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法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德州 253034)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畜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必然會帶動飼料需求量的上升。在這樣的背景下,飼料行業雖然起步晚,但也得到了快速的成長和發展。2019年4月,全國畜牧總站、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發布《2018年全國飼料工業發展概況》,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有萬噸規模以上飼料加工企業3742家,其中10萬噸規模以上廠家數量達656家。2018年,我國飼料總產量達2.28億噸,比2017年增長了2.8%,我國飼料工業總產值高達8872億元,同比增長5.7%(劉源等,2019)。但同時,飼料供應鏈各個環節也存在著諸多的風險隱患威脅著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識別飼料行業供應鏈風險,提高其抗風險能力,增強我國飼料行業的市場競爭力迫在眉睫。
COSO理論框架即 《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于2004年由COSO頒布,主要用于幫助企業識別、評估和管理風險(舒偉等,2018)。經過不斷的實踐檢驗,該框架具有較好的科學性、實用性,得到眾多企業的認可和使用。該框架的具體構成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COSO理論框架
估與監控的前提。飼料產業集群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飼料加工企業由諸多相關聯的上下游企業為滿足客戶需求而構建的利益共同體,為客戶提供一體化服務的動態網絡聯盟,是一個業務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受眾多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因素是積極性,有一些因素是消極的。風險識別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找出這些消極的因素,并按照影響的大小進行風險因子排序分類。
2.1 飼料產業集群供應鏈的宏觀風險因素分析
2.1.1 自然風險 飼料加工的原料追蹤溯源,最終都是來源于種植業。種植業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比較明顯,突出的因素主要有干旱、內澇、強風、地震等。若種植業受自然災害影響,產量下降,飼料加工的原料供應隨即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
2.1.2 政策風險 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會對飼料行業的發展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這些宏觀政策因素包括:行業標準、生產許可、企業設立的條件和程序、指導價格、環保政策等。
2.1.3 市場風險 市場是開放的,潛在的競爭者隨時會逐利進場,對現有飼料企業的市場和利潤進行蠶食。同時,市場也是波動的,競爭品或者替代品會推動價格下調、下游客戶受到其他供應商的吸引或者產業結構的轉型會撇棄原來的供應商等。
2.2 飼料產業集群供應鏈的微觀風險因素分析
2.2.1 原料環節的風險 目前,我國飼料原料的生產模式主要有兩種:農戶分散式生產和合作社(公司化)集中生產。但是,第一種生產方式占主要來源。在農戶分散式生產中,飼料企業對原料生產的控制力就比較弱,很難把控原料的質量。主要的風險有:原料自帶病蟲、原料的農藥殘留、原料的營養成分比例等。
2.2.2 生產加工過程的風險 生產加工過程可能遇到的風險有:生產工藝落后造成飼料質量低下,生產加工條件不完善導致外部污染物的混入存放條件不達標導致飼料的霉變,沒有嚴格執行相應標準和制度導致質量不達標等。
2.2.3 供應鏈中成員企業內部的風險 供應鏈中成員企業內部的風險主要有:(1)戰略風險。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應該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但是各個成員企業又是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經濟實體,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如果成員企業的競爭戰略不同于供應鏈的整體競爭戰略,那將會影響供應鏈整體競爭戰略效果的發揮,導致競爭力變弱,甚至是原有發展戰略的偏移。(2)財務風險。財務安全是企業經營安全的重要保障。財務風險主要有財務結構不合理、現金流不暢、資金周轉慢、投資失敗等。(3)技術風險。技術風險主要包括信息傳遞和共享系統風險、技術創新風險。信息的有效共享可以提高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并據此建立一套產品溯源體系,保障質量問題能真實快速查找到原因。技術水平等同步能夠保證質量的一致性,技術的創新能夠保證供應鏈持續保有核心競爭力。
2.2.4 消費者的信心風險 近年來發生的多起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有部分原因最終歸結到飼料質量上來,比如雙匯的瘦肉精事件。這嚴重刺激了消費者的敏感神經,降低了消費者對飼料質量的信心。
3.1 評價的原則 飼料產業集群供應鏈風險的評價原則主要有:(1)全面原則。評價要對影響飼料行業供應鏈安全運行的宏觀、微觀環境全部進行評價。(2)科學原則。評價過程中采用的方法、手段、程序、工具和模型等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3)動態原則。評價應該是動態進行,行為只要發生,評價就應該同步進行。(4)可操作原則。評價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料都具有可獲得性,并且能夠進行縱向、橫向的比較。
3.2 風險指標體系的構建 通過相關研究文獻資料的綜述,結合行業的調查,根據前面風險因素分析,構建飼料行業供應鏈風險分析的指標體系。具體如表2所示。
4.1 各指標權重的確定 飼料行業供應鏈風險來源于多個方面,具體指標影響程度有些可以用量化數據進行表示,但是有些指標只能夠使用定性描述反映其影響大概程度。鑒于此,本研究在進行指標權重確定時,采用層次分析法來處理,將難以量化的指標通過不同指標之間的比較來進行量化處理,把復雜的因素化解成層次結構,簡化評價過程。
4.1.1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由表2構建的飼料行業供應鏈風險分析的指標體系來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4.1.2 構造判別矩陣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飼料行業專業人員對供應鏈風險因素的兩兩比較結果,并使用AHP軟件進行定量分析。相關輸出結果如表3~6。由此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如表7所示。
4.1.3 建立評價對象因素集U 將所有對飼料行業供應鏈運行效果產生影響的因素分為3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再細分出若干二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 U={U1(原料供應環節風險),U2(生產環節風險),U3(市場環節風險)}。二級指標U1={A1(供應源風險),A2(環境風險) },其中 A1={化肥,農藥質量,種植技術,原料質量檢驗,原料價格變動},A2={自然災害,經濟周期波動,國家政策,行業標準};U2={A3(生產風險),A4(信息化風險) },其中A3={生產設備先進性,生產過程的控制,生產安全隱患,產成品質量檢測,財務狀況,人力資源,庫存控制},A4={信息化建設程度,應急響應速度};U3={A5(物流風險),A6(營銷風險) },其中 A5={客戶滿意度,客戶流失,消費者信心},A6={競爭對手的情況,分銷商選擇}。

表2 飼料行業供應鏈風險分析的指標體系

表5 生產環節風險

表6 市場環節風險

表3 飼料行業供應鏈風險

表4 原料供應環節風險

表7 各指標風險的權重
U=(U1,U2,U3)=(0.4,0.4,0.2);
U1=(A1,A2)=( 0.75,0.25);
U2=(A3,A4)=(0.3333,0.6667);
U3=(A5,A6)=(0.75,0.25);
A=(A1,A2,A3,A4,A5,A6)=(0.3,0.1,0.2667,0.1333,0.05,0.15);
A1=(A11,A12,A13,A14)=(0.05,0.15,0.6667,0.1333);
A2=(A21,A22,A23,A24)=(0.3333,0.1667,0.1667,0.3333);
A3=(A31,A32,A33,A34,A35,A36,A37,)=(0.1612,0.1614,0.2324,0.0893,0.1913,0.0676,0.0968);
A4=(A41,A42)=(0.5,0.5);
A5=(A51,A52)=(0.5,0.5);
A6=(A61,A62,A63,A64,A65)=(0.0712,0.1114,0.3324,0.3837,0.1013)。
4.2 建立數學評級模型
4.2.1 建立等級評價集V 根據研究的需要,本次研究風險等級劃分為5個檔,即V={非常低,比較低,一般,比較高,非常高},不同等級的內涵見表8。

表8 風險等級劃分及等級內涵
4.2.2 建立模糊關系矩陣R 根據U與V之間的模糊關系,結合被調查專家對不同環節風險因素的發生程度的選擇,建立模糊關系矩陣R,R的隸屬程度記作 rij,即:uR(ui,vj)=rij,rij∈[0,1]。
4.2.3 一級模糊評價 根據公示 Bi=Ai×Ri(bi1,bi2,……bim)(i=1,2……n)進行風險因素評價。
同理得出:
4.2.4 二級風險評估
(1)原料供應環節風險評估
模糊矩陣
(3)生產環節風險評估
模糊矩陣
4.2.5 三級模糊評級
模糊矩陣
依據以上評價數據,計算飼料行業供應鏈風險的綜合分值:
飼料行業供應鏈風險的綜合分值為0.586636,相對于整體風險水平最高值1來看,飼料行業供應鏈風險屬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5.1 構建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構建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是風險控制的第一步,該組織能夠保障風險管理目標的切實落實,并保證整個供應鏈的運行風險在可控的范圍內,確保供應鏈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為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風險管理組織應該部門齊全,相關操作流程及制度規定完善。
5.2 建立質量保障體系 參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及供應鏈成員企業的企業標準,制定供應鏈的質量標準體系,并在供應鏈運行過程中嚴格執行。
5.2.1 原料供應環節的風險控制 對于該環節的風險控制著力點應在于引導種植者實現規模種植,通過費用補貼引導種植者使用機械化生產設備,最終提高產業水平;定期對種植者進行種植技術培訓,提高種植效益;不定期對種植物進行有害殘留物的檢測,從源頭治理有害殘留物進入飼料成品中;與原料供應種植者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形成利益共同體,減少信用的風險。
5.2.2 生產環節的風險控制 飼料生產企業要根據情況進行飼料行業HACCP認證或者飼料行業的GMP+認證,飼料生產過程嚴格按照質量標準體系來進行。在飼料的生產過程中強調識別并預防飼料污染的風險;強調生產過程性資料的留存,便于監管部門進行調查和監督;強調企業全員參與,實施TQM管理體系,保證產品質量的合格率實現100%。
5.2.3 儲運環節的風險控制 儲運環節的風險控制著力點在于提供合適的環境,防止飼料發生質量變化;對飼料產品進行適當地物流包裝,防止受潮、變形、破損等現象出現;采用先進的庫存管理系統,嚴格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對飼料進行存取,防止過期變質;飼料的儲運過程禁止與有毒、有害物品混放,避免污染。
5.3 增強供應鏈節點企業的整體能力
5.3.1 企業的運營風險控制 企業的運營風險主要表現在戰略、流程和人力資源三個方面能否達到供應鏈運作的要求。企業的戰略制定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根據用戶的需求來確定自己的經營領域,并且要和供應鏈的整體戰略保持高度一致;企業的業務流程能夠適應供應鏈的運作需求;人力資源能夠保證業務性操作得到真正的落實,實現預期的效果。
5.3.2 企業的財務風險控制 企業的財務風險重點在于控制企業的流動性資產風險和籌資能力風險,合理配置企業的資產結構,合理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為企業的正常運營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 (任麗,2019)。
5.4 強化供應鏈的信息化建設 強化供應鏈的信息化建設,保證實時變動的供應、生產、銷售和市場的信息能夠在供應鏈上及時的傳遞,各個節點企業能夠據此進行業務操作的調整;也可以利用信息化資源在供應鏈上建立追蹤溯源機制,當安全事故突發問題發生時,能夠快速進行反向溯源,找到問題的真正癥結,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危害的進一步擴大。
飼料行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外部市場環境,正處在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飼料行業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均存在風險,我們要有效地識別這些風險因素,并采取適當的措施,積極防范和改正,才能保證飼料行業持續、良性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