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勝


飲用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條底線。近年來,全市各級人大開展監督工作助力飲用水水源保護,建言獻策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身體力行解決群眾用水問題,在保障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健康水方面履職盡責,護好一汪清水,守萬家平安。
湖上的游船不見了
“丁山湖變得越來越美了,用著湖里的水也越來越放心。”提及這個重慶“小西湖”的變化,綦江區丁山鎮石佛村村民李開華忍不住稱贊幾句。
“以前黑乎乎的污水直排入湖,湖面總會泛出油光,用水吃水總是很擔憂。”李開華說。
如今,在區、鎮兩級人大的監督推動下,湖上6艘游船被取締,10多家農家樂被關。現在,湖水碧綠清澈,岸邊的樹木郁郁蔥蔥,如詩如畫。
丁山湖是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人工水利工程,建成后一直發揮著保障農業灌溉和人畜飲水的重要作用,是丁山鎮、東溪鎮的飲用水水源。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鄉村旅游的興起,環丁山湖居住的35戶農戶、14家農家樂以及湖上的游船排放的生活污水,嚴重影響湖水水質和生態環境,對丁山湖周邊5萬人的飲水安全帶來隱患。
自2018年下半年起,丁山鎮人大組織人大代表前往農家樂、農戶家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引導其關停農家樂、取締游船,以防污染。
“取締了游船,我們一家老小該如何生活?這個問題你要解決。”
“我在湖邊開農家樂已經10多年了,一直都沒出啥問題,現在憑啥要關?”
“群眾不理解是開展丁山湖治理的最大難題。”丁山鎮人大代表、石佛村黨支部書記劉朝華說,6艘游船的取締,讓大家費了不少力氣。以一王姓經營者為首的經營戶,與人大代表及當地干部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口水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何況這水還是5萬多人的飲用水,一定要治好。”由劉朝華帶頭,多次前往游船經營者家中做工作,并4次召開協調會解決他們的收入問題。歷經11個月,游船才全部統一取締。
“關停農家樂更是一場‘拉鋸戰。”劉朝華說,雖然有些經營戶同意關閉,但不久后還會開張,人大代表就定期進行排查,挨家挨戶做工作。目前,關停的農家樂再無復業。
游船、農家樂產生的污水及居民生活污水是污染湖水的“肇事者”,而污水處理設施不健全則是持續污染的根本原因。自2017年開始,區人大代表、丁山鎮黨委書記羅昭芳與原丁山鎮人大主席張宗義連續3年提建議,呼吁在丁山湖建設環湖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管網和中型污水處理廠),為保護生態環境,盤活丁山湖及其周邊旅游資源,打造鄉村旅游和城郊休閑旅游度假區打牢基礎。2019年,綦江區人大常委會將該建議列為重點督辦建議。
這引起綦江區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緊鑼密鼓開展項目論證與規劃建設工作,落實代表建議。經過論證,擬投資約1400萬元,建一個日處理能力300噸/天的污水處理站,并鋪設7504米的污水收集管網。目前,丁山湖環湖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工程已經開始施工。未來的丁山湖將更加干凈漂亮。
水庫邊養殖場拆了
“水庫的水更清、更干凈,終于不糟心了。”以前,提及家里的自來水,城口縣復興街道茅坪社區的居民夏剛清心里總覺得不舒服,“水源地三合水庫岸邊總能看到畜禽糞便,這水咋能吃得放心?”
像夏剛清這樣覺得堵心的,還有城口縣中心城區及縣城拓展區的5萬余群眾。
三合水庫是城口縣城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國家一級水源地,正式投用后,成為城口縣城市公用水廠邱家灣水廠的主供水源地,主要滿足城口縣中心城區及茅坪、高坪坎、木瓜壩、桃樹壩、柿子壩等縣城拓展區5萬余人的用水需求。
2019年6月,城口縣人大常委會對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進行執法檢查發現,水庫周邊有不少農戶居住,存在生活污水污染水庫的風險。同時,水庫周邊經常能看到羊群,畜禽養殖對庫區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三合水庫庫區內還有畜禽養殖,對水源有一定污染,你們打算如何處理?”發現問題后,城口縣人大常委會組織政府有關部門召開座談會,針對執法檢查組發現的問題進行交流,將三合水庫畜禽養殖污染問題當場拋了出來。
會上,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汪玉平要求,政府相關部門要盡快拿出方案,及時解決5萬余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縣農委、環保、水務等部門一把手當場表態,將盡快落實整改問題。
在對相關問題交辦后,縣人大城環委、監察法制委再次進行溝通協商,決定將三合水庫水污染問題移交檢察機關,推進這一問題的解決。
“水庫的水污染關乎太多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建議用公益訴訟這一法律手段,盡早解決問題。”2019年10月初,縣人大監察法制委邀請縣檢察院相關負責人面對面溝通相關情況。
為全面了解相關情況,縣檢察院副檢察長王偉帶隊赴現場調查。之后,縣檢察院向復興街道、縣農業農村委、縣環保局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明確提出各部門要履行各自職責,及時采取措施制止養殖污染行為,消除飲水安全隱患。
縣檢察院發出檢察建議后,由縣水務、環保、城建、國土、農委等相關執法單位建立綜合執法隊,對養殖戶違法占地、無規劃許可、無證從事畜禽養殖、養殖糞污未規范處理造成河庫污染等方面開展聯合執法。同時,復興街道加強政策宣傳、正面引導并兌現補償,促進問題解決。
此外,由城口縣副縣長、沱溪河河長、三合水庫庫長組成的巡查小組聯合對沱溪河流域和三合水庫進行全面巡查,并在復興街道主持召開沱溪河流域和三合水庫整治專題會議。目前,三合水庫周邊的3個畜禽養殖場,1個已經完全拆除,其余2個已搬遷。
山頂村民有干凈水了
“瓜瓢村飲水問題現在解決沒有?”近日,巫山縣人大常委會農委主任委員、建平鄉駐鄉工作隊隊長向擁軍因病在醫院接受治療,但他仍牽掛著瓜瓢村的飲水問題。兩三個月前,為解決當地村民吃水問題,他用繩子吊著下到10米深的溶洞中去找水。
“你們這里的吃水情況怎么樣?”4月15日上午,向擁軍與扶貧干部一起深入村社走訪貧困戶,來到瓜瓢村七社貧困戶張代芳家中。
“我們這里吃的是‘天河水,遇到干旱就要到處找水吃……”張代芳說。
建平鄉位于長江巫峽南岸,瓜瓢村就坐落在山頂上,腳下是滾滾長江,山上的村民卻因吃水而犯愁。
在瓜瓢村七社,有一口約200立方米的山坪塘,蓄存雨水。這就是周邊200余名村民的唯一水源,水質差不說,一到干旱少雨的季節,連水都沒有,必須依靠政府送水上山。因此,飲水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這里的村民。
在交談中,張代芳提到,山頂上有個溶洞,一下大雨,能聽見里面嘩嘩響,可能里邊有水。
“走,我們看看去。”隨即,向擁軍一行來到山頂,有一個黑黝黝的石洞,深不見底。丟一塊石頭下去,2秒后能聽見悶悶的落地聲。
“我身體好,先下去打前站。”向擁軍自告奮勇。
“不行,里面太危險……”
“早一天找到水源,村民們就能早一天吃上放心水。下去!”向擁軍堅持要下去找水。
洞口很小,只夠一人進入。一根麻繩、一根繃帶,向擁軍與同行的建平鄉黨委書記向運亞一前一后順著繩子滑下溶洞。
“有水!”下洞10米左右,有一個約100平方米左右的大溶洞。憑借手電筒微弱的光亮,向擁軍發現了一潭清澈的水,用手捧起來,清涼刺骨,嘗一嘗,略帶甘甜。向擁軍心中暗喜,這水很不錯,比山坪塘里的水好多了,而且水量巨大。
出了天坑,二人身上滿是青苔和泥巴,但二人已經顧不上這些。
找到了水源,就要盡快解決問題。向擁軍立即向縣水利局報告了這一好消息。
“只要找到水源,我們就立即規劃,鋪設引水管道。”縣水利局負責人承諾。
經過縣水利局檢驗和勘測,溶洞內的水完全可以飲用,并規劃了引水管道和蓄水池。
目前,溶洞口已經被挖開,洞外一口200立方米的蓄水池已見雛形。
“蓄水池建好后,能解決周邊瓜瓢村、紅石村近10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向運亞說。
有水就有新希望。
“我在周圍種植了10多畝果樹,還有蔬菜。房子建好后,準備開一個農家樂,讓城里的人來避暑納涼,采摘水果。”瓜瓢村村民吳大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