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邱冬妮 馬波 邱堅



摘要:指出了斗栱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重要標志,是集古人智慧與建筑審美發展于一身的整體。唐宋至明清斗栱的名稱隨形態及作用的改變而發生著變化。對宋式斗栱和清式斗栱命名規律作出解釋。后人總結出宋式斗栱以鋪作數命名,數字上有奇數有偶數。清式斗栱以出踩數命名,命名數字全部是奇數,有種解釋,一是古人認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二是在中國古建筑中強調中心對稱,但古人最初命名規律是從仿生觀念而來。指林寺大殿用材三等,木構件尺寸中存在著斗口制度,斗口的大小是清代的兩倍。
關鍵詞:斗栱;命名規律;仿生;指林寺;斗口制
中圖分類號:T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3-0211-06
1 引言
木結構建筑是木文化的一個分支,而斗栱是古代官式木結構的重要標志,早期斗栱與大木并無明確分工,唐宋至元階段逐步分工,明清時期實現了徹底分工,形成獨立的組成部分。斗栱早期以結構作用為主,少有裝飾功能。后期仍為結構構件,但突出了裝飾作用。斗栱具有優美的結構造型,看似很復雜,拆開之后實則為榫卯很簡單,但其命名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及仿生理念。云南省建水縣指林寺大殿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元代元貞年間,宋式做法的木結構建筑,上下檐有著繁復的斗栱,對材分制與斗口制的研究提供確實的資料。在古建筑中特別是在官式建筑中都有斗栱,在民居建筑中無斗栱的存在,可見斗栱象征著建筑的等級和主人地位的高低[2]。隨著時代的發展唐宋至明清,特別是宋代和清代斗栱其名稱及結構部件名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3]。宋代斗栱名稱以鋪作數命名,清代斗栱以出踩數命名。斗栱名稱中的仿生詞及數字是否遵循著一定的邏輯規律,是否體現著古人的哲學思想值得探究。解析斗栱的命名規律及斗口的模數制度將會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方式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先人的思想有更豐富的理解。
2 斗栱的概述
斗栱是中國古建筑榫卯結構發展的杰出產物,同時也是東方建筑與西方建筑的重要分界線。斗栱名稱由來其一,在《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4],而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為斗科[5],后統稱為斗栱。其二,斗栱是斗與棋復合的名詞,斗與拱是分開的,因在整體結構中以斗和棋兩個部件為主才稱為斗栱。古語有云:“析梧復疊,勢合形離”,其意思就是斗栱組織結構特征為“斗”上托“拱”、“棋”上墊“斗”地重復著,一層復合一層向上疊垛的擴展挑出結構[6],如圖1所示。斗栱在中國傳統建筑中不僅是尺度衡量標準而且是封建社會中森嚴等級制度的象征,經常用在較高級的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中,一般民居建筑中不允許使用斗栱。出跳數越多斗栱越繁復,建筑的等級越高象征著主人的身份越尊貴。在唐宋時期斗栱是建筑物的承重結構,之后到明清時期斗棋的承重作用在削弱,增加了在建筑物中的裝飾作用,在明清時期斗栱大多是體量小、昂伸的很長的復雜結構[7]。斗栱各部件的名稱從唐宋時期到明清時期也在發生著改變,如表1。斗栱的演變定型,是中國木結構建筑體系的發展的重要標志。
3 斗栱命名規律
斗栱的名稱體現了當時的文化生活,工匠技術,審美價值,任何一朵繁復的斗栱名稱從仿生觀念到在后人總結出的數字規律中可見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在斗栱發展的進程中以宋式斗栱和清式斗栱區別最為明顯,兩代斗栱的命名規律對比如表2。
3.1 宋式斗栱
宋式斗栱一種命名規律是對每朵斗栱稱呼為“幾鋪作斗栱”以鋪作數量命名,另一種命名規律為“幾抄幾昂斗栱”以抄和昂數量命名。宋代的鋪作,其來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謂“鋪”,即將被子、褥子一層層疊加,加一層及多一鋪,幾層即幾“鋪”。“幾鋪作”即由幾層構件疊加起來的做法,即“作”或“構造部分”[8]。這是宋代斗栱成為鋪作的生活源泉,實踐源泉。在一攢斗栱中,最底層的護斗算作是第一層,宋代稱為一鋪作,在斗上每增加一層拱構件算作是增加一層即增加一鋪作。《營造法式》中就有“出一跳稱為四鋪作”、“出兩跳稱為五鋪作”之說。只要是從底層斗口內出一拱或一昂,都稱之為“出一跳”,這里的斗可以是護斗、散斗、交互斗,一般最多出五跳。在宋代斗栱里華棋也叫抄。斗栱出跳數、鋪作數及名稱如圖2、圖3、圖4、圖5。
命名規律,仿生“鋪”命名。后人為了方便稱呼與理解總結出N=X+3。N:總“鋪”作數;X:出跳數;3:常數項,分別為“護斗、耍頭、襯枋頭”三層或“鋪”作數。
3.2 清式斗栱
清式斗栱中一種命名規律對每攢斗栱稱呼為“幾踩斗栱”以出踩數量命名,這也是最常采用的命名方式,另一種稱呼為“幾翹幾昂斗栱”以翹和昂的數量來命名。翹在宋式斗栱中稱為華棋,多一個翹或昂就是再出一跳。明清時期斗栱以“踩”命名,同樣出自仿生理念。宋代稱“跳”清代稱“踩”都是以人走路的動作命名。清代斗栱進一步模式化、規范化,它完成了從唐宋到明清的過渡,斗栱的數量更具有規律性,憑進深方向“拱”的數量更易于分辨斗栱型制的不同,所以從“鋪作”轉化為“踩”數也就成為必然。“踩”是人走路時的動作,腳跟落地謂之“踩”。作為斗栱挑出數目,有一行棋子即一個腳印謂一踩。正心的坐斗上有一行棋子是一踩,而向里外又各出一踩,則合稱為“三踩”,這就是三踩斗栱,也是最小的斗栱。正心坐斗是一踩,而向里外各出兩踩,則合稱為“五踩”,稱為五踩斗栱。以這樣的關系類推,出踩數就可達到九踩,甚至更多為十一踩。
命名規律,仿生“踩”命名,為了方便理解就把出跳跟出踩聯系在一起,在形制上也能解釋清楚,出跳上必有拱子,中心坐斗上也必有栱子,后人為了方便記憶總結得出N=X*2+1。N:斗栱組合的總“踩”數;X:斗拱組合的總“跳”數;1:常數項,為“坐斗”。
3.3 宋、清式斗栱名稱統一規范
在解析命名斗栱的時候,參照的面不同,斗栱的出跳數會不一樣,正面出跳數為三跳,側面上可能會出現出四跳,在判斷斗栱出跳數的時候以側面出跳數為準,側面出跳數必會大于或等于正面出跳數。六鋪作及以下的斗栱,正面和側面出跳數一樣,都關于坐斗中軸對稱。六鋪作以上的斗栱,外檐為了追求更多的出跳數來挑檐,昂數增多及增長,而內檐的空間受到限制,則會有外檐的出跳數多于內檐的出跳數。有時為了平衡內檐出跳數也會多于外檐出跳數,這樣內外檐出跳數不等的斗栱,以出跳數最多一側來計算該斗栱的出跳數。內檐出三跳,外檐出四跳斗栱以出四跳為該斗栱的出跳數,根據出一跳增加一層的宋代命名規律該斗栱稱為七鋪作斗栱,根據最多出跳數清代命名規律該斗栱稱為九踩斗栱。
4 解析仿生命名
古人認為:建筑是有生命的,使用的材料不僅有木材,還包括土(中國稱建筑為“土木工程”),其組合方式也有生命。如柱與地基不生根,可以移動,如人之站在地上;節點憑榫卯結合,如人之骨骼關節;木構可重復利用,即生命可以延續。因此,古人建造房屋也有許多仿生觀念。如“步”、“舉”(如人上臺階,即向前行,又向上抬腳)構成屋頂;“翼角”如鳥之展翅,構成飛檐翹角。斗拱中“鋪”、“踩”則為仿生、擬人的內容。
從后人總結出的宋式斗栱與清式斗栱命名規律可以得出,宋式斗栱名稱鋪作數中數字四為最小基數,按自然數逐漸遞增,而清式斗栱名稱出踩數中數字三為最小基數,且出踩數中所有數字都是奇數,構成以首項為3,公差為2的等差數列。宋式斗栱是以縱向來命名,其鋪作數也就自然序數增長,數字上就有奇數也有偶數,而清式斗栱以橫向命名根據中軸對稱,其出踩數只能為奇數。這樣奇數命名規律恰巧與古人的奇為陽,偶為陰[9],強調“中軸”對稱[10]思想吻合。
5 斗口模數制度
古代建筑中有著模數制度,建筑等級越高模數制度執行越嚴格。宋代《營造法式》稱為材分制,材分八等,清代《工程做法則例》稱為斗口制,材分十一等仁,‘]。在有斗栱的建筑中都是以斗口為基準,只要確定了斗口的尺寸即確定等材就可以確定相應的斗栱各部件尺寸、柱徑、柱距、梁架高厚等。材等尺寸如表3。
指林寺大殿上下檐斗栱屬于宋式營造,斗栱各部件尺寸與清代營造成倍數關系,梁、柱、面闊的尺寸與斗口也是成線性關系。
5.1 斗栱中的斗口制
斗栱的模數制度中以坐斗的斗口寬為基本模數,參考梁思成全集第六卷的清式營造則例各件權衡尺寸表[12]。為了驗證指林寺斗栱是否符合斗口制度提出比例吻合率和斗口吻合率。在涉及到比例的構件中使用比例吻合率,涉及到斗口數量的尺寸中使用斗口吻合率。考慮到當時斗栱部件的制作都是由人工操作,有一定的誤差,規定誤差為15%。根據清代的斗口模數制,坐斗中長,寬,高=3:3:2。斗耳高,斗平高,斗欹高=2,1,2e根據實測坐斗長400mm,寬400mm,高260mm,長與寬比1與1,比例吻合率100%。寬高比1.54與1.5,比例吻合率97.4%;斗耳高110mm,斗平高50mm,斗欹高100mm,斗耳高比斗平高2.2與2,比例吻合率90%;斗平高與斗欹高比0.5與0.5,比例吻合率100%,如表4。上下檐斗栱構件的尺寸圖6、7,表5、6。
根據圖表數據分析得出坐斗的各個部位尺寸比例平均吻合率為95.8%,符合宋代清代做法。上下檐斗栱構件實測尺寸平均斗口吻合率達到85.79%,可以得出單攢斗栱構件的尺寸斗口制度與清代的斗口制度基本吻合。
5.2 大木作斗口制度
清代做法中規定明間面闊七攢斗栱即為77斗口、次間面闊六攢即為66斗口、梢間五攢斗栱即為55斗口。明間面闊比次間面闊多一攢斗栱,次間面闊比梢間面闊多一攢斗栱依次減少。在指林寺大殿除斗栱外的其他大木作構件尺寸與清代的斗口制度吻合率只有46%。造成這種低斗口吻合率的原因是指林寺大殿建于元代,大木作法為宋式做法。宋代做法中斗栱的尺寸比較大,檐柱徑約為3斗口,而清代檐柱徑6斗口;明間面闊三攢斗栱,而清代七攢斗栱。從斗口制可以斷定此座建筑不是建于明清時期。指林寺大殿斗栱的大小約清代的2倍。斗口若縮小2倍,大殿大木作構件及面闊尺寸斗口吻合率為92.02%,在規定的誤差允許范圍內符合斗口制度。明間面闊3攢斗栱次間面闊2攢斗栱符合面闊尺寸依次減少一攢斗栱規律。指林寺大殿大木作尺寸如圖8、表7。
6 結語
名字代表著身份,斗栱作為古建筑的標志,交錯繁復的榫卯結構蘊含著豐富的古人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斗栱材料最初為木材,其自帶生命,名稱上也采用著仿生的理念。而后人總結出來的數字規律恰巧也體現著古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及古人在建筑中對“中軸對稱”的運用與強調。指林寺大殿斗栱的做法及斗栱比例關系符合宋代、清代營造法則,斗口約是清代的兩倍。縮小兩倍的斗口,指林寺大殿大木作尺寸符合斗口制度。一攢斗栱它的名稱、結構、斗口制度、使用情況等記錄了時代的痕跡、先人的風俗人情、審美價值。對斗栱命名規律及斗口模數制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對古建仿生觀念的尊重,對古建模數制度的尊重。指導現代仿古建筑中名稱以及建造的規范。
參考文獻:
[1]孫志青.斗栱的演變及在現代建筑中的發展應用[J].四川建材,2017,43(11):62~64.
[2]張魁.中國古代建筑中斗栱的符號意義[J].文教資料,2016(23):69~72.
[3]王強,張金威.唐宋斗栱設計研究[J].藝術百家,2015(2):165~170.
[4]韓一城.斗栱的結構、起源、與《營造法式》——“鋪作”與“跳、鋪之作”辨析[J],古建園林技術2000(1):14~17
[5]梁思成.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8
[6]尹悅.桁梧復疊勢合形離一宋代斗栱的設計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10.
[7]潘谷西,何建中.《營造法式》解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8]馬炳堅.鋪作·出跳·科科及其它——《營造法式》學習扎記[J].古建園林技術,2000(2).
[9]小易.中華經典研讀之《易經·系辭》四十五[J].科技智囊,2009(9):69.
[10]唐健武,陳飛虎.淺論中國傳統建筑中軸對稱的變通[J].大眾文藝,2016(17).
[11]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12]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20-02-13
作者簡介:李世民(1994-),男,白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木結構建筑維護。
通訊作者:邱堅(1965-),男,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木材科學與技術及林產化工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