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航 夏磊



摘要:指出了雨洪管理結構性措施的合理應用是城市防災減災的關鍵。以三期惠陽體育公園景觀設計為例,通過以“低影響開發(LID)”視角下進行灰綠基礎設施的生態耦合,旨在建立內澇防治、徑流污染控制、提高公園雨水資源利用化能力和水生態修復的雨洪管理機制,最終達到生態雨洪管理與景觀持續有效發展的雙贏目標。
關鍵詞:景觀設計;雨洪管理;公園景觀
中圖分類號:TU0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3-0001-04
1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下墊面不透水比例不斷增大[1]。水文方面城市地區遭受突發性強暴雨幾率增大,雨水人滲面減少[2],雨水以“快排”作為主要目的,嚴重影響了水文循環[3],“城市看海”問題屢見不鮮。歐洲發達國家早在19世紀初發展了城市排水系統,但這類傳統的雨洪管理模式造成了很多環境污染問題。直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先后提出“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低影響開發(LID)”以及“可持續基礎設施(SD概念”,采用更多的綠色基礎設施代替傳統的灰色排水調蓄設施。英國借鑒BMPs技術的基礎上結合該國實際情況發展“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DS)”,澳大利亞提出“水敏感性城市設計(WSUD)”,新西蘭的“低影響城市設計和開發(LIUDD)”理論[4]。發達國家在雨洪管理理論研究方面較為成熟,以源頭為主,輔助過程、末端治理的綜合措施方案奠定了基礎。[5]目前國內的研究及運用僅以簡單、直接的安全排放或以單一工程化的低影響開發(LID)措施:小面積的“綠色街道”和“雨水花園”為主,但不可否認在中小降雨中LID措施具有明顯的雨洪調蓄作用,但面對城市用地緊張特別是汛期雨水徑流問題市政雨水設施更顯得乏力。若僅僅依靠這些個體性措施作為防洪排澇的指導性措施,不但無法解決內澇防治而且還會出現浪費大量資金等弊端。[6]
作為城市排水系統的重要載體,雨洪公園通過景觀途徑以“低影響開發(LID)”為視角通過灰綠基礎設施的生態耦合[7],將雨水徑流的收集與雨水花園、下沉綠地和植草溝的凈化、消納作用聯系在一起,充分利用綠地、開放空間補充構建生態化雨洪管理系統,并實現綠、灰兩套雨洪管理系統的耦合[8],通過在公園層面上實現景觀設計與雨洪管理系統設施功能兩者的結合。在充分發揮城市公園對人的休閑娛樂觀賞體驗的前提下,同時兼顧公園各種使用功能與雨洪管理結構性措施[9]的協調一致。綜合發揮其基礎設施功能,以及環境生態服務功能[10],達到生態雨洪管理與景觀可持續發展的雙贏目標。
2 雨洪公園的項目應用
2.1 項目概述
惠陽地處沿海,夏季多雨常年經受臺風侵襲,道路積水和街道內澇已經嚴重影響周邊人員的出行?;蓐栿w育公園地處惠陽區中心位置,周邊綠地水體資源優越,毗鄰惠陽體育會展中心,項目場地三期原為苗木養護地,地勢平坦緊鄰淡水河,鄉土親水性植物較為豐富,左側有較好的濕地條件。這為打造惠陽首個雨洪公園奠定了基礎。
2.2 項目設計理念
本項目將雨洪管理理念貫穿規劃方案、設計、建造全過程,以低影響開發(LID)視角出發合理統籌灰色雨水基礎設施與綠色源頭減排雨水基礎設施的銜接與設置[11],通過構建公園水體聯通系統,收集周邊雨水徑流并加以凈化,促進雨水的資源化利用,兩色基礎設施整合提高了公園公共空間的空間品質,公園公共空間的建設也提升了兩色基礎設施的綜合利用價值[12],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協同打造集雨洪調蓄、徑流污染控制、公園雨水資源循環利用和休閑與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2.3 項目景觀設計
公園根據場地特點,提出以下融合景觀水文[13]的雨洪管理結構性技術措施[9],打造海綿式綠地景觀(圖1)。
2.3.1 草海吟風
線型植物配置形成干凈簡潔的雨水花園,顛覆傳統雨水花園的種植手法,旨在突出教育及宣傳海綿花園功能,設置棧道穿行其中供參觀者近距離接觸海綿植物,觀看雨水收集凈化過程及展示昆蟲蝴蝶授粉過程,是集科普教育、生態海綿城市及景觀為一體的綠色空間。
2.3.2 沉思庭院
根據原有低洼地形建造層級遞減的大面積下沉式綠地搭配親水性植物,環區域沿階梯步道。不僅是公園的主要景觀,也成為雨水調蓄的主要載體,在暴雨時節形成水塘濕地景觀。[10]區域內的微生物和親水性植物可提高水體含氧量,減少面源污染物質,優化水體生境,吸附、過濾、凈化水體(圖2)。
2.3.3 曲徑通幽
沿漫步道景觀配植喬、灌、草坡景觀群落,形成林帶、草帶和濕生植物帶植被防線,發揮草坡過濾、灌木吸附、林冠截流的復層植物群落作用,減緩雨水徑流的同時形成郁郁蔥蔥、層次分明的綠植景觀。
2.3.4 聽風沁園
在多功能草坡沿淡水河岸方向設置順延草坡的漫步道,在臨近河岸的區域設置觀景平臺,豐富場地豎向空間,前方為淡水河沿岸灘涂景觀,同時為使用者提供多維度的觀景活動區。
2.3.5 河景春色
作為公園的重點景觀,沿著園路法治雕塑的引導進入下沉休憩區域,順應線性漸變鋪地設置新穎景觀墻,局部搭配規整式的植物從及景石,形成現代簡潔風格的庭院空間,形成供使用者休憩、活動的戶外多功能空間,暴雨過后形成雨水濕地,承擔雨水的主要存蓄,濕地中的微生物和濕地植物可凈化水質,減少面源污染物質,凈化后的雨水可涵養地下水,供園林景觀灌溉、清洗公園步道等。
2.3.6 翠屏水悠
沿濱河步道及駁岸邊緣點點植垂柳、串錢柳、水石榕、水翁、水紅勒杜鵑等濱水植物,結合原有的濕地灘涂形成疏密有致、起伏有序的河岸立面植物群落景觀。
3 雨洪公園項目專項設計
3.1 種植專項設計
本項目中為了滿足行洪需求,不添加種植喬木,在場地中原有的部分喬木,采取保護及結合的措施,如原有少量池杉、黃槿等野生植物,設計中主要以低矮灌木和濕地草木為主,以保護濱河公園的生態景觀。對地塊植物進行整合,提升地塊景觀價值,體現植物配置上的節約性。配置觀賞性的灌木、草本優化景觀環境,使現有的樹種搭配形成豐富的景觀群落,豐富生態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在結構性生境完成的基礎上,通過播種、土壤種子庫、移植等方式建立多樣的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群落,以便其能在自然演替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和完善。借助挺水植物阻擋有機污染物、浮水植物消耗污染物、沉水植物增加溶解氧,為水生植物提供棲息場所,建立起一個生態的自然環境。沿水岸邊側種植水生植物,提升水體含氧量,優化邊線水體生境,吸附、過濾、凈化水體。植被在下凹綠地及雨水花園生態系統中起著關鍵的基礎作用,是構成公園綠地的基本要素。在下凹綠地及雨水花園中選種花葉蘆竹、麥冬、細葉芒、藍羊毛等親水性植物及濕生植物[14],在保證景觀效果的同時沉淀、過濾、凈化水體(圖3、圖4)。
3.2 地形專項設計
項目綠地中通過人工挖掘或自然形成的淺凹綠地形成雨水花園,雨水花園可以調蓄水量,凈化水質,增強地區的水文循環與環境質量[15]。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被考慮作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地面的雨水,通過植物莖葉和沙土層中厭氧過程的硝化作用的綜合作用使得雨水得到凈化且減少徑流污染。充分利用徑流雨量涵養地下水,也可對處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緩解水資源短缺。通過雨水花園中挺水植物的莖葉蒸騰作用以此調控空氣中濕度與溫度,改善小氣候環境。[16]
考慮到項目范圍東江處淡水河部分常水位為0.67m,為確保大部分的休閑活動場地在一定范圍內不會受到洪水的干擾,水系生態駁岸設計方面在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礎及保證河道水量不變的前提下,具體改造方式分為以下三種:軟質駁岸,挖掉一部分垂直堤岸,改造成種植區,并沿岸鋪設卵石,形成親水界面;草坡駁岸,將現狀垂直堤岸護坡改造成種植池,使用藤蔓植物綠化駁岸;木樁駁岸,將垂直堤岸改造成坡,恢復土堤,進行植物種植。并設置防護木樁(圖5)。
3.3 地面專項設計
透水地面可實現大量滲儲雨水、避免路面揚塵,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避免路面“看海”等作用。透水地面分為透水鋪裝與透水綠地兩部分[17],道路庭院廣場及停車場運用透水瀝青混凝土、陶瓷透水磚和特色EP-DM,鋪裝材料具備良好的透水效果,還兼具公園景觀的觀賞性和生態性。嵌草磚及孔型混泥土磚材料自身不具備透水性,成品達到40%以上孔洞率,加以植草不僅滿足生態滲水等功能而且綠化美觀增加雨水下滲率?;貎仍臼敲缒攫B護地,土壤條件適宜植物生長,同時該土壤孔隙率大,更具透水性,透水綠地能夠使雨水快速下滲補充地下水(圖6、圖7)。
4 結語
惠陽體育公園景觀設計本著節地節材節能的景觀生態思想[18],因地制宜,秉承著雨洪管理結構化及水體資源化利用并重的雨洪管理策略,以總體規劃為基礎,根據場地各分區情況提出針對性的低影響開發措施。并與現有的河道系統、低影響開雨水系統、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緊密結合,實現多層級雨洪管理體系的聯動,從而構建出一套“灰綠結合,統籌兼顧”的綠色生態雨洪公園系統。公園景觀與雨洪措施的交融,在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同時,還實現公園生態水系資源化利用,有助于城市綠色與灰色雨洪管理設施的耦合聯動,雨洪管理理念設計方法的運用,是惠州市將水文、生態和城市相結合的一次嘗試,對公園生態環境建設、內澇防治及水系資源化利用具有極高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榮榕,郝振純.基于低影響開發措施的徑流效應[J].人民珠江,2016(1):25~28.
[2]劉一瑤,郭國文,孟真,等.基于低影響開發的清華學堂路雨洪管理與景觀設計研究[J].風景園林,2016(3):14~20.
[3]蘇唱.灰綠結合的雨水利用設施——濕地結合泵站規劃設計初探[J].綠色環保建材,2018(6):40~41.
[4]王建龍,車伍,易紅星.基于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雨洪控制與利用方法[J].中國給水排水,2009(14):6~9,16.
[5]李云燕,李長東,雷娜,等.國外城市雨洪管理再認識及其啟示[J].重慶大學學報,2018(5):34~43.
[6]楊冬冬,曹磊,趙新.灰綠基礎設施耦合的“海綿系統”示范基地構建——天津大學閱讀體驗艙景觀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17(9):61~66.
[7]許達.基于LID理念的灰綠基礎設施生態耦合設計實證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7(10):159~162.
[8]楊冬冬,曹易,曹磊.城市生態化雨洪管理系統構建技術方法和途徑[J].中國園林,2019(10):24~28.
[9]王墨,江本硯,蘇津,等.中國與新加坡社區公園雨洪管理措施案例比較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8(2):16~23.
[10]郭君儀.基于海綿城市理論的公園規劃設計探——以福州市八一水庫下游雨洪公園為例[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6(10):1~2.
[11]彭世瑾,史敬華,胡愛清,等.海綿城市建設中灰綠結合雨水基礎設施實施案例——雨水調蓄池[J].建筑科技,2018(19):84~87.
[12]董賀軒,劉乾,李雙婷.城市灰綠兩色基礎設施整合下的大型——空間建設從波士頓經驗到當代實踐[J].中國園林,2017(10):113~118.
[13]劉海龍.融合、交叉的海綿城市建設策略[J].建筑科技,1019(Z1):14~15.
[14]張春嘉,胡情,章瑩,等.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策略分析[J].建筑科技,2018(2):123~126.
[15]王浩,劉海龍In M.景觀設計與雨洪管理的交互合作平臺構建探析[J].中國園林,2018(S1);104~109.
[16]李朱靖,周建華,葛煜喆.雨水花園在步行街的選址于空間形態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5):164~170.
[11]王焱,曹磊,沈悅.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景觀設計探索——記天津大學新校區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19(4):112~116.
[18]王紅英,吳巍,郭凱.吊腳樓民居營造技藝[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8:24.
收稿日期:2020-02-21
作者簡介:李志航(1993-),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園林景觀。
通訊作者:夏磊(1994-),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園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