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鳳
部分研究結果表明,分娩期間不可避免的是分娩疼痛,誘因是子宮及宮頸牽引、產道擠壓等,給產婦生理及心理帶來了雙重壓力,引起機體發生身心應激反應,明顯增加分娩風險,甚至部分產婦因恐懼產痛,放棄陰道分娩而選擇剖宮產,導致圍生期發生并發癥,對產后生活質量、新生兒預后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婦對分娩時的舒適度提出較高要求,因此早期行經濟、有效及可行的分娩鎮痛方式受到婦產科醫師的高度重視。目前常見分娩鎮痛方式是椎管內神經阻滯麻醉,其屬于作用在神經的分娩鎮痛,鎮痛效果顯著,緩解產婦分娩時的疼痛感,將藥物注入硬膜外腔隙,阻斷脊神經傳導功能,發揮鎮痛作用,利于改善分娩結局、降低剖宮產率[1]。本研究分析產婦分娩應用椎管內神經阻滯麻醉分娩鎮痛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本院婦科2018 年2 月~2019 年11 月接收的160 例分娩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80 例。觀察組:年齡22~38 歲,平均年齡(30.21±5.36)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9.45±5.24)周;初產婦49 例,經產婦31 例;體質量指數18~2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35±5.16)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1 例,高中25 例,專科及以上24 例。對照組:年齡23~39 歲,平均年齡(30.52±5.25)歲;孕周38~42 周,平均孕周(39.26±5.13)周;初產婦47 例,經產婦33 例;體質量指數19~2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42±5.37)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 例,高中21 例,專科及以上29 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B 超、陰道檢查及骨盆外測量,與陰道分娩條件相符者[2];分娩后行頭盆四項評分≥4 分者;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Ⅰ~Ⅱ級;簽署“知情同意書”;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1.2.2 排除標準 伴有重度子癇前期、妊娠高血壓及妊娠糖尿病者;心肝腎功能障礙者;硬膜外麻醉禁忌證者;涉及本文麻醉藥過敏者;產道異常者;存有胎膜早破等病理因素者;惡性腫瘤者;精神障礙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分娩護理,熱情接待產婦,綜合評估生命體征,難產史、初產者再次測量骨盆,有異常及時匯報處理,同時觀察宮縮強度、持續時間及間歇時間,持續觀察≥30 min/次,定期監測脈搏、血壓、呼吸及體溫,酌情處理,待娩出胎兒后行心電監護,產后保持會陰部清潔,勤換會陰墊,待體征穩定后,鼓勵產婦早期下床活動,保持營養均衡,少吃油膩、刺激性較強的食物。
1.3.2 觀察組 給予椎管內神經阻滯麻醉,明確硬膜外穿刺部位,選擇L2~3間隙穿刺行回抽操作,無回血者注射3 ml 利多卡因(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147);無中毒現象者固定導管,完成上述操作后將硬膜外導管與電子鎮痛泵(浙江蘇嘉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連接,鎮痛泵內藥物為0.002%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2022076)+0.1%羅哌卡因(AstraZeneca AB,注冊證號H20100106),根據宮縮時感覺不到疼痛感,明確用藥劑量,分娩鎮痛時認真觀察產婦的體溫、呼吸及心率等情況,若有子宮出血、胎兒宮內窘迫等風險,及時行剖宮產。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統計兩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時間,測定出生后1、5 min 新生兒Apgar 評分(總分10 分,嚴重窒息:≤4 分;輕中度窒息:5~7 分;正常:≥8 分,得分越高越好)。②測定兩組宮縮疼痛程度(參考視覺模擬評分法[3],0~10 分表示不同程度疼痛,其中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烈疼痛,輕微疼痛:≤3 分,未影響分娩流程;中度疼痛:4~6 分,產婦能耐受疼痛,未影響分娩流程;重度疼痛:≥7 分,影響分娩,得分越低疼痛感越輕)、心率及胎心率。③分娩結局:統計兩組剖宮產、陰道分娩、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程及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 觀察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出生后1、5 min 新生兒Apgar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程及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產程及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宮縮疼痛程度、心率、胎心率比較 觀察組宮縮疼痛評分為(8.62±1.14)分,心率為(85.84±7.32)次/min,胎心率為(139.26±4.57)次/min;對照組宮縮疼痛評分為(9.08±1.22)分,心率為(83.71±8.65)次/min,胎心率為(138.36±6.45)次/min。觀察組宮縮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4641,P=0.0148<0.05) ;兩組心率及胎心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1.6813、1.0183,P=0.0947、0.3101>0.05)。
2.3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 觀察組陰道分娩75 例(93.75%),剖宮產5 例(6.25%),產后出血2 例(2.50%),新生兒窒息1 例(1.25%);對照組陰道分娩66 例(82.50%),剖宮產14 例(17.50%),產后出血9 例(11.25%),新生兒窒息7 例(8.75%)。觀察組陰道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376,P=0.0278<0.05) ;觀察組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7834、4.7368,P=0.0287、0.0295<0.05)。
經調查研究顯示,產婦在分娩期間較常見的現象是分娩疼痛,疼痛原因是分娩對子宮、產道擠壓形成的生理性刺激,給產婦帶來較大的身心痛苦,不同產程有不同程度的疼痛:①第一產程:引起疼痛的原因是子宮收縮、宮口擴張,痛覺以交感神經纖維為基點,經脊神經到達脊髓內,逐漸傳到大腦引起疼痛;②第二產程:產婦會陰組織、盆底受到壓迫或擠壓,或者伴有會陰組織裂傷,經陰道神經傳入,涉及產婦軀體神經、內臟神經,進而與第一產程比較,疼痛感更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分娩時的疼痛護理具有較高要求,產婦對分娩鎮痛存有誤區,擔心麻醉影響產婦及新生兒的身體健康,導致神經阻滯麻醉在臨床應用受限。
研究報道[4],椎管內神經阻滯麻醉能提高產婦的分娩質量,具有安全、有效等優勢,鎮痛原理:選用利多卡因、芬太尼及羅哌卡因等藥物發揮鎮痛作用,阻斷子宮內感覺神經,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并且該麻醉方式的用藥劑量較小,仍能正常收縮子宮,不會對胎兒造成不利影響,分析如下:①芬太尼:屬于阿片類藥物,具有起效快、鎮痛效果顯著等優勢;②羅哌卡因:屬于酰胺類長效局部麻醉藥,用藥后能將運動神經及感覺神經分離阻滯,便于充分發揮鎮痛效果,因此聯合上述藥物行鎮痛操作能緩解疼痛,便于推動分娩流程順利進行。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出生后1、5 min 新生兒Apgar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宮縮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心率及胎心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陰道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與羅月華[5]文獻報道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椎管內神經阻滯麻醉能提高分娩產婦的鎮痛效果,便于改善分娩結局,具體分析如下:該鎮痛方式能降低剖宮產率,但不會影響產婦分娩結局,原因是向硬膜外腔不斷輸注麻醉、鎮痛藥物,將子宮內的感覺神經阻斷,利于緩解宮縮疼痛,減少分娩期間的體力消耗,避免產婦產生負面情緒,誘導機體發生應激反應,同時用藥劑量較小,不會影響胎兒身體健康,調節機體內兒茶酚胺物質的釋放,對產婦子宮動脈發揮松弛作用,增加胎盤血流量,避免胎兒在子宮內缺氧,引起胎兒窒息,因此早期行對癥鎮痛方式,利于緩解產婦的生理及心理壓力,對分娩結局無不利影響,安全可靠。需要注意的是,分娩鎮痛受臨床醫師職業水平、麻醉藥物及產婦狀態的影響,使得分娩效果欠佳,因此分娩鎮痛期間需實時監測產婦各生命體征,若分娩時出現子宮大出血、胎兒宮內窘迫及羊水栓塞等情況,立即行剖宮產手術,為產婦及新生兒生命安全提供可靠性保障。
綜上所述,分娩產婦采用椎管內神經阻滯麻醉能緩解宮縮疼痛,穩定心率及胎心率,提高陰道分娩率,便于縮短產程、提高新生兒Apgar 評分,改善預后效果,具臨床可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