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關鍵詞】河北平山;北七汲墓地;早期鮮虞文化;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摘要】1998年,為配合朔黃鐵路建設,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在河北省平山縣北七汲村發掘了11座墓葬,其中4座墓葬年代較早,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向北偏東10°~30°,葬具為一棺或一棺一槨,隨葬品放置于壁龕、棺內或棺槨之間,以鬲和罐為基本組合,時代屬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推測為中山國早期遺存。
此次發掘面積500平方米,共發現11座墓葬和7座灰坑。其中灰坑出土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多飾繩紋,可辨器型有豆、盆、罐等,另有殘損的蚌器、鐵器等遺物。11座墓葬分別編號為98PBM1—98PBM11(下文簡稱M1—M11)。其中M1—M4年代較早,M5—M11為宋、元時期墓葬。7座宋元墓葬均為圓形單墓道磚室墓,較大的墓內有磚雕的斗拱、門、窗、燈、桌子等建筑構件和家具,隨葬品有瓷器、彩繪陶器、銅錢、燈盞等。這些墓葬分布集中,應為一處長期使用的家族墓地,發掘材料將另文公布。
本文僅對4座早期墓葬的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葬情況
此次發掘的4座早期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開口于墊土層下(具體地層情況不明),集中分布于北七汲墓地東北(圖二)。
M1位于M2、M3北側,墓向北偏東10°,被擾動。墓壙長2.2米,寬1.1米,深1.25米。葬具為一棺,破壞較嚴重,長1.9米,寬0.58米,殘高0.24米。棺內有人骨一具,存下肢和部分上肢。墓主人腳下出土陶鬲、罐、蓋豆各1件,右大腿根部出土銅針2件(圖三)。
M2位于M1以南,墓向北偏東10°,被盜擾。墓壙長2.3米,寬1.12米,深2.16米。葬具為一棺,板灰痕較明顯,棺長1.86米,寬0.6米,殘高0.45米。棺內散見下肢骨等部分人骨。西壁近北側有壁龕(圖四),長0.96米,進深0.24~0.3米,高0.8米。壁龕內并排放置陶器4件,均為泥質灰陶,有鬲1件和罐3件。
M3位于M1、M2西側。墓向北偏東30°,被盜擾,墓內填土較硬。墓壙長2.84米,寬1.6米,深2.48米。葬具為一棺一槨。槨長2.2米,寬0.98米,殘高0.72米;棺長1.84米,寬0.5米。棺內有人骨1具,頭向北,存部分頭骨和下肢骨。隨葬品疊壓放置于西南角棺槨之間,出土陶罐2件,陶盆、陶鬲各1件。
M4位于其他三座墓以西,方向北偏西38°,已被盜擾,墓內填土經夯打。墓壙長2.4米,寬1.9米,深3.3米。墓底東北角存部分板灰,推測葬具為一棺,殘高0.3米。東壁中部高出墓底約1.5米處有一龕,南北長0.6米,高0.72米,進深約0.22米。壁龕中發現并排放置的陶罐、陶鬲各1件。擾土中發現有人牙。
二、出土遺物
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共13件,多放置于壁龕中或棺槨之間。多為泥質灰陶,紋飾以粗繩紋和凹弦紋為主。另在M1中發現銅針2件。
1.陶器
鼓腹罐4件。均為泥質灰陶,敞口,束頸,鼓腹。M1∶2,溜肩,腹斜收,平底。高16.4厘米,口徑12.9厘米,腹最大徑17.8厘米(圖五,1)。M3∶3,平折沿,平底略內凹。高10厘米,口徑10.4厘米,底徑6.8厘米,腹最大徑12厘米(圖五,2)。M3∶4,方圓唇,腹上部飾兩周凹弦紋,平底略內凹。高11.3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6.6厘米,腹最大徑11.8厘米(圖五,3)。M2∶4,方圓唇,平折沿,短頸,肩部飾兩周凹弦紋,平底。高26.5厘米,口徑16.4厘米,底徑13.3厘米,腹最大徑26.6厘米(圖五,4)。
筒形罐3件,均為泥質灰陶,方唇,平折沿。M2∶2,直腹,近底斜收,平底,口沿和腹中部各飾兩周凹弦紋。高15.4厘米,口徑17.8厘米,底徑7.3厘米(圖五,5)。M2∶3,短頸,弧腹,平底內凹。折沿上飾一周凸弦紋,腹部飾繩紋。高22.7厘米,口徑15.3厘米,底徑5.6厘米,腹最大徑18厘米(圖五,6)。M4∶1,短頸,弧腹,平底內凹,腹部飾繩紋。高22.8厘米,口徑14.8厘米,底徑8.9厘米(圖五,7)。
盆1件。M3∶1,泥質黑陶。敞口,平折沿,斜直壁稍內弧,平底內凹。高8.6厘米,口徑14.2厘米,底徑7.7厘米(圖五,8)。
鬲4件。均為泥質灰陶,矮襠,三個乳狀足,通體飾粗繩紋,制作粗糙。M1∶3,口殘,直腹,平襠。殘高21.7厘米,腹最大徑18.1厘米(圖五,9)。M2∶1,侈口,方唇,鼓腹下收。高17.2厘米,口徑15.1厘米,腹最大徑18.3厘米(圖五,10)。M3∶2,外折沿,圓唇,直腹。高10.4厘米,口徑11.8厘米(圖五,11)。M4∶2,侈口,方唇,直腹。高19.2厘米,口徑15.4厘米(圖五,12)。
蓋豆1件。破碎嚴重,無法復原。
2.銅器
銅針2件。M1∶1,長6.2厘米,兩端有尖。另一件一端有尖,斷裂。
三、結語
M1—M4中均未發現可以紀年的器物,故只能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特征推測墓葬年代。
4座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方向皆在北偏東10°~30°之間,葬具為木棺或一棺一槨,隨葬品放置于壁龕、棺內或棺槨之間,以鬲、罐為基本組合,紋飾以繩紋為主,故彼此年代應相近。
4座墓葬中各出土有1件陶鬲,均為極矮的三尖足,襠部幾乎垂地,與三晉兩周地區的山西晉中榆次貓兒嶺M134[1]、河南安陽西高平04AXM3[2]出土的同類器物相似,這兩座墓的年代為春秋晚期。同時,這些陶鬲也與河北易縣燕下都[3]、懷來洪溝梁墓地[4]等出土的戰國早期燕式鬲接近。另外,出土的筒形罐與北京懷柔城北M4和M6出土的兩件燕式陶釜[5]器形接近,后者年代分別為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
值得注意的是,北七汲早期墓葬與近年在行唐故郡遺址的發現有相近之處。如4座墓葬與故郡遺址第一期墓葬M23、M25、M80等均為南北向土坑豎穴墓,且北七汲陶鬲折沿、襠近平或外鼓、三乳足根的形制特點與故郡一期墓葬典型隨葬品粗繩紋夾砂灰褐陶鬲非常相近。根據張春長、齊瑞普等人的研究,故郡遺址與春秋中期至戰國早期的鮮虞文化密切相關[6]。另外,在北七汲附近的訪駕莊[7]、中七汲等地還發現了數座戰國晚期中山國墓葬,北七汲發現的這4座早期墓葬是否與周邊戰國晚期墓葬有所關聯,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這4座墓葬大體屬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主體文化面貌呈現出以三晉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因素,兼有早期鮮虞文化及鄰近的燕文化的面貌和特征。
[1]貓兒嶺考古隊.1984年榆次貓兒嶺戰國墓葬發掘簡報[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三晉考古:第1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陽市西高平遺址商周遺存發掘報告[J].華夏考古,2006(4).
[3]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組.燕下都城址調查報告[J].考古,1962(1).
[4]張家口考古隊.河北懷來官廳水庫沿岸考古調查簡報[J].考古,1988(8).
[5]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懷柔城北東周兩漢墓葬[J].考古,1962(5).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石家莊市文物研究所,等.河北行唐縣故郡東周遺址[J].考古,2018(7).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河北平山訪駕莊墓地M8發掘簡報[J].文物春秋,2019(5).
〔編輯:遲暢;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