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峰 李瀟瀚
西藏大學
文字的比較,一定程度上也是產生該文字的文化的比較。漢字,大多是象形起源,如“日”字,最早的寫法是模仿太陽的形象,寫作一個圓圈和中間一點,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或升起時的投影就是“旦”,意指早上。中國的先民在實踐中通過對自然事物的觀察創造了最早的漢字,且其隨著歷史的演進又逐漸成為了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文字,所以在學習漢字時,中國人經常能與創造這些文字的先民產生思維上跨時空的共鳴;其次,東西方早期的書寫工具和載體也有很大區別,在紙張被發明之前,中國的主要書寫工具是竹木,西方則是羊皮,在中國,竹木分布廣泛、取材便利,且材質易凝結墨水,符合中國傳統的毛筆書寫習慣,所以被廣泛使用,但如果毛筆用在西方的羊皮上就很容易讓墨跡洇開,所以羊皮便用鵝毛筆書寫,不同的書寫工具,也帶來了不同的書寫體驗和影響著書寫習慣。另外,漢語意合而英文形合,漢語表意而英文表音,這也是兩種語言的差異之一。哲學說物質決定意識、實踐決定認識,東西方文字系統差異的背后實質是生產實踐的差異和由此形成的文明的差異。中國屬于農耕文明,向來講究天圓地方,而且發展出來的儒家文化,也講究人要正直,體現在文字上就是方塊字,一個個顯得方方正正,結構完整,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古人常說字如其人,恰恰就是這個道理。西方是海洋文明,流動性極強,體現在語言文字上就是簡單、迅速而流暢的書寫,例如英文的書寫看起來就像是流水般的線條勾勒的一樣。
世界上的任何一門語言,大都存在一個共通的普遍現象,就是一詞多義,如:“發展”一詞在英文中可以譯成“development、evolution、burgeon、progress、grow、pullulate…”,“handle”翻譯成漢文可以是“處理、應付、用手觸、搬動、控制、把手、有…個柄的”等等。漢語中一個簡單的詞匯,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產生了各種不一樣的含義;一個英語詞匯同樣具有多重意義,這也是學習英語的難點之一,太多的詞義并沒有明顯的規律可循,只能死記硬背。英語是表音文字,對英語基礎較好的同學來說,看到一個單詞基本上都能拼出它的讀音,但卻未必能知曉其義,而漢語恰巧相反,漢語是表意文字,我們看到一個陌生漢字往往可以猜出其大致的意思,卻極可能不知其音讀,這也是由兩種語言文字的特點所決定的。
一本漢英字典或英漢字典,讓中文的字詞譯成英文,也讓英文單詞譯成中文,類似這樣的工具書存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漢字和西方字母文字的本質區別。例如:中文“火”,翻譯成英文“fire”,反過來也可行,這就讓很多人以為“火”和“fire”在文字的層次是等同的,進而認為中文和西方字母文字是一棵樹上的兩朵花,只是顏色不同而已,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因為這兩種文字有著巨大區別。我們認為漢字和西方字母文字的區別,是維度上的區別,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平面,故無法直接比較。例如:漢字中的“水”字,英文“water”,構成漢字“水”的是筆畫,組成英文“water”則是字母,無論是“水”還是“water”,它們單個的筆畫和字母都無法表示“水”這一種物質。通過寫這兩個字我們發現,書寫漢字要從多個方向來書寫,上一筆從左到右,下一筆就可能是從上到下,比如“水”字,如果我們只在一個方向上書寫,我們會發現根本就書寫不出來;而英文基本上是從左到右的直線式的書寫形式,如“water”。如果從空間維度進行理解:一維是線,沒有寬度,只有長度;二維是面,有長寬,但是沒有高。那么漢字可以劃分在二維,英文則屬于一維。
我們認為文字是對物質的描述,文字最基本的功能是記錄和傳遞信息,文字的本質是用于交流。如:人、man、水、water 等,都是為了描述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物質而存在的,除去這個功能,文字就將失去依托,比如隨便輸入一組符號“朵Bsrw%&3NLF”如果它們不是描述這個世界中的物質,那么這組符號的存在將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它沒有完成描述物質世界和進行信息交流的任務。
根據上文我們可以從空間維度的思想上得到一個形象的概念,假如把漢字比作一個面,英文則是一條線。也就是漢字必須擁有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才能書寫,而西方文字只要有(左右)兩個方向就可以書寫,如果給任何一個字母四個方向,我們則不能將之書寫出來?;蛟S有人疑惑“水”和“water”描述的都是我們世界中同一種客觀存在,為什么漢字是二維的,而英文是一維的呢?這是因為中國人和外國人觀察世界的角度不同,甚至可以說維度不同,我們觀察事物是重視的是輪廓,而西方人更多的是在意細節,好比中國畫的神似和西方油畫的寫實。我們可以從漢字理解“雅皮士”三個字的字面意思,這種方法雖然不一定十分準確,但我們至少能有一個大概的輪廓,“雅”是一種高度的抽象,不是一個具體的什么東西,“皮”和“士”也是如此,他們都屬一個平面,看到“雅”,我們會想起高雅、雅致、格調等等,進而聯想到古代貴族階層,而“皮”,擺在這里不是“毛皮”,而是“調皮”,“士”會讓我們想起古代的“士大夫”。這樣三個平面組合在一起,馬上就會出現一個活靈活現的畫面,雖然這個“畫面”會和現實有一定偏差,可在思維上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創造這個詞的英國人,卻無法讓沒有見過雅皮士的英國人知道這個詞是什么意思,甚至于連想象都有些吃力,這或許就是一維空間所不具備的容納更多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說沒有高度的抽象總結,他們想通過一個單詞描述“雅皮士”是很困難的。如果依照英文解釋,或許可以用英文的三個單詞“雅致”“調皮”“士人”,前后排列組合在一起成為新詞,但這是不符合英語用語習慣和語法規則的。所以英國人無法像中國人這樣描述世界,他們只有新創造一條線——yuppie 這個新單詞,來表示“雅皮士”。可是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新事物層出不窮,如果每一種新事物都要求創造一個新單詞,那么面對這個世界,英文的線就還要無限增多和延長。正如現在的西醫,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上千年的發展中不斷被細化,體現在就是科室越分越細,發展方向奔著只見細胞鮮見器官而去,有時甚至忽略病人的整體等。文字承載著文明,漢字承載著中華文明,西方字母文字承載著西方文明,使用漢字的先民們用文字追述宇宙萬物,表達世界根源,或許漢字比英文所多的一個維度正是表英文字本身所不具備的哲學思辨內涵。
漢字,作為描述世界的古老的特殊文字符號,距今已有逾六千年的歷史,數千年來中華文明有賴于漢字的傳承而不斷地延續與發展,它的光輝璀璨照耀了整個華夏文明的演進、傳播歷程。時至今日漢字仍然是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想要追溯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許多時候也需要通過漢字進行解讀,漢字不可否認地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年輕文字中的寵兒——英文在今天作為便捷、通用、迅速的國際化交流語言,其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同樣也是不可否認的。正是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造就今了我們今天絢麗多姿的文化,我們在學好漢語,了解漢字的同時也要積極接受其他先進文化,正所謂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廣泛吸收借鑒其他先進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