族,福建寧德市人,學生,產業經濟學碩士;單位:江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新興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