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焱
《教育部基礎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開發校本課程”的要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課程資源的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教育部 2012)
閱讀素養不等同于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強并不能說明具備良好的閱讀素養。閱讀素養內涵大于閱讀能力,它不僅涵蓋閱讀能力所涉及的各要素,還包含閱讀動機、態度、習慣等促進個體參與社會活動、促進其全人發展需要具備的綜合素養,即閱讀品格(王薔、敖娜仁圖雅,等 2017)。目前,受傳統閱讀教學經驗的影響,教師強調對語言知識的講解、基本信息的提取和閱讀策略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文本概念、拼讀能力、語篇知識、文化意識等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不強,缺乏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離閱讀素養的培養目標差距很大。
目前,單純依靠教材很難實現閱讀素養的整體提升。現行的教材在內容上語言材料略顯不足,很難滿足學生學習語言的需要;在篇章布局上,教材以對話和短文為主,不包涵完整的書本信息,缺失整本書的閱讀體驗,不利于學生培養文本概念。因此,現行的教材難以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已不能滿足其閱讀素養提升的需求。
北京師范大學外文學院王薔、陳則航(2016)帶領研究團隊于2016年11月研發出了《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其中“英語閱讀素養”是重要的理論框架。《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把我國中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目標概括成閱讀品格和閱讀能力兩大方面,共計6個維度20個要素(見圖1)。

圖1
“英語閱讀素養”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對閱讀能力概念的發展,特別強調“閱讀習慣”和“閱讀體驗”的重要作用,這與英語教學的時代新要求高度契合。
“基于學生閱讀素養培養的小學英語悅讀”校本課程(以下簡稱“英語悅讀”校本課程)是學校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出發,整合學生所喜愛的課外閱讀資源,開發的一門拓展悅讀校本課程。通過序列化地開發和實施各年段的“英語悅讀”校本課程,即“悅享拼讀兒歌”課程、“悅享繪本閱讀”課程及“悅享報刊閱讀”課程,提高學生的整體“悅讀”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悅讀”品格,讓他們在閱讀中盡享閱讀帶來的喜悅和審美樂趣,從而更會讀,更愛讀。
這里所說的“悅讀”,指的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狀態,強調人的內心感受,也就是通過閱讀讓學生心情愉快,心有所悟。與“閱讀”的不同之處在于,只有達到“心有所悟,滿足而樂”的狀態,才能稱得上是“悅讀”。
“英語悅讀”校本課程與國家統一制定的英語課程不同,它是國家課程的補充,以彌補國家課程無法很好地進行閱讀素養培養的不足,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不同年級段,閱讀素養培養的側重點不同,課程開展的方式也各具特色。基于學情,學校各年級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循序漸進地開發“英語悅讀”校本課程,初探課堂內外“英語悅讀”校本課程實施途徑。
在提升英語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學生大致要經歷萌芽、發展、流暢、獨立階段。閱讀的目的是實現獨立的、自由的閱讀。在閱讀能力發展的各階段中重點是不同的。根據近兩年的研究和反饋,教師可以序列化地整體架構四個年級的課程內容(見表1)。研究顯示,語音意識強的學生在閱讀能力上進步更快(Lundberg 1980)。針對起始年級,聚焦“語音意識”和“拼讀能力”的培養,設置“悅享自然拼讀兒歌”“悅享自然拼讀繪本”課程;針對四、五年級,聚焦“閱讀策略”和“閱讀習慣”的培養,設置“悅享繪本”課程;針對六年級,聚焦“獨立閱讀”和“多種文體的品鑒能力”,設置“悅享《21世紀英文報》”課程。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要從海量的課外資源中精選適切的拓展閱讀材料,精心編制各年級的課程。

表1:三至六年級“英語悅讀”校本課程內容安排
1.三年級:依托“悅享自然拼讀兒歌和悅享自主拼讀繪本”,重點培養語音意識和拼讀能力
幾年前,所在學校有幸成為實驗基地,和其他成員校一起加入了由江蘇省常州市教研員黃小燕老師引領的自然拼讀課題組,對三年級起始教學進行了改革,在三年級上學期開學一個月的時間里(共計16課時),先不教教材上的內容,而是借助“自然拼讀法(Phonics)”集中教授26個英文字母及其拼讀兒歌。教學順序和主要內容為:第一,按26個字母順序教學元音字母的短音音素音和輔音音素音;每個字母配2首音素兒歌,共52首。第二,教學5個元音字母在開音節中的音素音,每個字母各配1首音素兒歌,共5首。每個字母都有相應的學案供學生進行字母識讀和單詞拼讀。
在三年級下學期開展基于自然拼讀能力培養的繪本閱讀教學,將拼讀和閱讀有效結合起來,以拼助讀,以讀激趣。引導學生通過自然拼讀法拼讀繪本中的生詞。例如,通過Christmas Mice繪本,檢驗學生對元音字母在開音節中的發音情況。
Christmas mice deck the house.
Wreath the door.Pound,pound,pound!
Christmas mice wrap lots of nice presents.
Shiny ribbons,round and round!
Christmas mice trim the tree.
Put a star on the top,top,top!
Christmas mice bake yummy cakes.
Flour everywhere.Mop,mop,mop!
Christmas secrets.Stop!Don’t peek!
繪本閱讀是一種在情境中發現語音規律、感知故事情節、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語言技能的有效方法。將Phonics教學與閱讀教學巧妙結合,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閱讀素材中潛移默化地習得語音知識,在不知不覺中習得拼讀規則,進行有意義的操練與表達,從而養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2.四、五年級:依托“悅享繪本”,重點培養“閱讀理解”和“閱讀習慣”
與三年級基于自然拼讀開展的繪本閱讀不同,四、五年級的繪本專題教學更注重繪本閱讀策略的指導,例如能夠了解并體會插圖在傳達意思、創設情境、營造氛圍等方面的作用;能夠推測故事的情節發展和結局,并為自己的推測找到合理的依據;能夠初步談論對讀物的觀點和感受,并闡述原因;能夠通過課內閱讀指導及相關繪本閱讀活動,激發學生課外持久的閱讀興趣,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
近兩年來,所在學校英語教研組圍繞繪本教學開展 There’s an OUCH in my POUCH,Cats and dogs,The giant’s garden 等課例研究,初步建構繪本閱讀教學“讀前 (Pre-reading)—讀中(While-reading)—讀后(Post-reading)”教學模式(見圖2)。

圖2
(1)讀前(Pre-reading)。
A.師生互動,有效熱身,激活舊知
在繪本教學的熱身環節,通過視頻、歌曲、師生交流等形式拓展文化知識,激活相關知識儲備。
B.聚焦封面,設疑激趣,大膽預測
最吸引眼球的是繪本的封面,它好比繪本的窗口,吸引讀者一探究竟。封面上的圖片往往凸顯繪本的特色和風格;書名一般指向繪本的核心主題。因此,在閱讀繪本時,要全面觀察封面信息,利用部分關鍵信息對繪本內容展開大膽預測。
(2)讀中(While-reading)。
A.定位泛讀,整體感知,揭曉懸念
課內是精讀,課外是泛讀。好的繪本有生動的故事情節。當學生拿到圖文生動的繪本時,會不由自主地翻閱。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泛讀的方式進行自主閱讀,快速了解故事梗概。
B.緊扣線索,讀懂情節,滲透策略
故事的發展總是圍繞一個中心展開或有一條明顯的線索。初步感知故事梗概后,為了引導學生對故事內容有進一步了解,教師要緊扣線索,體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浸潤情節,理清故事發展脈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滲透一些重要的閱讀策略。例如,當遇到難以理解的詞句時,基于繪本圖文并茂的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圖片,在圖片呈現的情境中猜測詞句的含義。
(3)讀后(Post-reading)。
A.多種形式,玩味故事,內化語言
在英語繪本中,語言在生動的故事情境中經常重復出現,增加了輸入頻率。小學階段雖然不強調顯性的語法教學,但是通過閱讀,對于反復出現的句型結構學生能有一定的認知,產生表達的欲望。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做一些有意義的、趣味性強的鞏固理解或拓展應用活動,幫助他們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逐步積累隱性的語言知識,從而提高繪本的利用價值,促進其繪本語言的內化及輸出,提升其語感。例如,故事漢堡(復述故事)、故事劇場(表演故事)、最佳編劇(改寫或續編故事)等是把文本內容“玩轉”起來的有效形式。
B.交流反饋,情感滲透,提升思維
教育家杜威認為,每一個兒童進入學校,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愿望外,還帶來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應滲透到學科教育和教學中。
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繪本所蘊含的情感內容,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進一步升華故事主題,培養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達到通過閱讀發展人文素養的目的。對于思辨性較強的繪本,可以通過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邏輯推理和批判思維展開討論,鼓勵他們積極陳述個人觀點,并學會接受他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達成建構知識、融合情感及交流思想的目的,從而提升思維品質。
3.六年級:依托“報刊閱讀”,重點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和“多種文體的品鑒能力”
通過調查發現,六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的喜愛程度降低,更喜歡閱讀現實性的作品。對于具有一定英語水平和閱讀能力的六年級學生,教師應依托兼具時效性、新穎性、適合性、實用性、趣味性的讀物,采用Reading circle(閱讀圈)的活動方式展開教學。Reading circle是一種基于合作的理論,教師引導學生read-think-connect-ask-connect,讓他們邊讀邊思考。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一組學生閱讀同一則新聞,每個學生負責一項工作,完成后與組內同學討論、分享。大致包括以下六個角色(見圖3):

圖3
教師每周利用一次早讀課時間,讓學生進行分享、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詞匯和語篇,總結故事,獲取信息,聯想身邊的人和事,對比中外文化,從多元化角度與閱讀材料及作者進行互動。在讀不同主題的文本時,學生應在考慮學習特長和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嘗試不同的角色,有意識地培養閱讀和思辨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創造性地進行教材和報刊整合教學。例如,在復習“環保”這一話題時,如果局限于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上Keep our city clean和Protect the Earth兩個單元的內容,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較低,無法在復習中有效提升。因此,在2018年常州市小學英語“六年級復習教學同題異構”研討活動中,所在學校青年教師整合《21世紀英文報》閱讀資源Love our planet,執教了“話題復習”研討課,給予復習課更高的立意。讓學生通過課前閱讀新聞,更全面地了解地球的現狀;課中閱讀新聞,提取有效信息,豐富語言表達;讀后兩人一組根據新聞內容編對話,從而活用新知。在這一過程中,真正用好了報刊資源,有效彌補了教材的不足。
在課內開展閱讀專題研究課的目的是通過課內教師的引領和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課外自主、有效開展課外繪本閱讀活動。例如,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外研社組織的“麗聲英語寒假閱讀計劃”活動。學生通過閱讀繪本,采用線上打卡的方式在“麗聲英語寒假閱讀計劃訓練營”記錄閱讀成果,同步在“閱讀記錄單”記錄閱讀的書籍和時長,從而堅持閱讀、愛上閱讀,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學生還通過“伴魚繪本”APP、“蛋糕英語訓營”等線上平臺,堅持每日閱讀打卡活動。實踐發現,很多學生已經養成了自主課外閱讀的習慣,累積的閱讀量遠遠超過年段目標。
厚積而薄發,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定期舉辦閱讀交流與分享會,以營造閱讀繪本氛圍。部分年級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自主制作繪本,提高他們繪本閱讀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小學閱讀教學非常重要。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制訂相關評價標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作出明確規定,并采用朗讀、討論等手段訓練他們的閱讀能力(陳麗君 2015)。
在評價方面,所在學校鼓勵學生以正確的學習態度參與閱讀課程的全過程,幫助他們學會自主學習、自主評價,啟發他們在評價中及時調整學習策略,不斷發展,體驗成功、收獲。評價的內容、標準應多元化,以減輕學生在評價中的心理負擔,引導他們自我反思,使其不斷提升閱讀能力和水平。主要做法有:
第一,借助悅讀評價單,及時評價。各年級制訂“‘英語悅讀’校本課程評價單”(見表2),鼓勵學生對校內拓展的讀物以“打★”或“涂小腳丫”的形式,多維度進行評價,引導他們養成多聽、多讀、多說的學習習慣。

表2:“英語悅讀”校本課程評價單
為了鼓勵學生在課外堅持閱讀,除了“‘英語悅讀’校本課程評價單”外,還制訂了“‘英語悅讀’課外活動評價單”(見表3),引導學生及時記錄課外閱讀情況,積累好詞、妙句。通過評價單,學生能清楚課外閱讀活動的各項評價維度,如“理解與表達”“交流分享”“制作圖書卡”等,從而更積極、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教師每月進行評價,期末評選出“英語課外悅讀之星”。

表3:英語悅讀課外活動評價單
教師通過悅讀評價單定期評價,能加強過程性評價的激勵作用,促進學生積累閱讀量,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二,每學期一次閱讀競賽。三至六年級根據學期閱讀計劃,學期末進行一次英語閱讀競賽活動,主要以試卷測試的方式進行,有單詞辨識、繪本故事、小短文閱讀理解等。
第三,在班級英語角、班級門口的連廊展示區域展示學生在“英語悅讀”校本課程各項活動中的優秀作品,如繪本DIY、手抄報、英語閱讀讀后感等。
“英語悅讀”校本課程的魅力在于,讓學生在無壓力的狀態下愛上閱讀。以五年級學生為例,調查數據顯示95.12%的學生喜歡繪本閱讀,其中,非常喜歡的占78.05%。一個學期后,80.00%的學生能完成5本以上的課外閱讀量(見圖4)。

圖4
隨著學校“英語悅讀”校本課程的推進,學生樂讀、愛讀,樂學、愛學,為英語語言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在課題推進的過程中,起始年級學生的音素意識顯著提升了,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拼讀規律,增強了拼讀能力,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根據拼讀規律猜測生詞意思的意識和能力。中、高年級學生逐漸具備了完整的文本概念,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故事梗概,并根據圖片和上下文推斷文本內容,準確、流利、有韻律地朗讀文本。高年級學生能結合文本內容進行評論,提升了思維品質。
英語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閱讀教學也不是簡單的語言知識的傳授,而應更多地關注閱讀能力、閱讀習慣和閱讀體驗。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課內的指導引領,幫助學生開拓英語學習的第二課堂,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持續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