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指出了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水平,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影響因素很多,將之共分為了3個影響因素:高職院校的數字化資源;教師信息技術掌握情況;大數據不系統不完整,以期為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養成途徑和評價提供研究素材。
關鍵詞:信息素養;影響因素,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3-0248-02
1 引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互聯網+”、智能校園與教育信息化發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和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國務院和教育部相繼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文件,旨在推動我國的教育大跨步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研究是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對教師提出的一種新的素質和要求,是衡量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對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進行評價,是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途徑[1]。
國外的信息素養研究主要包括信息素養原理、評價標準、實踐項目等內容,同時也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評價體系和標準,而這些標準主要包含信息需求、信息獲取、信息評價和信息創新等4個指標。目前,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教師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修養等4個方面,而高職院校教師與本科院校教師不同,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受專業背景、院校特色、人才培養目標等的影響,具有其特殊性。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高職院校的數字化資源[2];二是教師信息技術掌握情況;三是大數據不系統不完整(圖1)。
2 高職院校數字化資源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正面臨著翻天覆地的變革,從大數據到云計算、從移動學習到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普遍使用,使得職業教育迎來大跨步發展。然而,與時代的發展相比,我國的職業教育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很多高職院校的硬件設施和教學條件并沒有很好地與時代發展同步。一是職業教育重視不夠。長期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與本科院校都有較大的差距,造成了職業教育發展中相關的基礎設施和政策制度等建設不盡完善,職業教育發展所需的資金投入不充分到位等問題,影響了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3];二是職業教育資金短缺問題。我國未來推動職業教育發展,也相繼出臺了多個文件,鼓勵支持職業教育發展。但我國職業院校眾多、生源少且單一,教育經費并不能很好地運用到職業教育發展中。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經費來源只要來自學費和國家撥款,而這遠遠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三是數字化資源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和支持。虛擬仿真MOOCS和VR等數字化資源的建設與完善均需要大量經費的支持,在職業教育捉襟見肘的今天,數字化資源建設略顯尷尬的局面,職業院校也面臨兩難的局面。
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硬件建設,以高職院校為例,由于辦學經費的短缺,硬件建設一直是高職院校的頭等問題,無論是學生人均計算機數,還是教師辦公用計算機數,均處于較低水平;其次,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運用水平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所在,有了硬件,軟件也要跟上。在職業院校數字化校園和智能校園的建設過程中,要以教師和學生為核心,以教學需求為根本,采取循序漸進的手段不斷完善職業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職業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經過反復地實踐驗證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能,這是一個長期反復不斷提高的過程[4]。以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為例,2018年,學院成立了現代信息中心,負責學院的智能化信息化校園建設,并成功人選了教育部第二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3教師信息技術掌握情況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運用“黑板十粉筆”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性和實踐動手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教學效果不高。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問題,教學方式方法比較落后,而這與當今職業教育理念相背而馳[5]。
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2018年4月,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文件明確提出: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通知》的實施有利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探索新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推動教師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能力,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目前的“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包括各類手機教學APP、VR、AR和虛擬仿真等,也產生了一些新的教學手段,比如在線課堂、翻轉課堂、慕課和微課等,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大大豐富了學生和社會學習者對知識的學習需求,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8]。
為了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2012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該文件明確指出:高校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提升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高校教師發展中心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師信息素養能力上的不足,讓教師發展與信息化由“兩張皮”分離狀態走向融合[2]。
4 大數據不系統和不完整
在職業教育領域,運用大數據已經開展了不少的研究,特別在教學管理、專業建設和現代學徒制等方面,相關大數據不夠系統化、全面化、缺乏實證基礎。一是教學管理方面,教師教學過程、學生學習、第二課堂、實習實訓和課堂教學等教學環節均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避免主觀性評價,不利于教學質量診改;二是專業建設方面,課程建設、課程考核、課程評價、專業實訓和創新創業等數據沒有系統的數據,缺乏延續性,不利于專業建設發展和專業教學改革;三是現代學徒制方面,2015年,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正式實施,其中現代學徒制建設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是校企合作培養專業人才的創新舉措。在現代學徒制建設中,企業信息、學生學習等信息嚴重缺失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7~9]。
5 結語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肩負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技術創新的重任。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大批能勝任生產、管理、服務、建設等行業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能型人才越來越緊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出來。近些年,國務院和教育部等部門相繼制定了發展職業教育的一系列文件和制度,旨在適應時代發展,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發展培養一批優秀的專業人才,支持國家“一帶一路”和《中國制造2025》發展。
參考文獻:
[1]閻國棟.基于AHP&DEA方法的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評價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2(1):104-106.
[2]曹洋波,燕如萍.信息技術新時代下的高校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困境[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1);63~64.
[3]張軍,劉敏.職教發展定位中政府監管問題研究[J].職教論壇,2017(16):79~83.
[4]王艷.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區域性發展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1):158~159.
[5]楊君,龍振華.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的成長途徑[J].綠色科技,2019(17):299~300.
[6]趙欣夢,鄭偉.高校快速發展下教師素質不適應問題及解決途徑[J].綠色科技,2019(23):61~62.
[7]左茂慶,胡金風.新課改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探討[J].綠色科技,2012(6):307~308.
[8]鄭倫卉,胡蘭.高職教師專業文化建設問題[J].綠色科技,2018(23):27~28,33.
[9]孫鈺林.大數據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J].職教論壇,2017(4):107~109.
收稿日期:2019-11-26
基金項目: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2018-2020年信息化教學研究課題(編號:2018LXB0171);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編號:17YB308)
作者簡介:馬小煥(1981-),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柑橘栽培與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