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寧
藥物不良反應為藥物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出現與治療不相關的有害反應,其不僅會危害患者健康,影響治療效果,還會造成臨床治療資源浪費[1]。藥物安全問題與人類健康關系密切,但是隨著藥物種類逐漸增多,由此所致藥物不良反應逐漸增多[2]。藥物不良反應分析在發現藥物安全問題,指導合理用藥以及保證用藥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3]。抗感染藥物在臨床上應用可以有效下調疾病感染類、控制患者死亡率,但是同時也會引發患者出現抗生素耐藥性以及各種不良反應[4]。本研究對本院近4 年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予以回顧性分析,明確本院抗感染藥物發生的特點以及規律,為其后臨床抗感染藥物使用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 年1 月1 日~2019 年5 月31 日本院各科室上報93 例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患者的報告。納入標準:①患者患有感染疾病,且接受藥物抗感染治療;②出現不同程度不良反應;③不良反應報告完整。排除標準:①患者所患疾病為非感染性;②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與抗感染藥物無關;③不良反應報告缺失。所有患者中男50 例,女43 例;年齡22~73 歲,平均年齡(45.06±10.55)歲;體質量指數19.3~29.8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7.53±3.08)kg/m2。
1.2 方法 分析與統計所有患者資料以及不良反應報告,分析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發生特點,包括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類型,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用藥途徑,抗感染藥物類型,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科室分布以及發生不良反應患者轉歸情況。
2.1 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類型分析 皮膚、消化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占比較高,分別為34.41%、24.73%以及15.05%,皮膚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潰瘍、皮疹、脫屑、瘙癢,消化系統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腸胃不適、口腔潰瘍、腹痛腹瀉等,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多表現為心悸、心律失常、胸悶等。見表1。
2.2 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用藥途徑分析 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患者給藥多通過靜脈滴注、口服、靜脈注射、外用等方式,這些方式給藥均會引發不良反應發生,其中尤以靜脈滴注以及口服占比最高,分別為49.46%和30.11%。見表2。
2.3 抗感染藥物類型分析 33 例患者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而出現不良反應,占比35.48%;23 例患者應用喹諾酮類抗感染藥物而出現不良反應,占比24.73%;15 例患者應用大環內酯類抗感染藥物而出現不良反應,占比16.13%。見表3。

表1 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類型分析

表2 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用藥途徑分析

表3 抗感染藥物類型分析
2.4 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科室分布 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科室分布排名前三科室為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以及腎內科,分別占比34.41%(32/93)、20.43%(19/93) 以及15.05%(14/93)。其余為皮膚科11.83%(11/93)、血液內科9.68%(9/93)、其他科室8.30%(8/93)。
2.5 發生不良反應患者轉歸情況分析 93 例患者痊愈41 例(44.09%),好轉32 例(34.41%),存在后遺癥20 例(21.51%);痊愈、好轉患者轉歸時間為0.5~38.0 d,平均轉歸時間(12.53±3.21)d。
抗感染類藥物因為治療安全、抗感染能力強以及抗感染范圍廣泛等優點,成為抗感染治療中常用藥物,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因為未重視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抗感染藥物使用不規范導致近年來由此所致不良反應發生率越來越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5,6]。本研究中患者不良反應類型主要為皮膚、消化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這些系統或者組織不良反應各種表現在短時間即可出現明顯癥狀,護理人員與患者可以及時發現這些癥狀。在進行治療期間,醫護人員應該首先確定患者是否存在相關過敏史,并且需要嚴格遵守抗感染藥物使用規范進行皮膚藥敏試驗,以防止因為治療藥物過敏所致不良反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指導抗感染藥物用藥[7]。本研究中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患者給藥多通過靜脈滴注、口服、靜脈注射、外用等方式,這些方式給藥均會引發不良反應發生,其中尤以靜脈滴注占比最高,為49.46%。靜脈注射較易導致不良反應發生主要是因為抗感染藥物經由血液循環傳至全身,該方式藥物利用度要優于其他方式,同時因為靜脈滴注所致內毒素、滲透壓以及微粒等變化使患者容易對抗感染藥物做出反應。抗感染藥物給藥時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給藥,能夠口服藥物盡量以口服方式進行給藥,可以進行注射用藥就避免使用靜脈滴注,一定需要靜脈滴注給藥者則需關注患者藥物過敏史,盡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為出現不良反應占比較高抗感染藥物,該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較多,主要是因為此類抗感染藥物抗菌譜較寬,藥物化學結構穩定,安全性較高,臨床應用廣泛,因此所致頭孢菌素類藥物濫用也逐漸增多,一方面會導致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逐漸增多,另一方面會使耐藥菌產生增多,引發其抗感染作用降低,也會出現耐藥菌所致不良反應。喹諾酮類抗感染藥物而出現不良反應占比24.35%,臨床應用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抗感染主要因為其抗菌作用較強,對于多種革蘭陽性菌均具有強烈殺菌作用,同時不會與其他藥物出現交叉耐藥性,所以進行使用時不需皮膚過敏試驗,可用于治療泌尿系統、呼吸系統等多種感染,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可能與喹諾酮類抗菌譜廣、藥物治療費用較低、臨床應用較廣有關。本院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科室分布排名前三科室為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以及腎內科,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以及腎內科患者多涉及各種抗感染治療,抗感染用藥頻繁,所以較易出現不良反應。本研究中73 例患者病愈或者好轉,所有患者中痊愈、好轉患者轉歸時間為0.5~38.0 d,平均轉歸時間(12.53±3.21)d,提示大部分由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均可經過治療或者自身身體調節消退或者好轉。
綜上所述,抗感染藥物所致不良反應表現在患者不同器官或者系統受損,給藥方式主要為靜脈滴注以及口服,不良反應發生藥物多為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不良反應發生科室以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以及腎內科為主,大部分患者不良反應可經過治療或者自身身體調節痊愈或者減輕。在實際抗感染治療時需要清楚了解藥物不良反應,用藥前進行皮試,選擇適當給藥方式,隨時監測患者情況,減少因抗感染所致不良反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