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雯 嚴嘉慧 王梓璇 陳曉玲 李自若



摘要:指出了廣州市老舊住區,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大、老年人群較多,社區自發種植較為廣泛。對廣州市4個典型老舊社區進行實地調研。通過空間類型及使用評價,對廣州市老舊住區自發性種植空間特點進行了分析,通過統計分類,對居民植物利用情況進行了總結。從中對城鎮化過程中都市空間利用的不同模式在廣州老舊住區可發展的潛力進行了初步探討,為今后老舊社區的更新改造,都市戶外綠化空間的地域化發展路徑提供參考。
關鍵詞:老舊社區;自發性種植;可食用植物;都市農業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3-0009-07
1 引言
1.1 自發性植物種植與城鎮化中的老舊社區環境更新
食品安全問題與都市消費的日益增高,自發性的可食用植物種植日趨在城市地區增多。與此同時,由于長期農耕文化影響,可食用植物種植在我國受到居民的廣泛青睞。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前出生的中老齡人群在退休生活中,將種植花草蔬菜作為一種新的休閑方式。這種自發性種植能夠美化周圍的居住環境,鄰里們分享種植經驗,共享勞動成果,使得鄰里關系更和諧舒適。而部分低收入人群也會結合可食用植物種植,降低生活成本。
“老舊社區”指老舊住宅單體及其居住環境在其被使用的時間區段內,其整體功能狀態產生了“綜合性陳舊”的社區[1]。廣州的老舊社區一般位于老城區,建筑密度高、形態多樣且房屋產權歸屬較復雜[2]。住宅區中中老年人口比例較高,他們一定程度保留著傳統生活習慣,講究飲食健康,熱愛種植或有著相關的種植記憶,部分中老年人來自農村,或年青時經歷過上山下鄉。而部分租金較低或有政府廉租房的老舊住區居住著低收入人群。他們也通過自發種植降低開銷。
社區中廣泛存在的園藝活動所展現出的自發性特征,反映了居民的園藝活動需求,應予以重視和積極引導。其中,園藝活動場地的位置、使用方式、圍合邊界的材料、植物種類的選擇都不具有統一性,凌亂無序的外在特征對居住小區的公共景觀有著不利影響[3]。由于老舊社區的空間特征及種菜人群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空間整合策略、活動組織與技術指導策略可對未來菜園更新提供幫助[4]。由于自發性種植的隨意性和普遍性,相關研究需要重視地域性的差異。本文著眼于廣州市的老舊社區,結合地域性氣候、文化影響進行更具體的社區自發性種植研究。研究重點與其他文章注重城市自發性種植的普遍特征與場地利用率分析不同,本文著重探討了廣州不同類型老舊社區在自發性種植場地分布、空間形態、種植容器與植物來源等方面的異同及其影響因素,為地域性社區種植引導提供基礎參考。
1.2 研究目標及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廣州市老舊社區的戶外自發性種植行為及其空間特點。物業管理與市政所管轄的園林綠化,以及建筑屋頂的自發性種植區,不屬于本文的研究范圍。研究意在通過對比不同社區的種植模式,總結廣州市自發性種植的地域特點,以及老舊社區中影響社區空間自發性種植的因素。
本調研選取了“廣州老四區”的竹絲崗社區、沙面社區、怡樂路社區、華農大嵩山區四個老舊社區為研究對象,分別代表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5]。竹絲崗社區、沙面社區與怡樂路社區的居住人群為普通居民,而華農大嵩山區是高校教職工的住宅區,居住人群為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同時反映典型的高校大學社區中以教職工及家屬為主體的生活縮影。4個老舊社區都有著單位制的背景,社區內部擁有較為穩定的社區關系結構和良好的社區鄰里關系。這4個社區的建成時間及背景有所不同,建筑特點、居住環境以及種植人群各不相同,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廣州不同類型的老舊社區特征(圖1、2,表1)。
1.3 研究方法和過程
對選定老舊社區的背景資料進行收集整理,開展實地調研、測繪與影像記錄,對自發性種植行為及種植場地使用信息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分析內容包括,建筑與自發性種植場地的關系、場地形式;場地邊界特征[3];自發性種植植物種類;種植行為主體與種植行為的關
2 研究數據
2.1 社區植物種植種類
社區種植場地栽種的植物調查結果顯示,共有214種,包含經濟作物和觀賞性植物2大類,其中經濟作物72種,有果木、蔬菜、藥用植物;觀賞性植物142種,包括木本(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觀賞性植物種類和經濟作物種類的比例大致為2∶1。
對種植地中植物種類出現的頻次進行調查統計,同一種植物出現在N個種植地中則該植物記為N個頻次。出現頻次1~5為低頻,出現頻次6~15為中頻,出現頻次15以上為高頻(表2)。
經過數據統計分析,得出以下圖(圖3~6)。
2.2 自發性種植的圍合方式和容器
老舊社區栽植地的圍合方式多樣,包括了鐵柵欄、木柵欄、竹木柵欄、綠籬、木板、磚石圍砌、各種回收物(如廢水管、廢掃把)等,或綠籬與木柵欄相結合。栽植地中最常見的圍合方式為鐵柵欄。綠籬圍合能夠兼顧美觀和圍合功能,也是較為常見的栽植地圍合方式。
居民使用的種植容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市面上常見的種植的容器,如陶盆、塑料盆等;另一類則是生活中的可回收物品,例如泡沫箱、塑料排水管、水桶、浴缸等這類生活中可回收物品。經過調查發現,除了專門購買的花盆,廣州老舊社區的種植容器絕大多數來源于每年農歷臘月在花市購買的年花所附帶的花盆,以及家中廢物的利用(圖7-9)。
2.3 自發性種植場地分布
調研發現種植場所與社區的戶外空余空間相關,每家每戶的種植區域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社區自發型的種植空間。調研中的自發性種植場地,多圍繞居民樓分布于。隨著建筑分布的不同,這些自發性種植場地分布也存在區域的特異性(圖10-13)。
3 研究分析與結論
通過對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廣州老舊社區自發性種植行為具有地域性特點,主要體現在植物材料與種植形式兩個方面。而不同的社區間也存在差異,主要體現在種植分布格局上。地域特點方面,涉及到廣州的氣候、廣州的消費文化和老舊社區居民的個人審美特征、求新奇的心理特征等因素。不同社區之間的差異則與社區自身的歷史、建筑空間格局、種植人群有關。
3.1 地域性特點
3.1.1 地域氣候下的自發性種植特色
由于廣州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暖少雨,夏季高溫多雨,本地多年生的常綠喬木、一二年生和多年生常綠草本花卉等植物資源豐富。四個社區皆為具代表性的廣州老舊社區,自發性種植種類中高頻植物多為觀賞類的常綠木本植物和多年生常綠草本花卉,如桂花、虎尾蘭等。另外,四個老舊社區居民也會種植一些能適應華南地區氣候的蔬菜類植物和果木類植物,來滿足他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如蔥、生姜、時蔬、木瓜等。
3.1.2 廣州年花文化下的自發性種植特點
從居民們自發性種植的植物選擇及容器應用來看,社區居民所種植物的豐富性和種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廣州“行花街、買年花”的民俗文化浪潮影響。廣州年花文化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后,異邦的奇花異草最早移人廣州。新春佳節時人人都要逛“行花街(花市)”買年花,這已經成為了歷代廣州居民不可替代的獨特新年習俗。在對廣州老舊社區中植物種類及頻次的統計中我們發現,雖然各社區地域區段、居住人群結構、種植場所不同,但有很大部分植物出現的重疊率很高,如金桔、蝴蝶蘭、菊花、杜鵑、海棠、山茶、鳳梨、火炬花、金魚草等等,這些植物往往是廣州居民在年花花市最愛購買的年花品種。同時,在對社區種植容器的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在居民的種植植物的容器中,每年的年花附帶的花盆非常密集的出現在社區中。
3.1.3 務實求新的審美偏好帶來自發性種植的多樣
種植植物及容器的選擇上,可以看出廣州地區居民務實節儉的特點。廣州老舊社區的居民通常都有回收年花花盆,以及將廢棄的生活用品回收作為種植邊界或是容器的習慣,例如有廢棄的植草磚、磚塊、破碎陶片用以作為劃分種植邊界,并有浴缸、破舊水桶、舊泡沫箱、塑料排水管等作為種植容器。
與此同時,4個社區的種植調研中發現居民除了基于氣候特點選擇易養護的植物品種。同時,廣州氣候下的植物資源豐富、可選擇的種植素材多樣。從社區調研中高中低頻的植物種類特點來看,廣州地區社區個體種植種類也較為豐富。其中,居民出于求新奇的心理,在老舊社區中會選擇栽植一些不常見于市場的觀賞植物或藥用植物,例如紅果仔、霸王鞭。
3.2 社區差異性下的自發種植
四個社區的居民人口多以中老年為主,但由于社區管理、社區空間特點、居住人群種植經驗的差異,各社區也存在自發性種植的不同(表3)。
四個社區由于其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導致其在自發性種植存在著差異。調研發現,竹絲崗、沙面、怡樂路社區的種植人群為普通居民,更注重成活率與觀賞性,配合實用性。華農嵩山區蔬菜種植較多,且整體植物種類最多,主要是其處于華南農業大學這一農科院校背景之下,居住群體以教職工為主,擁有較多的種植技能、種植資源,因此自發種植的植物類型較多、種植規模較大。
通過對調研場地的觀察,種植場所的面積較少影響場地功能的發揮。場地位置大多在社區的邊緣,空間上主要用以種植植物。部分居民擁有個人的私家庭院,但是大部分使用是混合了其他功能,如晾衣、倉儲、堆放雜物,有的也會荒廢。從中可以看到,自發種植的分布位置并不完全與居民是否擁有庭院相關。
四個社區內的種植,依照種植場地分布的位置與形狀進行分類,結合種植場地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可分為街道為中心和以建筑為中心。結合種植區的形態特點,可分為條狀式、方塊式、團狀式、不規則式、混合式等(圖14)。其中,竹絲崗社區及沙面社區存在以街道為中心的植物種植形態,而這種分布會成為居民聚集交流的場所,促進鄰里交流的同時,形成連續景觀。沙面社區以盆栽種植為主,多是放置于街角、庭院、門口等地方,受沙面整體環境治理影響,容器自身的觀賞性較高。竹絲崗社區自發性植物種植以組團式為主,主要位于建筑門前的寬敞空間。但是此類種植占用公共空間,街邊污染較大,植物生長受到影響。怡樂路社區及嵩山社區主要是以建筑為中心的植物種植形態,距離住宅近,屬于私密空間,便于居民打理和看管。場地有較強的歸屬性和私密性,種植較自由且具個人特色。但是種植風格多樣,較難形成統一。怡樂路社區由于其建筑密集,巷道空間多,自發性種植以盆栽為主,多置于墻邊及門口兩側,以行列式為主。嵩山社區以多種邊界方式種植,多是獨棟建筑附帶小庭院,擁有較多的土地面積進行種植活動,且受外界的制約較小(圖15~19)。
4 結語
本文選擇了4個具有代表性的老舊社區,對社區自發種植的分布、形態特征,自發性種植植物種類和種植場地的邊界問題進行分析,探討老舊社區中自發種植行為與社區空間形態、居住人群的關系,對廣州地區老舊社區的地域性特點及社區差異進行了總結。
通過調研,老舊社區的自發性種植較為普遍,散布在社區的每個角落,且自發性種植場地形態多樣,以建筑為中心的種植場地為主,少數以街道為中心。自發性種植的場地大多數都有明確的邊界特征,居民偏愛以盆栽作為主要圍合方式,其中有諸多生活用品被再次利用作為種植容器,既能滿足基本需要,又能創新生活口
其中,亞熱帶氣候下多樣的植物資源,地方花市及居民務實、求新的種植偏好直接影響了廣州地區自發性種植行為及其場地空間、種植形態、種植種類的特點。而通過對比四個老舊住區自發種植行為及空間特點,可以了解到居民種植管養技術及資源的掌握程度、居住區建筑空間的形態及空間管理差異,是造成自發性種植差異的關鍵。
在社區營造、公眾參與的環境建設新趨勢下,居民的自發性可食用植物種植對老舊住區環境更新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種植主體的居民,充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既是使用者,更是營造者。廣州地區社區自發型種植的推進,可以更進一步地結合地域氣候優勢,鼓勵居民自發種植,參與社區公共空間營造。而廣州本地的花市風俗,是種植品種、種植設施等種植資源推廣的重要契機。但與此同時,種植技術的提升,需要未來建立更好的種植社群交流、分享、學習機制。在空間管理上,相關部門及社區管理機構也應該更精細地結合社區建筑周邊綠地、社區閑置地,提供自發性種植建議及引導,保證公共空間使用的公平及多樣性。
參考文獻:
[1]陳至立,夏征農.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黃珺,孫其昂.城市老舊小區治理的三重困境——以南京市J小區環境整治行動為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3]謝瀟萌,尹豪.城市居民自發性戶外園藝活動特征研究——以北京為例[J].風景園林.2017(9):29~35.
[4]馬菲,王思琪,吳濤,等.基于老城更新背景下的菜園調查研究——以榮陽老城為例[J].城市建筑,2018(29):75~78.
[5]謝滌湘.行政區劃調整與大都市區發展一一以廣州市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07(12):25-31.
[6]譚慶揚,張駱琳.廣東鄉村建筑空間布局特征及其規劃引導研究[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8(5)):91-99.
收稿日期:2019-11-27
基金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編號:20181056403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31600575)
作者簡介:潘雯(1999-),女,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學生。
通訊作者:李自若(1985-),女,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可食用景觀、社區營造、鄉村景觀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