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丹
(西北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對于西部貧困山區而言,通過發展旅游可以幫助貧困農民實現脫貧,是助力扶貧攻堅的有效途徑。陜西省商南縣通過金絲峽等知名景區的發展帶動了周邊鄉村經濟結構變化,如今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形成了一種“構建以景區為核心的旅游產業鏈”的“景區帶村”旅游扶貧模式。金絲峽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為景區帶村型全國旅游扶貧的示范項目。本文意從產業鏈視角,通過對金絲峽景區為核心的旅游產業鏈框架的剖析,將村民的參與方式和經濟利益分配方式置于由供需鏈和價值鏈構建的旅游產業鏈框架中,試圖探尋“景區帶村”這一旅游扶貧模式的內在機理。
目前,不同學者對旅游產業鏈的研究定義不同,本文認同呂宛青(2017)對其內涵特征的總結:(1)以滿足旅游者的需求為基礎;(2)由于旅游業本身的綜合性特征,旅游產業鏈涉及到多個產業,基本涵蓋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3)旅游產業鏈上各個利益主體之間形成相互合作或者制約利益系統。扶貧旅游產業鏈又是對旅游產業鏈研究的延伸,扶貧旅游產業鏈更具有目的性,想要得到的效果便是扶貧,讓更多的旅游收益流入當地貧困人民手中。
對產業鏈具體維度的研究包括供需鏈和價值鏈,旅游業的供需鏈呈現網絡狀結構,“需”指的是旅游者為完成旅游活動的一系列需求,而“供”則指的是各行業企業為滿足旅游者需求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因此,旅游產業鏈供需鏈起始于旅游者的需求,完成于各行業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而在價值鏈方面,鄭大慶(2011)提出產業鏈的導向是產品價值的創造和傳遞,價值鏈反映了從原材料到消費品的價值增值過程。呂宛青(2017)旅游產業價值鏈的增值作用來自于旅游產業鏈整體,價值鏈環節的利益獲取和分配涉及到旅游企業、政府、當地居民等多個利益主體,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協調關系也影響產業的增值。
基于產業鏈理論及旅游產業鏈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出,發展旅游業對于一個地區的綜合帶動作用大小主要取決于產業鏈的供需鏈是否完善,價值鏈的價值延伸能否流向貧困人口等。因此,本文將從供需鏈、價值鏈這兩個維度去分析案例地的旅游產業鏈框架。
金絲峽景區位于陜西省商南縣境內,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被譽為“峽谷奇觀、生態王國”,沿途共穿過了太吉河社區、丹南村、太子坪社區、廟臺子村、核桃坪村5個村落。金絲峽景區品牌的不斷提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游者,也為景區周邊的社區村民帶來了很多就業致富的機會。
金絲峽鎮太子坪社區位于金絲峽18公里旅游專線,是進入金絲景區路徑最長的一個區域,區位優勢明顯。太子坪社區共有217戶(670人)被確定為貧困戶,在發展旅游業之前,該社區村民以糧食種植、畜牧養殖、農作物加工售賣以及勞務輸出為主要經濟來源,收入來源較為單一,村民收入水平低。后來受益于金絲峽景區開發,全社區現已發展農家樂178戶,特色農產品、旅游紀念品銷售點14個,村民收入的70%都來自于旅游產業,是全省首批通過驗收的秦嶺美麗鄉村。
隨著金絲峽景區知名度不斷提高,客源市場輻射范圍不斷擴大,游客需求的多樣化,逐漸形成了以核心景區金絲峽景區為鏈核,其他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觀光、文娛等其他旅游產品為鏈條的供需鏈。
1.供需鏈功能完備,基本滿足游客的綜合需求
目前,圍繞金絲峽景區這一鏈核,包含住宿、餐飲、零售、文娛、觀光游覽等產品,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供需鏈,而且基本能滿足不同類型旅游者的需求。

圖1 金絲峽旅游供需鏈框架圖Fig.1 Jinsixia tourism supply and demand chain framework
住宿業有三種類型,景區賓館,農家樂集群產業和特色農莊項目。沿著景區十八公里旅游專線農家樂集群由農戶自主經營,設施普通,價格相對較低,能夠滿足觀光類型的旅游者需求。特色農莊項目建于王家坡和臥龍谷,按照“一院一景”的陜南鄉建風格將周邊房屋集中建成高端民宿,可滿足度假需求的旅游者。休閑娛樂業主要包含太子坪溶洞漂流和冷水魚垂釣園這兩個項目,這兩項目優先使用貧困戶,已吸納20戶貧困戶約78人。目前觀光農業的發展主要是太子坪社區內有兩個種植基地,分別是太子坪社區廟臺子油用牡丹基地和金絲仙菊種植基地,皆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
2.核心企業和其它旅游企業功能互補

圖2旅游購物價值鏈Fig2 Tourism shopping value chain
一方面,金絲峽景區作為供需鏈上的核心企業,利用其較高的資源稟賦和品牌形象形成較強的核心競爭力,能夠帶來客源和消費需求,帶動周邊其他旅游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太子坪溶洞漂流、王家坡臥龍谷特色農莊以及冷水魚養殖基地等項目,這些項目體現出的旅游度假、田園風光和民俗風情體驗都是對金絲峽景區旅游功能的補充,金絲峽景區吸引了大量客源,這些項目又增加了游客的停留時間和宣傳口碑,圍繞金絲峽景區發展的其他旅游企業和金絲峽景區形成了一個功能互補,資源共享的關系。
價值鏈的核心則在于通過滿足旅游者需求來獲得利潤,對利潤進行合理的分配,滿足鏈條上各個協作部門的利益訴求。尤其是對于扶貧旅游產業鏈而言,其關鍵問題是旅游收益通過價值鏈流向貧困人口的收益如何。
1.上游增值環節有本地化趨勢發展
上游產業本地化分布不僅可以提供下游產業的原材料,還可以增加本地村民參與到產業鏈環節的機會,獲取提升的價值,從而減少貧困地區旅游經濟飛地化的現象。以旅游購物品為例(見圖3),金絲峽的土特產如金絲仙菊、魔芋等,來自于太子坪社區采用合作社方式的種植基地項目,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的人、財、物資源,成為上游環節價值增值的創造者,有效分享旅游收益。

圖3 貧困戶參與旅游及收益方式Figure 3 Poor households participate in tourism and income methods
2.價值鏈下游農戶分享旅游收益的途徑多樣化
實現旅游扶貧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對旅游收益進行合理分配,尤其是對于貧困人口能夠分享到旅游收益。因此,根據深入調研,結合以上對以金絲峽景區為核心的旅游產業鏈的分析,金絲峽周邊貧困戶的參與旅游途徑及獲取收益方式見圖3。
貧困戶獲取旅游收益的方式主要有五種:一是利用搬遷的新房開辦農家樂獲取經營性收入,目前,太子坪社區旅游農家樂規模已達到178戶,其中貧困戶開辦農家樂約70-80戶,主要是利用區位優勢等開辦農家樂達到獲取經營性收入增收脫貧;二是通過加入種植和養殖產業獲取補貼和分紅收入,金絲仙菊等種植基地由景區管委會出資,主要以“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發展,吸納25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每年留取一定的收益作為基地發展資金和管委會收益之外,其余對貧困戶進行分紅;三是通過投入生產要素到特色農莊獲取租金收入,金絲峽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投資了太子坪社區在臥龍谷招商引資的高端民宿旅游項目,通過租賃當地村民房屋統一進行改造和經營,在為當地村民支付租金的同時將村民返聘為管理者和員工;四是通過價值鏈中的低端節點打工的方式參與旅游獲取工資收入,通過打工獲取工資收入是惠及絕大多數社區居民的參與方式,例如洞漂流公司帶動貧困戶就業人數20余人,178家農家樂帶動貧困戶就近務工人數約140人;五是通過參與集體價值分配獲取分紅收入,社區集體經濟入股冷水魚垂釣園,保留一定的存余后,社區村民獲取分紅收入。
從對金絲峽產業鏈框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以金絲峽景區為核心已經構成了較為完整的旅游產業鏈,一方面增強了對旅游者的接待能力,另一方面為村民進入不同產業鏈條以獲取旅游收入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機會。只有先形成了完整的旅游產業鏈,才能有機會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去探索如何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
扶貧旅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發展旅游使貧困人口獲得最大的收益和發展機會。扶貧旅游關注的對象是貧困人口。因此,旅游產業鏈的整合必須立足于產業鏈的本地化,將其根植于當地經濟,加強與當地社區和貧困人口的聯系,以減少旅游漏損,增強扶貧旅游的帶動效應。從金絲峽旅游扶貧模式中值得借鑒的是,政府和核心旅游企業已經努力發展和引導旅游產業鏈上游環節本地化,加深了旅游業和種植業、養殖業及林業等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程度。因此,需要實現游客供給環節本地化,并以旅游產業為龍頭配置相關產業,提高當地產品附加值和貧困人口旅游參與程度,使貧困人口從扶貧旅游開發中獲得切實的利益。
基于產業鏈視角的旅游扶貧模式在發展過程中會涉及到多個核心利益相關者,各個核心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方式是關乎圍繞核心景區的旅游發展能否健康協調發展的關鍵,旅游產業鏈構建越完善,農戶獲得旅游收入的方式就會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通過對金絲峽的調研來看,貧困戶的旅游收入方式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狀態,除了一般的旅游經營性收入外,還有土地租賃收入、合作社分紅、企業分紅、工資性收入、扶貧補貼等多種方式。因此,完善核心利益相關者之間合理而多樣的利益分配方式是幫助農戶實現旅游扶貧的重點。
金絲峽景區帶村的扶貧模式盡管取得一定成就,但仍有不足之處,如產業價值鏈的上下游環節聯系不夠緊密,形成的松散型旅游產業鏈不能充分發揮產業鏈的綜合效應;并且貧困人口對旅游收益的分享不夠,部分貧困戶仍然存在著因種植規模小,技術不成熟等原因而導致難以加入到旅游產業鏈的上游環節,而旅游企業也會為追求盈利更愿意去外地尋找原料供應商或者工作人員,導致貧困人口對旅游收益的分享不夠,這些問題在學術和實踐中都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