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山

五月的全國兩會,注定不凡。
2020年全國兩會于5月21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重慶代表團赴京參加報道的記者人數,從以前的近百人壓縮至8人。這8個人中就有我,也是本刊唯一特派北京的記者。
時間短,議程不減反增;人數少,報道任務只多不少……這就是我們8名記者共同的感受。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下,采訪參會人大代表也更加嚴格,能不見面的盡量不見面,電話采訪、微信聯系成為記者與代表溝通的主要方式。此時,面對面的采訪機會就顯得彌足珍貴。
審議民法典草案是今年全國人代會上的一項重要議程。重慶代表團里有一位全程參與了民法典起草的專家,他就是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孫憲忠。
通過幾年的會中采訪、平時的溝通交流,我有幸與孫老成為朋友。到京后,我第一時間拜訪了孫憲忠,他向我講述了民法典起草背后的故事。
也是在這次采訪中,孫憲忠首次用了“我國‘第一法典”的提法。我的相關報道在“重慶人大”微信公眾號發表后,引起新華社、法制日報等媒體的重視。隨后各大媒體對孫憲忠的訪談接踵而至。
受疫情影響,今年代表團審議大會各項議題,除召開一次全體會議外,其它全部采用分組審議的方式進行,這也使得代表們的發言時間更充裕。據統計,重慶代表團的代表共審議發言400多次,提出工作建議200余條,而這也給記者寫稿帶來了充足的素材。
我們8名赴京記者或獨立或協助中央媒體記者共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主要媒體刊播重慶代表團兩會報道200余條,其中10余條被總社總臺總網頭條推送。中宣部也10余次表揚了重慶的相關宣傳報道工作。
參加會議報道的那幾天,每天凌晨三四點入睡,早上七點起床準備當天的采訪,回望夜以繼日、全媒出擊的“戰斗生活”,心情難以平靜又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