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立燕
貴州省黔西市融媒體中心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走入商業化,而娛樂節目是商業化的必然產物。1999 年,國家廣電總局在全國廣播影視系統內部管理改革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制播分離”,我國電視節目開始走向市場化。于是,娛樂節目更是迅速發展,電視節目娛樂化,豐富了電視節目的內容和制作手段。但是,在給觀眾帶來輕松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那么這樣的一個娛樂化的趨勢,除了給觀眾提供輕松之外,還會對觀眾帶來哪些影響呢?電視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定的產物,其強大的傳播勢力,日益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舉止言行。那么電視節目的發展方向也必然影響著很多受眾,這樣的影響力,引導好了對文化就起著推動作用。反之,則阻礙社會的發展。
首先,從電視節目的制作上來看,隨著電視節目娛樂化的發展,娛樂節目大受觀眾的歡迎。需要不斷開發新的節目,制作人員是遠遠不夠的。并且電視節目是可以“制播分離”的,這樣就帶動了不少的影視制作公司。尤其是一批民營公司,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機會。從客觀上來說,電視節目娛樂化對電視的產業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其次,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意見和表達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在新媒體誕生后,“時刻參與到節目中去”這樣的想法更是強烈。這樣便使娛樂節目更加注重與觀眾的交流,互動性非常強。而這樣的影響不僅僅在于娛樂節目,近幾年由央視推出的《百家講壇》,正是用娛樂的方式來為觀眾講解歷史和經典著作。讓人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去了解歷史,更加便于記憶。如今的新聞類節目除了傳統的新聞播報外,還有一些是從觀眾的角度出發,關注那些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并且難以解決的人們。早些年有北京電視臺播出的《麗影出動》,現如今有合肥電視臺的《幫女郎》等,以及各個地方電視臺幾乎都有這樣的為百姓解決困難的節目。這一類的新聞節目,以新聞人物為主線,不僅要報道新聞事件,還要參與妥善解決。觀眾在收看這樣的新聞報道時,會感覺更貼近自己的生活。
最后,電視節目娛樂化發展以后,在節目的包裝上要求更高,各種新鮮的元素都被應用到電視節目中來,讓節目變得更加時尚。客觀上,為電視節目的制作手段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從電視節目的整體發展和市場來看,娛樂化對電視節目來說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從受眾的角度來看,娛樂化的電視節目形式更加豐富了,也更加具有趣味性。但是,現在的趣味是不是所有受眾想要的。因為現在有一些節目主持人,讓觀眾看到的不是主持人的睿智,只是其在臺上的嘩眾取寵。這樣的節目,不管包裝怎么樣,舞臺再絢麗,沒有內容的節目不是觀眾想要看到的。在娛樂的背后,應該要有更多地思考,而不是只娛樂不思考。這樣的娛樂,就只是為了娛樂而娛樂。“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說過,他告訴人們要重視媒介的認識論。我們都知道,娛樂是電視的重要功能之一。娛樂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在認識媒介的娛樂化過程所持的態度。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娛樂化是電視節目的一個必然趨勢。但是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去對待娛樂化所帶來的一些問題,那么娛樂化究竟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問題?
在之前有提到過,電視現在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別是對80、90 后的青年一代,影響是很大的。前幾年風靡一時的選秀類節目,造就了“平民明星”。許多年輕人為它著迷,因為一夜成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在這樣的節目中,可以很快擁有知名度,從默默無聞的平凡人變成令人艷羨的明星。就好比是電視臺辦的一個明星速成班,可以在短時間內學會很多東西。在節目的影響下,青年們越來越浮躁,甚至靜不下心來學習和讀書。高效率固然是好的,但是事物的發展必須遵循它的規律,物極必反。常常聽到有人抱怨:“現在的年輕人怎么越來越浮躁了”。娛樂節目在策劃時是以市場為前提,以收視率為主要目的,并沒有認真考慮它的影響會是怎樣。青年一代的心智還不成熟,在看待問題時往往只是看到表象就會很激動。在還沒有感受到大地的厚實時,就一步躍上云間,勢必會感到輕飄飄,便很難把穩自己的方向,容易迷失自我。
電視節目之間的競爭可謂是非常激烈,為了提高收視率,各家電視臺都不斷開發新節目,甚至出現了一個娛樂節目非常火時,在熒幕上可以看到很多電視臺都有類似的節目,可以說是完全的“克隆”節目。在節目創作上,沒有自己的創新點,也缺乏自己的本土特色。就造成了電視節目的不斷重復,各種新節目也只是照搬照套舊的模式。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再沒有創新的話,恐怕就沒有勇氣創造新的節目了,只是習慣于“引用”和借鑒。
娛樂節目給受眾的最基本映像是 “游戲”,觀眾便不太在意它的可信度,只要能得到放松便可。娛樂節目本身任務也是能愉悅受眾。但是,對于其他節目來說,娛樂化就會在不同程度上對觀眾的判斷力有所影響。例如,新聞節目的娛樂化,曾令業內人士爭論不休。新聞節目在內容上更偏向于煽情性、刺激性較強的社會新聞,強調新聞的故事性、情節性,強化事件的戲劇懸念。受眾在看到這樣的新聞時,似乎是更精彩了。但是,這樣的新聞有悖于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心理上迎合了受眾,但也容易使新聞變得低俗,導致媒體公信力喪失。
那么,對于這些好的壞的影響,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呢?而我們的媒體應該反思一些什么問題呢?
“電視本是無足輕重的,所以,如果它強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現成重要文化的載體,那么危險就出現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樣危險的事正是知識分子和批評家一直不斷鼓勵電視去做的。這些問題在于,他們對待電視的態度不夠嚴肅。因為,和印刷機一樣,電視不過是一種修辭的工具。”尼爾·波茲曼這樣說道。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時,不必賦予它太高的使命,要有自己的見解去看電視節目,特別是娛樂節目。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在信息發達的今天,我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太多,很難分辨它是真是假。我們在接收信息的同時,要辯證地去看待它,不能聽到的看到的就認為是正確的。目前,媒體公信力越來越差,正是市場化后,各家媒體都想要提高利潤。導致了對信息的取證不夠認真,有的甚至是沒有取證。而電視節目娛樂化發展以后,對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較寬松。所以,我們作為信息的接收者,不應該盲目地去崇拜電視,不應該把它神化,而要辯證地去看待它。
對于媒體來說,當前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仍然存在著對人簡單理解、忽視人的主體性、無視人性的合理訴求的狀況,這往往表現為在所謂的善意關懷中仍存在隨意侵犯他人隱私、忽視人的心理感受等情況。無論是電視還是報紙、雜志,都應該要重視以人為本。娛樂節目不應該強加媒體自己的意愿在節目中,要做到真正的以觀眾為本,從觀眾的感受出發。只有正視觀眾主體地位,切實尊重和發揮觀眾的主動性,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獲得觀眾,走出發展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