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勝武
愛國主義教育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全面貫穿學生學習生活的始終,以“浸潤”的形式時刻鑄造學生的“中華魂”。進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也發生了深層次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不僅要植根傳統,還要面向未來,所以,在校訓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細化了培養目標,提出了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
一、縱向布局:傳承文學經典,讓學生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1~6年級重在“誦讀”。2013年,學校開設“經典誦讀”課程,從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學作品中篩選出適合低齡學生學習的經典作品,開發各年級的校本教材《快樂誦讀》。每周一、周三、周五的晨讀,學生朗誦古詩詞與現當代詩歌,在瑯瑯書聲中開啟一天的學習生活。
7~9年級重在“品讀”。學校把選課走班模式下的語文教學分成了基礎語文、基礎閱讀(群文閱讀)、名著閱讀、古詩詞閱讀、文言閱讀等模塊,編寫了《名著閱讀學程》《美文悅讀》《名著寶典》《詩詞大會》等讀本。在此階段,學校不再強調死記硬背,而是把重點轉移到理解上來。
10~12年級重在“研讀”。高中階段學生的經典閱讀真正進入內化階段,他們開始思考、研究、批判與輸出,開始從辯證角度研讀經典名著。10年級、11年級以比較閱讀為主。12年級開設了“《紅樓夢》欣賞與研讀”課程,通過深入研讀《紅樓夢》,提升學生文學鑒賞水平,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課外,學校為高中學生開設讀書會,并在選課走班背景下,為學生提供了有特色的閱讀環境,經常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如讀書報告會、名家進校園等,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橫向延伸: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大課堂,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1.社會大課堂:學生在實地考察中尋根文明、認識歷史
學校開設了完善的一貫制研學旅行課程。1~5年級為“京內主題研學”,每年6個主題,每月1次,學生5年內不重復地走遍京內的博物館、科技館、歷史古跡等。6~9年級為“國內文化研學”,每學期1次,包括荊楚文化—武漢線、儒家文化—齊魯線、漢唐文化—西安線、海派文化—上海線、工業文化—沈大線、晉商文化—山西線等十幾門課程,學生走進祖國名山大川、文化景點,溯源華夏文明。10~12年級為“世界文明研學”,每學期1次,學生走出國門,了解世界各地文明,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對比中外文化,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國內研學中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學生們震撼不已。有學生感嘆道:“我們仿佛聽見了受災同胞那凄慘的叫聲,看見了同胞們無助的眼神。禮堂里的所有參觀者肅穆地站著,每個人都低著頭,屏住呼吸。我想他們應該是在悼念那些戰死沙場的英雄和奮勇抵抗外來入侵者的百姓們吧。”
2.學科大課堂:全方位、立體化的愛國主義教育震撼學生心靈
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除常規的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課程以外,每年9月18日前夕,10~12年級的學生都會上一堂愛國主義綜合課。這堂課上,歷史、語文、政治老師從不同角度,為學生解讀中華兒女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的民族奮斗史,激勵將來要走出國門的二十一世紀學子,牢記歷史,留學報國,做豪邁的中國人。學生寫下的感言發自肺腑,令人深思。
我是一個出生在和平國家接受著良好教育的學生,能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學習是值得珍惜、讓人感激的,這是革命先烈奮斗的結果。這堂歷史課讓我了解到,我的祖國不僅是禮儀之邦,有著不犯他人的操守,也有擊敗敵人的氣魄與勇氣。我們要以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為國家更好的未來不斷奮斗,以青春之我,創無限可能。
這段歷史讓我感受到思想覺醒的重要性。我們一方面要學習文化知識,另一方面要學習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學習共產黨人先進的思想覺悟,激發自己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做豪邁的中國人。
年輕的共產黨人因為共同的理想抱負團結在一起,有他們,新中國才屹立在世界東方。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該有擔當、陽光向上,認真完成學業。
3.小、初、高科學課程: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素養
僅僅停留在愛國之情、報國之志上,卻不懂得用知識與科技武裝自己,當外敵來襲時,所有的情懷都將化為泡沫,不堪一擊。這是新時代對愛國主義教育提出的課題,學校只有扎扎實實地為祖國培養出了面向未來的高科技、高素養人才,才是真正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到了實處,才為學生奠定了立足未來社會的基礎。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早在幾年前便認識到科學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修建了高端科技教室,聘請了專業的科學教師,并圍繞科學課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小學每年一屆的“科技節”設置“誰來挑戰”“科學游園會”“科技講座”“Science Fair小課題”等多項活動。學生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研究科學原理,動手做實驗,進行作品拍賣、小組PK,與科學家面對面交談,熱愛科學的種子從小便種進了學生心中。
初中“科技節”活動的實驗巡禮、知識競賽囊括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學科知識,學生們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將知識融會貫通,同時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更加理解了科學的實用價值。在制作世界著名科學家海報、展板時,他們深入了解科學家的事跡,深深為其科學精神所感染。
10~12年級STEAM項目的開展,在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從自身興趣愛好出發,在科學實驗中結合世界前沿科技,玩出了更多花樣與新意。他們通過化學知識來偵破離奇案件,并拍成了微電影;他們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知識進行“過山車設計與模型制作”;他們安裝軟件,進行電腦編程,用計算機識別車牌……
此外,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外界各類科技比賽,他們在全國“神箭神舟杯”航天知識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在“FIRST機器人挑戰賽”中進入四強;在“藍天飛夢—全國青少年模擬飛行精英賽”中榮獲一、二等獎;在“空間搭載青少年科學實驗方案”活動、全國青少年未來工程師博覽與競賽及國際物理、化學等學科競賽中斬獲了多項榮譽。具有中國靈魂的他們,將是未來建設祖國的中流砥柱。
三、文化建設:發揮黨的引領作用,讓學生以偉人為偶像
作為一所國際學校,我們始終把學生“中國靈魂”的培養放在首位,使其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時刻心系祖國。黨組織在學校發展中起到了引領作用,營造了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文化。
1.以黨建帶動隊建,創設“榜樣教育”模式
學校少先隊在小學開設了“周恩來班”“雷鋒班”“少年孔子班”“錢學森班”和“宋慶齡班”,以此開展名人教育活動,其中有讀名人書籍、訪名人故居、聽名人講座、學名人精神等。學校邀請周秉德女士、羅援將軍等舉辦講座,追憶周恩來總理生平故事。通過各種形式,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前往天津鄧穎超紀念館和南開中學緬懷總理,赴江蘇淮安,追尋總理足跡;邀請陶克將軍講述雷鋒的故事,“雷鋒班”師生清明節前往盧溝橋,悼念革命烈士;邀請孔子學院的老師講述孔子生平,讓學生了解儒家文化;讓學生觀看電影《錢學森》,了解一代科學家沖破阻礙、爭取回國、奉獻一生的事跡。
2.以黨建帶動團建,創設“基地教育”模式
黨總支積極影響著學校共青團的發展,開展革命教育主題活動,創設“基地教育”模式。其中,組織全體學生前往“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退隊建團儀式,在莊嚴隆重的祭奠英烈活動中,讓學生牢記歷史;組織學生前往天安門參加升旗儀式,培養其愛國情懷;組織學生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偉大的變革”大型展覽,了解國家發展歷程;組織學生參加“少年先鋒崗”活動,向人民英雄致敬。在此過程中,共青團不斷挖掘革命教育基地資源,構建新型教育模式,培養了中學生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
3.以黨建帶動學生會工作,創設“實踐教育”模式
學校學生會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創設了獨具特色的“實踐教育”模式。其中,組織學生走進社區服務中心、銀行機構、律師事務所、研究院以及國內知名企業生產線,通過了解國家品牌,實地考察,親身參與,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發展現狀。學生在“實踐教育”模式的指導下,不僅提升了自己的綜合素質,而且在與世界各國同伴的交流中,展現了我國新時代中學生的形象。
可喜的是,在校學生、畢業生在外界以各種形式詮釋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綻放了別樣的精彩。從2016年起至今,學生在首屆“中關村杯”國際中學生華語辯論賽中取得了五連冠;在第二屆“中關村杯”辯論賽中以五戰五勝的驕人成績挺進決賽,捧回亞軍獎杯。辯論賽圍繞“勤學修德明辨篤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新青年新海淀”等主題展開,學生在備賽、參賽過程中,更加辯證地分析問題,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愛國不僅是一句口號,也不僅是一份情懷,更是一種責任與能力。新時代呼喚更有力的愛國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文化輸入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從知識建構到能力提升,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始終不忘建校初衷,用國際化的教育模式培育了傳承歷史、面向未來的跨時代人才,家國情懷在這里悄然孕育,一批批“世紀學子”從這里走向世界舞臺。
(作者單位: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