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寬 吳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給產業發展帶來嚴重沖擊,沿著抗疫防疫和經濟恢復兩條主線梳理疫情對相關產業的影響,以中小企業為例,總結國家與地方政府發布的應急救助政策要點與不足,進一步給出后疫情時期,我國產業發展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的重要著眼點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疫情影響;中小企業;政策措施;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初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簡稱“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取得抗疫的勝利,金碚[1]認為需要進行“三戰”:以阻隔傳染(社交隔離)為主要方式的“保衛戰”、以科研突破和醫療體系重構為主要方式的“攻堅戰”和以恢復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為主要方式的“決勝戰”。3月以來,隨著疫情向全球范圍的蔓延,各國經濟都面臨重大影響。本文沿著抗疫防疫和經濟恢復兩條主線,分析疫情對相關產業的影響,并以中小企業為例梳理相關救助政策要點與啟示,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嘗試給出后疫情時期產業發展的重要著眼點與對策建議。
1 疫情發展及對相關產業的沖擊影響
不同于一般的新發傳染病,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與擴散呈現起始突然、傳播迅速、危害嚴重、結果不定等特點。從2019年12月8日武漢市疾控中心通報發現首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到4月8日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疫情在國內的發展先后經歷了潛伏、擴散、控制與平抑等不同階段(如圖1所示),在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3月,歐洲與美國的疫情確診人數迅速增長,引發世界范圍更為迅猛的第二波疫情。這種波段式發展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暗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不確定性和長期性。
在缺乏特效藥和抗病毒疫苗的背景下,為有效遏制傳染,黨中央統一領導,各級政府全面動員,全面部署,把控制感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作為關鍵著力點,采用民眾社區隔離方式降低社會接觸密度。從1月中下旬到4月下旬,因應疫情發展形勢,不同階段的抗疫和防疫手段給實體經濟帶來了不同波次的影響(圖1示意)。在疫情由武漢向全國蔓延,以堅決遏制疫情為主線的1—2月份,全國范圍嚴格的社區隔離直接造成人員流動性高、人員聚集度高的企業中斷經營,交通、旅游、物流、餐飲、零售等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業首當其沖。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數據顯示,2020年2月份,PMI指數比1月下降14.3 %,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比1月下降24.5 %,說明這一階段的疫情對非制造業商務活動的沖擊更為明顯。在此期間,隨著疫情熱點區域由武漢為中心向東部和中部省份外源擴散,總部設在疫情高發地區或者核心生產線、主要客戶集中在疫情高發地區的制造企業開始受到嚴重影響,企業的產供銷受到阻斷,不少企業處于完全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在國內疫情逐步控制、新增確診人數快速平抑的3—4月份,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成為政策主線。一方面,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給眾多處于停擺狀態的企業帶來利好;另一方面,歐美國家疫情快速爆發,各國相繼封鎖國境,國際航運物流的減緩給外向程度高的行業帶來嚴重影響,這一時期,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程度高,核心部件、技術和境外客戶占比高的制造企業面臨訂單下降、供應鏈中斷的嚴峻挑戰[2]。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外貿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出口3.33萬億人民幣,同比下降11.4%。不過,中國的制造大國底蘊也開始逐步顯現,在全球疫情快速蔓延,各國防疫醫療物資嚴重短缺的形勢下,中國的大宗原料藥和特色原料藥,口罩、手套、防護服等防護用品、檢測試劑、呼吸機和監護儀等重癥病患醫護設備開始大量出口,醫藥和醫療器械制造企業成為疫情期間逆勢上揚的亮點。
總體來看,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態勢不明,眾多國家經濟活動處于系統性停擺的背景下,短期之內如何紓解廣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2 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及救助政策
根據清華大學朱武祥等[3]2月初針對全國1509家中小微企業問卷調研的數據揭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2020年營收預計普遍下調,59.1%的受訪企業預計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20%以上,31.9%的企業預計下降50%以上,而且營業收入越低的小微企業,受疫情沖擊更深;二是企業生存壓力加大,85.8%的企業賬面現金余額維持不超過3個月,員工人數在50人以下和50—100人的企業,賬上現金余額僅能維持1個月的比例分別為39.1%和36.9%,大量中小微企業面臨倒閉風險。
就疫情期間企業的主要支出構成看,受訪企業反映,員工工資和“五險一金”、房租以及償還貸款是企業現金流壓力的主要來源,規模越小的企業越期望政府能減免稅費,幫助企業降低成本;規模越大的企業則希望政府提供流動性資金支持,避免經營現金流斷裂。
疫情爆發之初,黨中央及國家政府部門就高度重視疫情對經濟的潛在影響,根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僅在1月20日—2月14日短短的26天時間,各級政府密集出臺212項應急救助政策,快速響應企業紓困訴求。對這些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表明,55.4%的政策主題涉及幫扶企業經營,其中45.5%的內容直接與中小微企業擺脫困境有關,同時34.6%的政策主題占比隨時間逐步上升,說明政策支持力度日漸加大。我們對各級政府出臺的小微企業補貼與稅收優惠部分政策總結如表1所示。
可以看到,各級政府的救助政策力度很大,針對性也很強,涵蓋了廣大企業的主要訴求。不過,根據朱武祥等2月14-17日對542家企業回訪政策落地情況的調研顯示[3],75.3%的企業認為現金流壓力還沒有緩解,此外,無論是銀行的貸款優惠還是政府的稅費減免,國有企業的享受比例均高于民營企業。這反映出,一方面,政府的救助政策在企業落地生效存在時滯,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的長期化,企業的經營紓困不僅需要立竿見影的臨時性救助措施,更需要長期的精準施策,滿足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差異化需求。
3 后疫情期我國產業發展著眼點及對策建議
經過多月不懈努力和卓有成效的應對,我國有效遏制了疫情在境內的發展,取得了抗疫階段性勝利,并向世界各國提供力所能及的醫療物品幫助,分享抗疫經驗和信息。盡管疫情未來走勢還不甚明朗,但不少有識之士指出,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大流行將有解構并重構世界經濟格局與產業面貌的可能[4]。面對疫情對制造業的強力沖擊,我們需要化危為機的積極主動意識,樹立底線思維,做好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應對準備。首先,化危為機的意識要求我們高度重視制造業對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作用,轉換思路,把疫情帶來的企業經營損失視作企業主動創新的動力,因勢利導,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其次,樹立底線思維要求我們未雨綢繆,從最好可能著想,從最困難處著手,做好國計民生重要物資的生產與儲備,抵御全球供應鏈脆弱引致的風險。
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對策與建議:
第一,從短期看,重點加強面向民營中小企業的“補血造血”救助措施。
由于疫情終結時間不定,全球范圍的社會隔離措施還將延續,企業面臨供給不暢和需求不足的雙重隱憂。廣大民營中小企業是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體,也是維系經濟活力的重要載體,已有的調研數據表明,2月份已出臺的救助政策更多利好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現金流壓力未得到實質性緩解。建議各級政府因業定策,因業實策,出臺面向民營中小企業的稅費減免定向扶持政策,避免中小企業大范圍破產倒閉[5]。此外,在扶持方式上,將政府主導的政策扶持與商業銀行、行業龍頭企業等協同的市場化幫扶結合,創建中小微企業產業扶持基金,打通臨時性的金融紓困與產業鏈金融的諸多環節,引導部分外向型出口企業轉向國內市場,開發國內訂單,為民營企業“補血”的同時,幫助其自身“造血”能力的恢復。
第二,從中期看,加快制造與服務一體化的產業鏈集群建設刻不容緩。
疫情不僅重創了全球產業鏈,也將改變各國長期以來形成的資源全球化獲取、生產全球化配置和市場全球化布局的固有觀念。一些國家可能會在疫情結束后采取逆全球化行動,加快部分重要生產制造業的回流,降低對外依賴?,F有的全球產業鏈格局面臨重組,世界經濟發展轉向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也不無可能。作為全球第一大制造國,中國已形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降低全球供應鏈中斷風險,需要考慮加快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成渝經濟圈等地區的制造服務一體化產業鏈集群建設,通過“引資補鏈,集智強鏈,服務延鏈”等舉措,打造一批空間上集聚,上下游協同、配套集約高效的新興服務型制造產業集群,做強供給端,做大需求端。具體而言,以制造產業鏈龍頭企業為抓手,通過引資擴鏈和引資補鏈,增強上下游企業的產業關聯性和集成性;圍繞產業鏈的薄弱環節,補短板抓創新,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關鍵和共性技術的攻關突破;以產業鏈協同配置資金服務,創新金融支持手段,聚焦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延伸制造價值鏈的兩端,積極培育工業設計、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檢驗檢測認證、節能環保、總集成總承包等創新服務,發展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構建更優的服務型制造產業生態。
第三,從長期看,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契機,定義并打造面向未來的新制造業態。
疫情常態化防控已經帶來人們行為的一系列變化,數字化、網絡化工作方式漸趨主流,一方面,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的眾多領域將加快互聯網化的線上遷移,另一方面,無法線上遷移的線下生產與服務活動,也將因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進步,變得更趨向智能化。以疫情為改變,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并定義面向未來的新型制造業態:快速敏捷地按需響應,創新的材料與生產工藝、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工廠與產品、制造與服務深度融合的商業模式等,都將成為未來制造業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
要實現這一重大轉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以5G、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將為加快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奠定基礎;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將為新制造產品和服務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與創新空間;支撐科研開發、產品研制的創新基礎設施,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將為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動力和機制保障。
參考文獻
[1] 金碚.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濟學理解[J/OL].人民論壇 · 學術前沿:1-8[2020-06-05].https://doi.org/10.16619/j.cnki.rmltxsqy.2020.30.015.
[2] 洪衛.疫情沖擊對制造業供應鏈的影響分析及“后疫情時代”的政策取向[J/OL].西南金融:1-10[2020-05-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587.f.20200422.1057.002.html.
[3] 朱武祥,張平,李鵬飛,等.疫情沖擊下中小微企業困境與政策效率提升——基于兩次全國問卷調查的分析[J].管理世界,2020,36(4):13-26.
[4] 原烽.新冠疫情將對中國制造業帶來哪些深刻影響[J].企業觀察家,2020(3):52-53.
[5] 魏江.因業因地 長短結合 精準施策——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產業政策建議[J].浙江經濟,2020(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