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琦 楊斯捷 肖婉蕓
摘 要:在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的背景下,深化會計領域的合作對灣區內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梳理分析粵港澳會計制度的差異、會計合作發展至今的成果與未來趨勢和目標,指出進一步推進大灣區會計合作發展的基礎,并從加強國際影響力和復合人才培養兩大方面提出深化灣區會計交流與合作的建議。以期從粵港澳地區會計合作協調的相關經驗出發,為構建區域會計差異協調運行機制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會計合作;機制
一、引言
粵港澳會計協調特指我國廣東省九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通過在會計領域展開的跨境交流與合作,于政府、行業協會和會計從業者等主體之間彼此協調以消除差異,最終實現會計語言相通。
日前,大灣區經濟總量早已突破10萬億元,巨大的經濟體量帶來對會計行業的巨大需求。而會計作為一門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與地區經濟互動發展、共同演進,是區域經濟合作中的重要組成;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內跨境會計信息服務、稅務服務、審計與咨詢服務等會計協調相關經驗,能夠為區域會計協調機制提供有力的支撐,有利于增強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影響力。因此,如何在會計環境和制度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加快推進灣區經濟在會計領域內進一步的合作與發展進程極具戰略意義。
二、文獻綜述
1.會計協調的含義
在不同時期不同會計環境條件下,會計協調的概念富有彈性。學者常勛將會計協調解釋為“限制、縮小和減少會計差異的一個‘存異求同的過程”,即協調允許差異的存在。對于協調的具體內容,朱國泓、孫崢研究認為其包括了會計理論、會計準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執行機制及會計教育等方面。
2.會計協調的意義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會計環境一體化需求是會計協調的最大驅動因素,此外,會計協調的好處還包括有利于降低會計轉換成本、提高財務信息透明度、改善投資環境,起到助推經濟發展的作用。參考會計國際協調的推動歷程,IASC最初以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為主要目標,制定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CF)與國際會計準則(IAS);在其重組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后,IASB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與FASB共同發布了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等,使國際會計協調逐漸向趨同的趨勢發展。與此同時,楊敏等人分析認為,趨同的目標不應當是所有國家的會計準則單方面向IFRS靠攏,而是各個國家或地區在準則制定過程中相互溝通、相互借鑒并相互認可。
3.會計協調的應對
針對會計協調的策略,歐盟最早提出“準則等效認可”。其核心思想在于賦予各準則下的財務報表以同等地位,當基于兩種會計準則能夠得出相似的判斷和決策,認為這兩種會計準則等效。該原則不要求會計準則的一致性,且獲得等效后可直接按照原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無須再按IFRS進行轉換。在面對我國會計協調的問題上,馮淑萍指出應當立足于我國國情和我國當前的會計環境,努力促進我國會計的會計協調進程,并將這一指導原則用于我國當前和未來的會計準則、制度的建設進程中。
會計協調依范圍具體劃分為雙邊協調、多邊協調和國際協調。由于粵港澳地區客觀存在的經濟環境、會計制度等差異,粵港澳地區會計協調近似于多邊協調研究領域,亦可稱為區域協調。在大灣區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商貿往來聯系愈加緊密的背景下,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會計深化合作有著深遠的經濟與社會意義。
三、推進粵港澳會計合作的基礎
1.大灣區內三地會計制度差異
(1)財務會計報表構成差異。內地的會計報表由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組成,香港特別行政區為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澳門特別行政區屬于微型經濟體,只包含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
(2)具體會計處理主要差異。在會計準則的具體處理上,內地與港澳的會計準則差別主要表現在對計價方法的選擇、資產減值計提差異、關聯方交易披露側重點等方面,如內地以歷史成本即賬面價值計價為主,而港澳強調公允價值計價基礎;內地對資產減值計提在準則層面多作了詳細具體的規定,而港澳則更強調專業判斷和個別認定;內地對關聯方交易的會計處理訂立嚴格規定,而港澳則看重關聯方及其交易的充分披露。
2.粵港澳三地會計合作發展成果
近些年來,粵港澳三地開展了涵蓋會計制度、會計服務、會計從業等多個領域的全面合作。
(1)會計制度合作?;浉郯娜卦跁嬛贫壬想m然存在歷史差異,但一直未停下趨同的步伐。2006年5月,簽署了會計準則趨同的聲明,通過逐項篩選排查,確定了兩地僅在關聯方認定和長期資產轉回還留有部分差異;2007年澳門特別行政區也改用適用范圍更廣的國際會計準則。此外,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于2007年12月簽訂了雙邊等效聯合聲明,實現了企業會計準則的等效互認,至此粵港澳三地實現了會計制度上的大致趨同。且從總體趨勢上看,境內外會計制度和準則之間的差異亦在逐年減少。
(2)會計服務合作。2003年內地與港澳分別簽署CEPA,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該協議使得粵港澳三地在會計服務合作上的目標更進一步,不僅實現了“會計、審計和簿記服務”,也延長了港澳會計師事務所許可證的有效期時間,同時放開港澳會計師于內地的工作經驗限制。2012?015年期間,香港特別行政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專業人士在內地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合伙人的先行先試進程同樣順利推進。
(3)會計從業合作。2005年5月簽署通過了兩地會計師考試部分科目相互豁免的協議;2008廣東施行“先行先試”措施,在深圳和東莞設置了首個香港特別行政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居民參加內地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考點,進一步加強了粵港澳三地會計從業人員的合作。
3.粵港澳大灣區會計合作趨勢與目標
(1)粵港澳會計人員跨境工作便利趨勢。2019年,我國對在大灣區工作執業的“高端人才”提供個人所得稅補貼,表達了對會計人員提供優質服務的支持態度,更好地促進了香港特別行政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會計人員為大灣區發展服務的步伐。
(2)粵港澳會計從業資格全面互認趨勢。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了擴大三地會計合作的“一試三證”(即通過一次考試獲得三項證書)范圍的長期目標。具體條目如為了掃除語言障礙而開展的雙語考試等,進一步加速大灣區人才的合作與交流,實現粵港澳三地的全面互認。
(3)國際會計領域合作及影響力擴大趨勢。加強粵港澳會計領域的協調與合作既有利于為灣區內的會計服務提供支持,同時也是進一步推進我國國際會計協調,增強會計領域合作深化的機遇。
四、深化粵港澳會計合作發展的建議
1.在準則等效基礎上,深化灣區會計合作
(1)加強信息溝通機制,推進準則等效互認成果。利用大數據、云會計等現代化會計服務,增進大灣區內會計資源信息共享,提升溝通協調效率和信息質量,將準則等效互認成果落實到跨境投資環境、資本市場融通、經濟貿易交流的具體實處,實現整體利益共贏。
(2)增強國際影響力,促進高質量的準則制定。三地應利用經貿交通網絡、相互交流經驗,不斷發展完善、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體系。同時密切跟蹤并積極參與國際準則的制定、修訂過程,反映三地會計共同的主張和訴求,進一步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
2.實施高素質復合人才培養戰略,加強民間會計組織交流
(1)加強三地會計教育體系溝通,構建人才培養框架。粵港澳大灣區復合型會計人才戰略的關鍵在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跨領域人才,筆者建議可采用“產學研”結合的國際化辦學模式、高等院?;蚺嘤枡C構“3+2”教育計劃、組建各種會計領軍人物學術會議、座談會等方式,促進學科學習與會計實務的跨境融合,積極探索大灣區人才培養機制。
(2)建立大灣區會計咨詢小組。粵港澳地區會計從業人員基數大、隊伍多,會計師事務所具備數量基礎,但對高素質跨境業務會計人才仍存在需求缺口。筆者建議可仿照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模式,用于共同協商和解決會計實務中的糾紛與矛盾,促進大灣區會計協調發展、全面提升會計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1.常勛.解讀國際會計協調化.會計研究,2003 (12) .
2.朱國泓,孫錚.會計國際化的策略選擇:會計信息質量視角.會計研究,2004(03).
3.馮淑萍.中國對于國際會計協調的基本態度與所面臨的問題.會計研究,2004 (1).
4.馮淑萍,應唯.我國會計標準建設與國際協調.會計研究,2005(01).
5.楊敏,陸建橋,徐華新.當前國際會計趨同形勢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策略選擇.會計研究,2011(10).
6.朱峰.粵港澳大灣區會計合作的變遷與發展趨勢.財會月刊,2019(10).
(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