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玥



孟寶躍先生出生于安徽靈璧。靈璧因盛產奇石而享譽天下,吸引各地愛好者前來搜求奇石,抑或是探訪奇石文化。而寶躍先生無論是外表還是書法似乎都與這“奇”字無緣。寶躍先生為人平和,儒雅謙遜,與其相處總有如沐清風般的和煦自然之感,舒暢而愜意,平淡而真實。其書法同樣也平緩舒暢,內斂含蓄而意蘊悠遠。但無論觀其人還是賞其字,在這平淡清幽中總有種悠遠而綿厚、飽滿而深沉的力量。正如靈璧奇石中眾所周知的上佳之品——磬石,輕輕敲擊后便能發出如鐘磬般純凈悠揚之音。
寶躍先生的書法以楷書和行草書為主。其楷書取法碑派,尤對《張黑女墓志》用功最深,不刻意追求碑派方折頓挫的刀刻意味,而取其雍容溫婉之態,字形寬綽,筆致典雅,線條綿厚而飽滿;同時融入行書筆意,筆致更顯生動而豐富,增添了楷書作品的書卷氣息。可以說,寶躍先生的楷書是“碑面而帖質”,保留了碑派楷書的點畫和字形等特征,線條卻是傳統帖學一脈,其創作正是向著當下碑帖融合的方向努力探索著。
寶躍先生行草書取法晉唐,多年浸淫傳統帖學經典,對晉唐帖學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研習,同時對宋元名家亦多有觀照。其行草書作品中多有東坡余韻,字形趨扁,寬綽雍容,用筆沉實而不乏靈動,線條樸厚飽滿,與其楷書線質高度統一。其書寫節奏自然流暢,隨字取勢,隨勢賦形,無論是單字結構還是全篇空間布白均不做大開大合的黑白對比,不追求視覺沖擊,如游者駐足亭畔時的輕吟,暢快自然而余音縈繞。
寶躍先生的作品無論楷書還是行草都不算是討人喜歡的類型,更何況是在當下這個以“顏值”和“技術”為尚的時代。其行草書作品雖取法“二王”帖學一脈,但不求其巧與媚,更不刻意炫耀技術,反而更加樸實平淡。這與當下各個俊逸瀟灑、衣帶飄飄、細粉凝眉甚至不時拋幾個媚眼勾人心魂的高顏值“二王”子弟形成極大反差,粉絲數量自然無法與人家相提并論。但書法圈畢竟不是娛樂圈,搔首弄姿一番就可書史留名。書法家也不是雜技團的特技演員,必須要掌握高難度的技術動作。如若這樣,作為國粹的書法藝術,其門檻未免太低。書法一定有其特有的值得琢磨、耐人品味的深層意蘊和價值。
寶躍先生的字不以技術和視覺表現見長,但其可貴處我以為有三點值得當下的書家關注。其一是還原書法的日常書寫狀態,這樣便避免陷入為作品而創作作品的誤區。讀寶躍先生的作品,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刺激與沖動,也沒有偶然為之的興奮和激動,而更像是午后閑談時的輕聲訴說,抑或是暢游途中的駐足與眺望,靜穆平實卻又輕輕流淌,耐人回味和品讀。其二是書法文化特質的個人表達。書法的藝術性在當下被不斷地放大,比如“藝術書法”等提法的出現,正是當代人對書法藝術性加以觀照后的產物,應該講書法的藝術屬性毋庸置疑。但我們在關注藝術屬性的同時,往往忽視了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部分所必須具備的最根本的文化屬性。書法家的文化素養、書法家對傳統文化某一方面的研究、書法家對傳統文化的整體理解、書法家的人格修為等,以及這些因素又如何反映到作品中,便是不能回避的核心問題。但即便是這樣的核心問題也很難將書家的人格品位、文化素養等內在因素在作品的外在筆墨中直接對標。因此,這又需要欣賞者對書家本人有所了解。寶躍先生在研習書法之余,對明清小說研究頗有建樹,尤其對《紅樓夢》與書法文化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其作品中蘊合的不激不厲、娓娓道來的述說的力量,看似平淡無奇卻又含情脈脈,我想這與其長年研讀明清古典小說有著必然的聯系。因而,我個人認為寶躍先生的書法風格與其人文品格和諧統一,他一直努力進行著書法文化特質的個性表達,這在當下書壇具有很高的價值意義。其三是各體書法風格的統一。對當下書壇而言,做到各體風格的統一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書法家忙于參展獲獎,每種書體的風格選擇往往以容易參展獲獎為重要參照指標。這樣一來,每種書體的風格差距可能很大,更不要說統一。而寶躍先生無論楷書還是行草,抑或是不常作的篆隸書,風格特征都高度一致。之所以產生這一現象,我想區別在于作者是否將書法真正融入生活、融人人生,書法是否真正地從自己的心底慢慢蒙養、發芽、開花直至結果,否則就可能僅僅是一季浮萍,隨風漫無目的地漂蕩。
我想寶躍先生書法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作品本身所傳達出的沉厚靜穆、自然真誠的藝術特色,還在于其作品中展現出的源于生活、發自內心的脈脈幽情和勃勃生機。像寫詩一樣寫字,是對書法與文化、書法與人生、書法與生活內在聯系的詩意表達。我想當下的書法家如果都能以生活的方式觀照書法,以文學的美感升華人生,讓書法與文學、人生在生活中互為鏡像,互相生發,無論其作品還是人生都將充滿詩意的精神。
2020年元月于北京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
孟寶躍 Meng Baoyue
孟寶躍,現為淮北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書法學系主任,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北京曹雪芹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學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安徽省高等學校書法協會副主席。致力于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有30多篇論文發表于《紅樓夢學刊》《曹雪芹研究》《明清小說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百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等報刊,曾撰寫《紅樓夢與書法文化》《中國書法思想史》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