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貴,夏稷子,史 娟,鄧言歡,張 華,王 濤,盧婭玲
(黔南州檢驗檢測院,貴州都勻 558000)
地桃花Urena lobataL.為錦葵科梵天花屬植物,又名肖梵天花、刺頭婆、野桃花、假桃花、天下捶、迷馬樁、八卦攔路虎,最早收載于《生草藥性備要》,具有祛風利濕、活血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跌打腫痛、喉痹、乳癰、毒蛇咬傷等[1]。湖南和廣西地方標準對地桃花作了收載,均以地上部分入藥,但除2009 年版《湖南省中藥材標準》 多了一項水分檢查外,其余標準均只有性狀控制項目[2-4]。地桃花主要含有黃酮、木脂素、大柱香波龍烷、酚酸,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廣泛的藥理作用[5-6]。為了進一步開發利用地桃花,本文在查閱近年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質量控制進行綜述。
目前,從地桃花中分離得到130 多個化合物,具體如下。
1.1 黃酮類 Singh 等[7]從地桃花葉中分離得到山柰酚(1)、槲皮素(2)、紫云英苷(3) 和蘆丁(4)。賈陸等[8-9]從地桃花全草95%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離得到山柰酚(1)、槲皮素(2)、紫云英苷(3)、蘆丁(4)、阿福豆苷(5)、銀鍛苷(6)、過山蕨素(7)、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8)、山柰酚-7-O-α-L-鼠李糖-4′-O-β-D-吡喃葡萄糖苷(9)、大花紅景天苷(10);從地上部分95%乙醇浸膏中分離得到5,6,7,4′-tetrahydroxy-flavone-6-O-β-D-xyl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 (11)、大花紅景天苷(10)、過山蕨素(7)、6,8-二羥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4′-O-β-D-葡萄糖苷(13)、山柰酚-3-O-葡萄糖(1→3) -β-D-葡萄糖苷(14)、山柰酚-3-O-β-洋槐糖苷(15)、kaempferol-3-O-β-D-apiofuranosyl (1→2) -β-D-Gluc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 (16)、kaempferol-4′-O-β-D-apiofuranosyl-3-O-β-D-gluc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 (17)、5,6,7,4′-tetrahydroxy-flavone-6-O-β-D-arabin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 (18)、紫云英苷(3)、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8)、山柰酚-7-O-α-L-鼠李糖-4′-O-β-D-吡喃葡萄糖苷(9)。蘇聰等[10]從地桃花地上部分95% 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部位分離得到芹菜素(19)、芹菜素-6-C-(6″-O-反式咖啡酰基) -β-D-吡喃葡萄糖苷(20)、銀鍛苷(6)、山柰酚-3-O-(6″-O-順式對香豆酰基) -β-D-吡喃葡萄糖苷(21)、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 -β-D-吡喃半乳糖苷(22)、黃芩素(23)、黃芩苷(24)、楊梅苷(25)、異槲皮苷(26)、木犀草素(27)、山柰酚(1)、槲皮素(2)、紫云英苷(3)、蘆丁(4)。Srinivasan 等[11]從地桃花中分離得到芒果苷(28)。具體見表1、圖1。
1.2 木脂素類 Luo 等[12]從地桃花全草中分離得到urenalignosides A-D (29~32)、(7R,8R) -threo-4,9,9′-trihydroxy-3,3′,5′-trimethoxy-8-O-4′-neolignan-7-O-β-D-glucopyranoside (33)、rourinoside (34)、(7R,8R) -threo-guaiacylglycerol-8-O-4′-sinapyl ether-7-O-β-D-glucopyranoside (35 )、(7S,8R) -erythro-4,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7-O-β-D-glucopyranoside (36)、(7S,8S) -threo-4,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7-O-β-D-glucopyranoside(37)、(-) -(7R,8S) -4,7,9,3′,9′-pentahydroxy-3-methoxy-8-O-4′-neolignan-9′-O-β-D-glucopyranoside(38)、(7S,8S) -4,7,9,3′,9′-pentahydroxy-3-methoxyl-8-O-4′-neolignan-4-O-β-D-glucopyranoside (39)、(7S,7′S,8R,8′R) -icariol A2-9-O-β-D-glucopyranoside (40)、(7S,7′S,8S,8′S) -icariol A2-4-O-β-D-glucopyranoside (41)、lyoniresinol-9′-O-β-D-glucopyranoside (42)、(-) -異落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3)、cedrusin-4′-O-β-D-glucopyranoside (44)。Gao等[13]從地桃花葉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 -絡石苷元(45)。Jia 等[14]從地桃花地上部分95%乙醇浸膏中分離得到一種新的降新木脂素,經鑒定為肥牛木素-4-O-β-D-葡萄糖苷(46)。具體見表2、圖2。

表1 地桃花中黃酮類化合物

圖1 黃酮類化合物結構
1.3 大柱香波龍烷類 Su 等[15]從地桃花95%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urenalobasides A-E (47~51)、lauroside B (52)、inamoside (53)、lauroside C (54)、3-oxo-α-ionyl-9-β-D-apiofuranosyl-(1→6) -β-D-glucopyranoside (55)、guettardionoside(56)、(6S,9S) -roseoside (57)、vomifoliol-9-O-β-D-glucopyranoside (58)、(3R,9R) -3-hydroxy-7,8-dehydro-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s (59)、vomifoliol-9-O-β-D-apiofuranosyl-(1→6) -β-D-glucopyranoside (60)、(6S,7E,9ξ) -6,9,10-tri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10-O-β-D-glucopyranoside (61)、bridelionoside A (62)。具體見表3、圖3。

表3 地桃花中大柱香波龍烷類化合物
1.4 酚酸類 賈陸等[14,16-17]從地桃花全草95%乙醇浸膏中分離得到水楊酸(63)、丁香酸(64)、丁香酸葡萄糖苷(65)、原兒茶酸(66)、原兒茶酸甲酯(67) 和咖啡酸(68);從地上部分95% 乙醇浸膏中分離得到urenoside A(69)。具體見表4、圖4。
1.5 其他成分 Ghosh 等[18]從地桃花根中分離得到一個呋喃香豆素,經鑒定為歐前胡素(70)。賈陸等[16-17]從地桃花全草95%乙醇浸膏中分離得到2 個香豆素化合物,分別為七葉苷(71)、東莨菪亭(72),此外還分離得到苯甲酸、馬來酸、己內酰胺、梣皮素、十五碳酸、十六碳酸、十七碳酸、三十六碳酸和鄰苯二甲酸異丁酯。Gao 等[13]研究發現地桃花葉中一個新的三萜皂苷,命名為clematoside-S (73)。唐春麗等[19]采用CO2超臨界萃取法提取地桃花莖、葉揮發油,分別鑒定出15、19 種成分,其中莖揮發油中相對含有量最高的為β-蒎烯(18.06%),葉揮發油中為正十七烷(51.13%)。Ahmad 等[20]鑒定地桃花種子油中8 種脂肪酸,其組成 (含有量) 分別為十六碳酸(34.7%)、油酸(20.2%)、亞油酸(14.9%)、肉豆蔻酸(9.5%)、蘋婆酸(6.0%)、棕櫚烯酸 (5.4%)、錦葵酸(4.8%)、硬脂酸(4.4%)。具體見表5、圖5。

圖3 大柱香波龍烷類化合物結構

表4 地桃花中酚酸類化合物

圖4 酚酸類化合物結構

表5 地桃花中其他類化合物
2.1 抗菌 Mazumder 等[21]研究發現地桃花根具有廣譜的抗菌活性,除傷寒沙門氏菌外,其甲醇提取物對枯草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黃微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痢疾志賀氏菌、霍亂弧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陳勇等[22]對地桃花地上部分水提物進行了體外抗菌試驗,發現對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普通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鏈球菌均有抑制活性,特別是黃色葡萄球菌和普通變形桿菌。Yang 等[23]研究表明,地桃花地上部分水提液可顯著降低金黃色葡萄球肺炎小鼠體內IgG、IgM、IL-6、IL-10 的水平,明顯改善肺組織的病理損傷。Gao 等[13]研究發現地桃花葉中的clematoside-S (77) 具有抗酵母菌的活性。地桃花水提取物與左氧氟沙星、頭孢唑林鈉合用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呈現不同程度的體外、體內聯合抗菌作用;與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合用時,對大腸桿菌呈現體外聯合抗菌作用[24-26]。地桃花葉的甲醇提取物對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腸球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對綠膿桿菌作用不明顯[27]。

圖5 其他類化合物結構
2.2 抗炎 蒙小菲等[28]研究表明地桃花水提物可有效抑制對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和對角叉菜膠致小鼠足趾腫脹,可能與抑制炎性介質釋放、減少炎性滲出等有關。黃春等[29]以小鼠棉球肉芽腫、冰醋酸致小鼠腹腔炎和角叉菜膠致小鼠氣囊滑膜炎為模型,發現地桃花水提物可有效減輕小鼠棉球肉芽組織增生;降低腹腔炎癥沖洗液的前列腺素E2(PEG2) 含有量;減少氣囊滲出液體積,恢復灌洗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氣囊灌洗液中丙二醛、蛋白、PGE2含有量,抑制一氧化氮產生。銀鍛苷(6) 的抗炎機制可能與降低iNOS 和COX-2 蛋白表達、抑制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JNK 和MAPK/p38 信號通路的激活有關[30]。
2.3 抗氧化 彭妹等[31]比較了花紅片中地桃花、白背葉根、雞血藤、一點紅、桃金娘根、白花蛇舌草、菥蓂7 種藥材的體外抗氧化活性,發現地桃花提取物還原Fe3+的能力大于雞血藤、菥蓂、白花蛇舌草和一點紅,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大于菥蓂、雞血藤、白花蛇舌草和一點紅,清除羥基自由基能力大于菥蓂和白花蛇舌草,對油脂氧化的抑制作用大于菥蓂、一點紅和白花蛇舌草。薛井中等[32]考察了地桃花地上部分不同富集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包括水體醇沉(Ⅰ),水體醇沉后過聚酰胺樹脂再依次用10%乙醇(Ⅱ)、20%乙醇(Ⅲ)、30% 乙醇(Ⅳ)、40% 乙醇(Ⅴ)洗脫,以及水體醇沉后過D101 大孔樹脂再依次用10%乙醇(Ⅵ)、30%乙醇(Ⅶ) 洗脫,結果顯示各部位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部位Ⅱ~Ⅶ的抗氧化性均高于部位Ⅰ,表明過聚酰胺樹脂和D101 大孔樹脂可以對水體醇沉部位中的抗氧化成分起到富集作用,以部位Ⅲ、Ⅴ較強。由于銀鍛苷(6) 中6″-O-對-香豆酰基的存在,增加了電子轉移和氫原子轉移的多途徑可能性,同時也增加了鐵螯合的可能性,較紫云英苷(3) 顯示出更強的抗氧化和細胞保護作用[33]。
2.4 抗腫瘤 地桃花中的山柰酚(1)、槲皮素(2) 等具有抗腫瘤的活性[34]。Pieme 等[35]研究發現地桃花甲醇提取物可顯著降低人乳腺癌MB-MDA435 細胞的增殖,顯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和谷胱甘肽S-轉移酶的活性。
2.5 其他 Yadav 等[36]發現,地桃花葉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止瀉的作用。Islam 等[37]研究表明,地桃花乙醇提取物具有鎮痛、膜穩定的作用。
目前收載地桃花藥材的質量標準僅有1990 年版《廣西中藥材標準》 和2009 年版《湖南省中藥材標準》,貴州省新版中藥材質量標準研究已見報道,但尚未成書收載。
3.1 性狀[38-40]地桃花根呈圓柱形,略彎曲,支根少數,上生多數須根,表面淡黃色,具縱皺紋,質硬,斷面呈破裂狀。莖下部棕黑色至棕黃色,上部灰綠色至暗綠色,具粗淺的網紋,質硬,木部斷面不平坦,皮部纖維性。葉多已破碎,完整者多皺縮,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粉綠色,密被短柔毛和星狀毛,掌狀網脈,中脈基部有一腺體,葉腋常有宿存的托葉。花梗長約3 mm,被綿毛;小苞片5,長約6 mm,基部1/3 合生;花萼杯狀,裂片5,較小苞片略短;花瓣多皺縮,常脫落。果扁球形,每一分果呈球狀五等分楔形,具星狀短柔毛和錨狀刺。種子腎形。氣微,味淡。
3.2 顯微鑒別 莖的橫切面,木栓層由5~8 列扁平狀的木栓細胞組成,細胞壁稍厚,其外壁有多數非腺毛;韌皮部由篩管、體胞、韌皮纖維及韌皮薄壁細胞組成,韌皮纖維壁稍厚,常數個成束存在于韌皮部外側;形成層環狀;木質部導管徑向排列,導管周圍有多數木纖維,壁厚,木化;髓部較寬,約占莖橫切面的3/5,由多數薄壁細胞組成,髓的中央通常有一分泌道,髓的四周有5~8 個分泌道環列。全草粉末黃綠色或棕黃色,色素塊棕黃色或棕紅色,形狀不規則;單細胞非腺毛眾多,單生或2~8 個星狀簇生,平直或稍彎曲;腺毛頭部3~9 細胞,柄部1~2 細胞;纖維成束或散在,壁厚;氣孔平軸式;草酸鈣簇晶多見,直徑10~50 μm;導管多為孔紋導管和螺紋導管;花粉粒類球形,淡黃色,直徑約70~110 μm,外壁具多數刺狀突起;內果皮細胞成束,短纖維狀,長短不一,作鑲嵌狀排列,壁厚,孔溝明顯;種皮柵狀細胞多成片,橫斷面觀細胞兩列,均為長方形,細胞壁較厚,胞腔線形,外列柵狀細胞長65~96 μm,內列柵狀細胞長約20~30 μm;種皮支持細胞表面觀呈類圓形,側面觀略呈啞鈴狀,通常上端較膨大,下端稍小,細胞壁較厚[38-39]。
3.3 化學鑒別[38]地桃花粉末經溫水浸泡30 min 后,取濾液強力振搖,可產生持續性的泡沫,10 min 內不消失;再取濾液,加1%三氯化鐵溶液,即顯墨綠色;將濾液滴于濾紙上,待干,噴以三氯化鋁試液,待干后在365 nm 下觀察,顯藍色熒光。此外,地桃花還可發生鹽酸-鎂粉反應和醋酐-濃硫酸反應。
3.4 TLC 鑒別 陳貴等[39]以銀鍛苷為指標,對貴州省采集的12 批次地桃花全草樣品進行了TLC 鑒別。結果,斑點清晰,重復性好,方法耐用,樣品在與銀鍛苷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綠色熒光斑點。
3.5 檢查項 按2015 年版《中國藥典》 四部通則檢查,地桃花全草水分不得超過15.0%,總灰分不得超過11.0%[39];地上部分水分不得超過15.0%[3]。
3.6 浸出物 按2015 年版《中國藥典》 四部通則2201 項下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熱浸法) 測定,用乙醇作溶劑,地桃花全草浸出物不得少于5.0%[39]。
3.7 指紋圖譜 曾海生等[41]采用HPLC 法,以槲皮素為參照物,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譜柱 (250 mm×4 mm,5 μm);流動相甲醇-0.5% 冰乙酸,梯度洗脫;檢測波長320 nm;柱溫25 ℃;體積流量0.8 mL/min,建立了廣西產地桃花地上部分的指紋圖譜。標準指紋圖譜中共有峰17個,約占總峰面積的78%,各批次色譜圖與對照圖譜比較,其相似度均大于0.91。
3.8 含有量測定 地桃花含有量測定的相關報道較多,包括地上部分中的總黃酮(21.41~90.10 mg/g)[42]、多糖(12.84%~12.89%)[43]、銀鍛苷(0.009 6%~0.064%)[44],葉中的槲皮素 (1.016~1.067 mg/g)、山柰酚 (0.572~1.232 mg/g)[45-46],全草中的多糖(13.32±1.15)%[47]、銀鍛苷(0.130~1.872 mg/g)[39],以及地上部分提取物中的楊梅苷(3.258~3.291 mg/g)、異槲皮苷(3.369~3.387 mg/g)、木犀草素(1.243~1.267 mg/g)[48],根皮中的總三萜(3.596%~3.753%),葉中的總三萜(9.027%~9.496%)[49]。
地桃花在化學成分方面有了較全面的報道,但對它們與其功效之間的關聯性研究不足,質量標志物將是一個重要方向;其藥理活性廣泛,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根、葉、全草或地上部分的粗提物,單體、配伍關注較少,今后結合藥理及現代臨床對其有效成分、配伍、復方制劑進行深入研究會是大的趨勢。地桃花作為我國壯族、水族、侗族等少數民族藥物,民間使用廣泛,但在2015 年版《中國藥典》 中其質量標準未被收載,僅有“花紅膠囊”“花紅片”“花紅顆粒”[50];在地方標準中僅有廣西、湖南兩地收載,控制項目極為簡單;在含有量測定研究中,測定指標專屬性不強,亟待提升和完善。地桃花具有廣譜的抗菌作用,以及抗炎、抗氧化、抗腫瘤等廣泛的生物活性,而且野生資源豐富,故加強該藥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質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對進一步拓展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