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臨風 楊婉藝
摘要:指出了鄉村聚落由社區或鄉村居民點組合而成,而鄉村景觀則代表聚落居民生活的場所和自然環境的融合,追溯人類發展史與自然環境演變史,結果發現、鄉村聚落景觀格局是自然環境與人為參與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地景藝術美學與文化旅游產業則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協作的具有價值的痕跡和產物。
關鍵詞:鄉村聚落景觀;生態鄉村景觀;地景藝術;文化旅游;場地營造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3-0024-03
1 引言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城市化席卷全球,受到城市化的沖擊和輻射,因地制宜的傳統鄉村景觀結構脈絡正在被吞噬和改變。一些固定模式化的、生硬照搬類型的鄉村景觀場所形式廣泛出現,這勢必對鄉村聚落景觀的歷史傳承和未來發展以及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都構成嚴重的威脅[1]。因此,恢復鄉村聚落景觀的生態地理原貌藝術和歷史文化進程以及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合理開發鄉村景觀產業將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通過列舉國內外的眾多鄉村聚落生態景觀案例深入研究,其中,著重分析中國貴州黔東南苗侗自治州鄉村聚落景觀的發展歷程和文化旅游產業的振興。
2 聚落文化與生態景觀共生格局
2.1 聚落文化
首先,在聚落文化方面,聚落本就是人類從古至今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留下的文化印記,其中包含著物質、制度、精神3個層面的文化內容。物質層面是人類生存的環境場所,群聚而居形成了村落居住場所,生活所需形成了人類發明控制的農作物,人類活動形成了村落景觀和居住環境。而這些物質內容在每一個歷史階段的演變和進步也象征著人類不同時期的思想、審美、科技的進步。制度層面則是在特有的文化催化劑及固定的物質環境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通過無數次的交流和實踐而形成的逐漸規范的規則和制度。精神層面是在受到特定的文化、習俗、藝術等元素的影響下,鄉村聚落中居民的心理、信仰、道德等諸多主觀內容[2]。
2.2 生態倫理
反觀生態的角度,在生態倫理中,人類必須要堅守道德品質和肩負道德責任,包括人類合理指導自然生態活動、保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對影響自然生態與生態平衡的重大活動進行科學決策以及人們保護自然生態與物種多樣性等。這一理論擴展了道德的范圍,超越了人與人的關系,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3 共生格局
詹姆斯·科納說過,“景觀應該與生態建立創造性的關系,從而探索一種新的更有意義、更有想象力的文化實踐可能性,而不是僅僅關乎改善、補償、修復、審美或以商品需求為導向”。生態學與景觀創造性的結合,以及景觀創造性和實用性的結合,是令人長期予以厚望的[3]?!弊怨乓詠?,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在人與大自然的磨合和碰撞之中創造出了和諧共生的生存法則,那并不是“固定公式”,而是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環境而各具獨創性。生態景觀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回歸大自然或者取締人為干預,而是通過人與自然的相互磨合,各取所需和相得益彰實現互惠共贏的格局。鄉村聚落和自然景觀形成的聚落景觀格局便是長期沉淀下來的智慧,創造性協作的結晶。
3 鄉村文化生態景觀的藝術美學
3.1 地景藝術
生態文化景觀大地藝術繼承了先輩的文化與藝術修養,莊子“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大地藝術中可謂得到了實際的印證。眾多大地藝術家們也曾多次提及藝術與自然環境和人類生存的密切關系。人類的生活和發展中,藝術美學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遠古祖先將地上的家的格局與蒼茫宇宙之格局所對應,早已顯示出宏大而驚人的宇宙哲學觀[7]。人類對天地的至忠信仰,成為鄉村聚落格局穩固傳承至今的堅實力量。
3.2 加榜梯田大地藝術
值得列舉的大地藝術聚落生態景觀是中國貴州黔東南州加榜梯田地區聚落景觀。從古至今,當地苗族與水族居民長期沉淀下來的智慧和與大自然之間創造性協作開拓了這一片奇跡,加榜梯田的景觀格局印證了鄉村聚落生態景觀包括大地藝術景觀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相互關系和作用[8]。人們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在梯田耕作上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方法和制度[6]。1995年,法國人類學家歐也納博士曾經這樣稱贊梯田景觀:“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本地人民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家?!?/p>
3.3 合掌村深富內涵的景觀藝術
聚落景觀之美,自聚落發生之時起,即相伴而生。藤井明曾說:聚落的美和生命力源起于住居中群體的“共同幻想”,這種幻想是聚落中群體共同遵守的制度、信仰、宇宙觀等,不同的幻想造就了聚落不同的個性和美的異質性。傳統的鄉村聚落蘊含了純粹的住居情感和厚重的宗教情懷,這些強大的精神力量使聚落格局變得親切而深邃[4]。
在日本的經典鄉村案例白川鄉合掌村中,自然環境和居民聚落之間的協調和影響一直相互作用到現在。純粹的村民居住情懷和對自然法則的高度尊重促進了合掌村“宛自天開”的自然生態村落景觀的藝術格局。時至今日,他們依舊繼承和發揚合掌村的一個歷史傳統:每家都有囤積茅草的習慣,一家有難,多家支援,只要任何一家有需要,可以迅速的修復他們的茅草屋頂。這就是被津津樂道的合掌村中的“結”的文化力量[5]。溫暖而深遠的聚落文化演變升華出的力量成就了深富內涵的鄉村生態景觀藝術之美。
3.4 鄉村聚落景觀的藝術美學與文化價值
與城市聚落景觀格局相比,鄉村聚落景觀的特征和吸引力是自然環境的純粹和人類參與的地景藝術之美,其中包括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自然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是開發旅游產業較好的先天優勢。同時,相比于繁忙高強度的城市節奏生活,人們對于最初的田園雅居、與自然生態親密接觸的安逸寧靜的生活的狀態更加追求和向往,因此,鄉村旅游模式是當今火熱的旅游開發模式。
依托鄉村聚落景觀格局的美學及文化價值,在保護歷史村落方面,所有地區都專注于尋找既能保存傳統內容,又能滿足時代發展對傳統聚落風貌的“進步”要求的一種兩全模式——當代鄉土聚落景觀格局保護開發模式,例如,1920年美國的“鄉村生活歷史博物館”,不但沒有讓原始的聚落遺產遭到摧毀,反而重新構建成一個具有時代符號和象征的新村莊;又如,1995年在挪威政府的資助下,貴州省六枝特區的梭戛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保護了一支稀有的、具有獨特文化的苗族支系的聚落,當代人才有機會欣賞到他們獨有的聚落生態格局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