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清 賴大行 周露 梁紅英
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在全球范圍內,2 型糖尿病發病率是增長最快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為高血糖。在我國,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第二大肝臟疾病。相關研究[1]發現,2 型糖尿病病程長,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易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惡化其糖脂代謝,增加胰島素抵抗,進一步加重病情和治療難度。二甲雙胍是臨床的常用降糖藥物,對減少心血管風險和改善代謝綜合征有良好效果。利格列汀是一種新型的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劑,降血糖療效良好,且不良反應少。利拉魯肽屬于人胰高糖素樣肽-1類似物,可保護患者心血管系統,以及促進胰島素細胞再生[2]。目前,以上三種藥物治療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關文獻較少。基于此,本文將比較利拉魯肽、利格列汀和二甲雙胍治療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6 年4 月~2019 年5 月為研究時間段,根據治療藥物的不同將本院接收的69 例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為利格列汀組、二甲雙胍組和利拉魯肽組,各23 例。其中,利格列汀組男16 例,女7 例;年齡41~76 歲,平均年齡(58.53±5.87)歲;FPG 水平7.74~9.82 mmol/L,平均FPG 水平(8.78±0.35)mmol/L。二甲雙胍組男15 例,女8 例;年齡41~77 歲,平均年齡(58.50±6.30)歲;FPG 水平7.73~9.83 mmol/L,平均FPG 水平(8.80±0.36)mmol/L。利拉魯肽組男17 例,女6 例;年齡42~77 歲,平均年齡(58.54±6.25)歲;FPG 水平7.73~9.84 mmol/L,平均FPG 水平(8.79±0.36)mmol/L。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確診為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對本次研究藥物無過敏反應;近3 個月未服用調脂藥物和胰島素藥物。
1.2.2 排除標準 合并急性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肝病由酒精性、自身免疫性和藥物性等原因所致。
1.3 方法 三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干預,并在入組前1 個月停用對血脂有影響的藥物。在此基礎上,利格列汀組患者口服5 mg 利格列汀片(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ceuticals Inc.,國藥準字J20171087),1 次/d;二甲雙胍組患者口服0.5 g 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70),3 次/d;利拉魯肽組患者治療第1 周,皮下注射0.6 mg 利拉魯肽注射液[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分包裝,國藥準字J20160037],1 次/d,第2 周起,皮下注射1.2 mg 利拉魯肽注射液,1 次/d。治療期間,密切關注患者血糖水平,當血糖<3.9 mmol/L,可減少劑量至0.6 mg,當血糖恢復后,再增加劑量至1.2 mg,若期間出現嚴重低血糖,則從本研究剔除。三組患者均持續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對比三組患者體重和BMI。②對比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包括FPG、2 h PG 和HbA1c。③對比兩組患者血脂水平,包括TC、LDL-C 和TG。④對比兩組患者肝功能,包括ALT、AST 和GGT。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治療前后體重和BMI 對比 治療前,三組體重和BMI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利格列汀組體重和BMI 與本組治療前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二甲雙胍組和利拉魯肽組體重和BMI 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利拉魯肽組體重和BMI低于二甲雙胍組及利格列汀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利格列汀組和二甲雙胍組體重和BMI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治療前,三組FPG、2 h PG、HbA1c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FPG、2 h PG、HbA1c 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利格列汀組和利拉魯肽組均低于二甲雙胍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利格列汀組和利拉魯肽組FPG、2 h PG、HbA1c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三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對比 治療前,三組TC、TG、LDL-C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TC、TG、LDL-C 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利格列汀組和利拉魯肽組均低于二甲雙胍組,利拉魯肽組均低于利格列汀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三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對比 治療前,三組ALT、AST、GGT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ALT、AST、GGT 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利格列汀組和利拉魯肽組均低于二甲雙胍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利格列汀組和利拉魯肽組ALT、AST、GGT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三組治療前后體重和BMI 對比 ()

表1 三組治療前后體重和BMI 對比 ()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二甲雙胍組對比:bP<0.05;與利格列汀組對比,cP<0.05
表2 三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表2 三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二甲雙胍組對比,bP<0.05
表3 三組血脂水平對比(,mmol/L)

表3 三組血脂水平對比(,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二甲雙胍組對比,bP<0.05;與利格列汀組對比,cP<0.05
表4 三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對比(,U/L)

表4 三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對比(,U/L)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二甲雙胍組對比,bP<0.05
據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是2 型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與肥胖、超重和胰島素抵抗等因素有關。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病情進展較為緩慢,主要表現為彌漫性肝細胞脂肪的過度沉積,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引起肝硬化或肝衰竭等不良事件,危及生命。本次研究中,利拉魯肽對血糖血脂、肝功能和體重等指標的改善程度均優于二甲雙胍,利格列汀雖對血糖和肝功能的改善程度與利拉魯肽相當,但對患者的體重和BMI 無明顯改善。分析其原因可知,目前,2 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是二甲雙胍,該藥物可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從而阻礙脂質類物質的聚集,減少脂肪組織損傷肝細胞,但在肝纖維化和肝臟組織學等方面無明顯改善作用[3]。相關研究[4]發現,利格列汀對二肽基肽酶-Ⅳ酶的活性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從而可提高患者體內的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肽和胰高血糖素樣肽-1 的濃度,從而發揮抗胰高血糖素作用和促胰島素分泌作用,進而達到降低血糖和改善肝臟脂肪變性程度的效果。利拉魯肽是一種胰高血糖素樣肽-1類似物,可結合并激活胰高糖素樣肽-1 受體,采用葡萄糖濃度依賴的模式刺激胰島β 細胞分泌胰島素,從而達到降低患者體重和肝臟酶學,同時,通過增加體內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達到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的效果。并且,利拉魯肽可降低游離脂肪酸水平,從而抑制外周脂解作用的發揮,減少肝糖生成,以及減少肝臟胰島素抵抗,改善肝臟纖維化,進而降低脂聯素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5]。
綜上所述,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利拉魯肽治療的效果顯著,對血糖血脂、肝功能和體重等多項指標均明顯改善,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