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耀坤, 郭秀枝
(1.唐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唐縣 473400;2.康??h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康??h076650)
玉米是我國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其副產品是主要的飼料之一,由于玉米秸稈缺乏有效的處理,每年大量的玉米秸稈被焚燒,不僅嚴重造成了環境污染,還浪費資源(經爭輝,2019;閆景鳳,2015)。玉米秸稈營養價值較低,適口性差,主要含有大量的粗纖維,而粗蛋白質含量較低,為3.6%~6.0%,能量消化率只有40%~50%,利用率較低,有待改善玉米秸稈飼料營養價值和適口性,提高其利用價值(李紅宇,2014)。相關研究表明玉米秸稈的處理主要包括物理處理、化學處理、物理化學綜合處理和微生物處理4種方法(王鳳芝,2019)。微生物處理秸稈通過發酵過程中產生酶類物質可以將玉米秸稈中的粗蛋白質以及纖維等大分子物質分解為易于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及葡萄糖等小分子的營養物質,同時可以提高適口性,能夠明顯增強禽畜的食欲,提高飼料轉化率及其營養價值(王紅梅,2017)。微生物處理秸稈可以縮短玉米秸稈飼料青貯和黃貯時間,延長保質期,同時不會污染環境,適合大力發展(韓穎潔,2015)。因此,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和玉米秸稈資源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試驗在杜寒雜交F1公羊的基礎日糧中分別用25%、50%、75%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替代青貯飼料,研究其不同水平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對羊生產性能、屠宰性能及器官指數的影響,為進一步的臨床應用提供研究基礎。
1.1 主要材料 枯草芽孢桿菌、熱帶假絲酵母、米曲霉、黑曲霉、乳酸菌等微生物菌種,由本實驗室保存。分析純、分析天平等常規的儀器由本實驗室提供。
1.2 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制備 參考王燕等(2016)報道的方法,枯草芽孢桿菌、熱帶假絲酵母、米曲霉、黑曲霉、乳酸菌擴大培養制成混合菌液,與玉米秸稈(2~3 cm)、水、麩皮、混合密封發酵20 d。
1.3 試驗設計與管理 采用單因素隨機設計試驗,選擇體重相近的杜寒雜交F1公羊120只,隨機分成4個組,每個組3個重復,每個重復10只,1組為對照組飼喂基礎日糧,試驗2、3、4組分別用25%、50%、75%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替代青貯飼料,預試驗10 d,試驗期為60 d。對試驗肉羊進行編號,每個重復單獨圈舍飼養,自由采食和飲水。按照常規的飼養管理進行相關疫苗防疫和驅蟲。
1.4 基礎飼糧配比 基礎精料參照NRC(2004)推薦的中國肉羊飼養標準配制,飼糧組成及營養水平見表1,精料制成顆粒,按精粗比為1:1的全混合日糧(TMR)配合使用。

表1 飼糧組成及營養水平(干物質基礎)%
1.5 指標測定及方法
1.5.1 生長性能測定 在試驗階段提前斷料12 h,對每個重復組的試驗杜寒雜交F1公羊逐只稱重,記錄試驗開始和試驗結束的體重及試驗期間的耗料量,測定生長性能指標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
1.5.2 屠宰性能測定 參考張佩等(2019)報道的方法,試驗結束(60 d),每個試驗組隨機抽取5只試驗杜寒雜交F1公羊,提前斷料12 h,稱量記錄每只試驗肉羊的宰前活重,處死放血,去除頭、蹄、內臟,剝下皮毛,胴體稱重,計算屠宰率:屠宰率=胴體重/宰前活重×100%;眼肌面積為倒數第1與第 2肋骨之間脊椎上眼?。ū匙铋L肌)的橫切面積,用硫酸紙描繪出眼肌橫切面的輪廓,計算眼肌面積:
眼肌面積/cm2=眼肌寬×眼肌高×0.7。
用游標卡尺測量第12肋骨和第 13肋骨之間距背脊中線11 cm處的組織厚度記為GR值。
1.5.3 器官指數測定 試驗杜寒雜交F1公羊屠宰后,稱量心臟、肝臟、脾臟、肺臟和腎臟的重量并記錄,計算其器官指數:
器官指數=(器官重量/宰前活重)×100%。
1.6 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 試驗結果以 “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對羊肉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試驗2、3、4組試驗肉羊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1組,試驗3、4組的平均日增重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 13.9%、13.3%(P<0.05),試驗2組與1組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試驗2、3、4 組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 0.05);試驗2、3、4組平均采食量均高于1組,差異性不顯著(P> 0.05);試驗 2、3、4 組試驗肉羊的料重比均低于1組,試驗3、4組的料重比較1組相比分別降低17.4%、16.7%(P<0.05),試驗2組與1組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 0.05),試驗 2、3、4 組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

表2 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對肉生長性能測定結果
2.2 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對肉羊屠宰性能的影響由表3可知,試驗2、3、4組試驗肉羊的宰前活重均高于1組,試驗3、4組的宰前活重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10.6%、10.1%(P<0.05),試驗2組與1組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 0.05),試驗 2、3、4 組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 0.05);試驗 2、3、4 組的胴體重、屠宰率均高于1組,差異性不顯著(P>0.05);試驗2、3、4組的GR值均低于1組,差異性不顯著(P> 0.05); 試驗 2、3、4 組試驗肉羊的眼肌面積均高于1組,試驗3、4組的眼肌面積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20.1%、19.0%(P<0.05),試驗2組與1組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 0.05),試驗 2、3、4 組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

表3 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對肉羊屠宰性能測定結果
2.3 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對肉羊器官指數的影響 由表4可知,試驗2、3、4組試驗肉羊的肝臟指數均高于1組,試驗3、4組的肝臟指數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17.6%、10.0%(P<0.05),試驗2組與1 組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 0.05),試驗 2、3、4 組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 0.05);試驗 2、3、4 組試驗肉羊的肝臟指數均高于1組,試驗3、4組的腎臟指數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28.6%、23.8%(P<0.05),試驗2組與1組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試驗 2、3、4 組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試驗 2、3、4 組的心臟指數、脾臟指數、肺臟指數均高于1組,差異性不顯著(P>0.05)。

表4 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對肉羊器官指數測定結果
研究表明玉米秸稈經微生物發酵后,利用微生物分解粗纖維,提高半纖維素酶活力,可以顯著提高其玉米秸稈纖維的利用率,同時合成菌體蛋白,可顯著提高秸稈中蛋白質的含量,因而提高其秸稈的營養價值(王紅梅,2017;韓穎潔,2015)。因此,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被廣泛應用。魏炳棟等(2016)研究表明,發酵玉米秸稈替代50%的未發酵玉米秸稈,精粗比45∶55進行飼喂,能夠顯著提高肉羊平均日增重 (P<0.05)。孔凡虎等(2015)研究表明,采用乳酸菌、酵母菌、絲狀真菌及芽孢桿菌等復合益生菌發酵玉米秸稈用于飼喂肉羊,可顯著提高平均日增重。本試驗研究表明,試驗3、4組的平均日增重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 13.9%、13.3%(P< 0.05),試驗 3、4組的料重比較1組相比分別降低17.4%、16.7%(P<0.05),試驗2、3、4組平均采食量均高于1組,差異性不顯著(P>0.05),說明50%、75%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替代青貯飼料,可以提高肉羊的平均日增速,降低料重比。本研研究與上述報道結果基本上一致。因而證明了玉米秸稈經微生物發酵后,可以顯著提高其利用率。
屠宰性能是評價動物生產性能和經濟價值的重要指標,屠宰性能指標主要包括胴體重、眼肌面積以及屠宰率等,一般情況下,屠宰率和宰前活重呈正相關(王霞,2019)。眼肌面積是反映胴體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眼肌面積越大,肉羊的胴體重也越高,因此眼肌面積與屠宰率可直接反映動物的產肉性能,GR值是胴體脂肪評分的依據,GR值越低,說明瘦肉率越高(侯鵬霞,2014)。本試驗研究表明,試驗3、4組的宰前活重、眼肌面積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 10.6%、10.1%、20.1%、19.0%(P<0.05),試驗2、3、4組的胴體重、屠宰率均高于1組 (P>0.05), 試驗 2、3、4組的 GR值均低于1組 (P>0.05)。說明50%、75%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替代青貯飼料,對肉羊屠宰性能具有提高趨勢,可以顯著提高眼肌面積,降低其GR值。馬敏(2016)研究表明,康氏木霉和白腐真菌發酵玉米飼料可以提高其育肥豬屠宰性能及肉品質。
機體的器官指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生長發育和機體機能情況,機體的器官指數在一定范圍內增加表示器官機能增強,但是過大增加可能是水腫、充血等病理變化;其降低則表示器官萎縮及退化變化,內臟器官發育與機體的生長發育相適應,因此,機體的器官指數對生產實際及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趙艷兵,2017;祁敏麗,2016)。本試驗研究表明,試驗3、4組的肝臟指數、腎臟指數較 1組相比分別提高 17.6%、10.0%、28.6%、23.8% (P< 0.05),試驗 2、3、4 組的心臟指數、脾臟指數、肺臟指數均高于1組 (P>0.05)。說明50%、75%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替代青貯飼料對動物器官的發育沒有影響,與整個機體的生長發育相對協調,且還可以顯著提高其肝臟指數、腎臟指數??赡苡捎谖⑸锇l酵玉米秸稈使用提高了肝臟、腎臟的代謝功能,因而促進其生長發育。
50%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替代青貯飼料,可以提高杜寒雜交F1公羊的生產性能、屠宰性能及器官指數,在臨床具有很大的應用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