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麗
摘要:指出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森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發展林下經濟已成為林農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會澤縣境內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695m。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4%,境內有木本種子植物25科、186屬、250余種,林地及林下資源豐富,發展林下經濟資源優勢明顯。基于此,探討了發展林下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下經濟;優勢;對策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3-0260-02
1 發展林下經濟優勢
1.1 林地資源豐富,可滿足不同林下發展模式
會澤縣有林業用地362948.2hm2,林業用地占國土總面積的59%。核桃產業基地面積達到69000hm2,花椒產業基地達13400hm2,可用于發展林下經濟面積較大。氣候分布有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北溫帶等氣候類型,林地類型多樣,可以發展模式較多,林菌、林菜、林藥、林花、林禽、林畜、林蜂及景觀利用、采集加工等均具有明顯的林地資源優勢。
1.2 境內資源豐富,為發展林下經濟奠定了基礎
會澤縣境內分布有數百種森林藥材、上百種森林食用植物,有多種風味獨特的野生菌類,有豐富的云南松花粉、華山松籽、野生花卉和大海萬畝杜鵑等資源。雪上一枝蒿、刺腦包、魚腥草、谷熟菌、雞樅、松露、華山松籽、黑山羊、生態土雞等林下產品具有一定知名度,為發展林下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1.3 林地權屬明確,便于林地流轉
會澤縣按照“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總體要求,已全面完成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確權率和確權到戶率均達到99%以上。大量的林權糾紛在核權定界中已得到調解,農戶與農戶之間的林地界限清楚,林權爭議不多。林下經濟發展用地可以采取租用、林地人股等方式進行,林地流轉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少,容易形成規模化開發利用。
1.4 生態環境較好,發展生態產業優勢突出
會澤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重工業不發達,工業污染小,生態環境良好,是開發綠色、生態、無公害食品的理想之地。農業生產方式傳統,有機肥源充足,化肥、農藥用量小,開發無污染、生態、自然的高端產品優勢明顯。會澤林下種植有限公司林下生態土雞外銷每公斤可達到100余元,且常出現季節性供不應求。
1.5 剩余勞動力多,用工成本相對較低
會澤縣有人口105萬人,農業人口達91.6萬人,農村剩余勞動力達10萬余人。林下資源開發模式多,從業門檻低,開展種植、養殖廣大農戶熟悉,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就近就便務工,為林下資源開發公司節約了用工成本。
1.6 已取得一定經驗,可為下步發展提供借鑒
近年來,會澤縣對林菌、林禽、林藥、林蜂等林下資源開發模式進行了廣泛探索,羊肚菌、大球蓋、滇重樓、白芨、天麻等人工仿野生種植取得突破,林地租用、服務企業、利用公司優勢帶動農戶發展等方面取得經驗。為下步推進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借鑒。
2 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通過不斷探索,會澤縣已培育和引進家庭農場、景觀農業有限公等林下資源開發企業10余家,并培育省級龍頭企業1家。發展土雞養殖合作社、林種植專業合作社等20余個,培育林下資源開發大戶30余戶。通過典型示范、大戶帶動,全縣林下種植規模已達3000畝以上,林下養殖規模達50萬頭(只)以上。主要產品已實現產值13242萬元以上。金鐘山森林公園、大海萬畝杜鵑等旅游觀光人數逐年增加,全縣林下經濟發展速度逐步加快。
3 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規劃,難以形成規模化發展
會澤縣林下經濟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專項產業發展規劃,沒有把林下經濟發展納入縣域經濟發展重點產業規劃給予重點扶持。加之不同林區的林種、林齡及其空間環境條件復雜,沒有正確的導向,優勢資源不能集中利用,導致林下經濟開發“散、小、差”,難以形成“規模化、區域化、產業化”發展模式。
3.2 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矛盾突出
林下經濟發展的主要指導思想是“生態優先、適度開發”,需要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開發中,需要根據不同林地、林種、林齡及其空間環境條件,合理選擇發展模式、采取合理技術措施,才能做到科學利用林地資源[1]。由于林下經濟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還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技術規范做指導,難以規范開發行為,難以把握開發強度。國家重點公益林不允許搞森林撫育,實施林下資源開發林分結構難以調整。修筑生產設施難以避開國家重點公益,有需要占用少量基本農田可能,避讓基本農田存在困難。
3.3 基礎建設投入較大,企業融資難度大
由于會澤山高坡陡,大部分林區人煙稀少,遠離村鎮,林區基礎設施薄弱,新建林下資源開發基地需開發業主大量新建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開發商及農戶可提供融資貸款的有效擔保抵押物有限,金融支持不足,融資貸款難度大。
3.4 科技支撐不足,缺乏專業研發及技術培訓機構。
林下資源開發涉及種植、養殖等方面的知識,技術資源整合難度大。由于本地沒有專業的種源研發,新品種開發能力差,大量優秀品種得不到篩選、申報良種認定(審定)和很好開發利用。缺乏專業技術培訓等科技支撐機構,良種應用、人才培養、科技推廣能力差,需要大量外聘專家進行指導,不僅增加了技術成本,也增加了技術不到位造成損失的風險。
3.5 缺乏品牌意識及精深加工,效益不明顯
會澤縣每年能產青頭菌、雞樅、谷熟菌等野生食用菌上百噸,能產近百噸華山松籽,有楤木(刺腦包)、刺五加、苦刺花、蕨菜等種類繁多的野生林菜。由于沒有注冊品牌,缺乏精深加工企業,有的林產品未得到有效采集利用、被浪費了大量資源,大部分以初級產品出售、產品價值未能有效提升,效益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