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晶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我們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起步之年,對我國來講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點。2019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0年的經濟工作作出相關部署,預計2020年GDP增速保持在6%-6.1%,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經濟社會的正常秩序,習近平總書記評價此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影響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了有效控制疫情傳播,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中央果斷按下經濟暫停鍵,兩個月的經濟停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也給我國實現階段目標和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帶來困難和挑戰。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為-6.8%,雖然經濟增速出現大幅回落,但總書記多次強調:“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一、正確認識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不可避免對我國經濟造成較大沖擊
疫情大大減少人口流動,對餐飲、交通、住宿、旅游等服務性消費的沖擊最為明顯。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商品零售下降17.6%,固定資產投資下降24.5%,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6.3%、制造業投資下降31.5%,基礎設施投資下降30%……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6.4%,對歐盟、美國、日本進出口都有所下降,而疫情期間我國對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仍保持增長態勢,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進出口將會受到較大影響。
(二)沖擊是階段性、短暫性的
意外突發事件屬于短期外部因素,不會從根本上顛覆決定經濟基本面主要因素的狀況。一國經濟基本面的決定因素主要由供給端和需求端兩方面來決定。從供給端看,主要生產要素、人口、資本、土地、管理、知識、技術等的投入數量和質量,不會因為疫情而產生根本性變化;從需求端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消費、投資也不會隨著疫情發生根本性變化。所以,總的來看,新冠肺炎疫情雖然會對我國經濟活動產生負面影響,但終究是一次性沖擊,是階段性的、短暫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二、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一)實力大、家底厚,基礎扎得牢
“實力大”突出表現在全球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中,中國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我國產業配套能力很強,上下游間的“鏈條咬合”、不同領域的“相互補位”,使中國經濟底盤更穩。
“家底厚”主要表現在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外匯儲備規模超過3.1萬億美元。此外,我國的財政收入也在穩步提升,從2002年的1.89萬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9萬億元,增長了9倍多,財政收入的顯著增加就意味著我國能更好地運用財政政策,實施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并向受疫情影響的地區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中國生產的齊全性、規模性,使外生沖擊難以引起經濟趨勢性變化,更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彈藥”。
(二)動力足、潛力強,發展空間大
1.“動力足”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
(1)消費需求反彈性釋放。在我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已經連續6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57.8%。受疫情影響,一季度我國交通運輸、餐飲、旅游等人員聚集性較強的消費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回落至20.0%以下,但這并不是因為人們不愿消費,而是受到疫情影響不能消費,疫情好轉后,一些被壓抑的消費需求有望獲得反彈性釋放,給下一階段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動力。
(2)新經濟迎來發展機遇。此次疫情給傳統經濟帶來阻力的同時使數字經濟發展生機勃勃,未來傳統產業融合數字經濟將有較大發展潛力。此外,一些新領域煥發活力,如環保、健康等。阿里國際站健康醫療行業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健康醫療行業同比流量增幅達45%,交易買家數增幅達97.83%。
(3)人力資源優勢明顯。人力資源是中國發展最大的優勢。從“人口紅利”看,2018年全國16歲至59歲勞動力人口總數達8.97億人,占總人口比重64.3%,勞動力供給規模居全球前列。從“人才紅利”看,我國勞動力供給質量不斷提升。目前我國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有1.7億人,每年大學畢業生800多萬人,全國研發人員總量超過620萬人,新增勞動力中有48.2%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人力資源優勢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4)全面深化改革穩步推進。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氣勢如虹,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疫情是一次危機,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次契機,倒逼一些相關改革舉措加快落地。
(5)特殊傳統產業迎難而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乙烯產量增長5.6%,粗鋼和生鐵產量均增長3.1%,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口罩、酒精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27.5%和15.6%。特殊時期的一些與疫情防控有關的傳統產業逆勢增長也為我國經濟恢復發展帶一定的動力。
2.“潛力大”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
(1)龐大的市場空間。中國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巨大購買力,這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可靠保障,也為世界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增長之源,這么大體量的市場不會因為一場疫情而改變。
(2)城鎮化的巨大潛力。201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明顯低于發達國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有近1400萬人從農村轉入城鎮,不僅會增加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也會釋放巨大的衣食住行等消費需求,這些“剛需”不會因疫情而消失。
(三)調控強、經驗豐,應對更從容
“調控強”主要是指疫情發生后,我們能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中央統一指揮下,人社部門積極協調企業用工問題;勞動力返崗有困難,交通部門組織鐵路專列、長途包車;商務部門全力保障物資調度等等。各個地方政府針對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出臺了相應的措施,比如,各地政府推出的“消費券”政策實現消費回補,刺激潛在消費,為市場注入了更多信心……疫情下很多大型企業紛紛出手支援中小企業和失業人員渡過難關。
此外,這些年來的發展建設,使我們面對風險挑戰時擁有更加豐富的經驗:從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特大洪澇災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和汶川地震、最近兩年的中美貿易摩擦、國際局勢復雜等等,中國經濟都展現了驚人的任性和風險抵御能力。2019年,中國GDP同比增長6.1%,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
三、應對短期沖擊維護經濟發展基本面
(一)短期推進刺激經濟政策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把“六保”作為“六穩”工作的著力點,穩住經濟基本盤是當前的重要工作,政府需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方面,自3月1日至5月底,免征湖北省境內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其他地區的征收率由3%降至1%,個體工商戶按單位參保企業職工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的,參照中小微企業享受減免政策等;貨幣政策方面,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政策性銀行增加35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以優惠利率向民營、中小微企業發放等。
(二)中期確保逆周期調節力度
中期來看,疫情給我國經濟帶來了短期較大沖擊,需要政府進行逆周期調節,必須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需要注意的是,任何逆周期調節都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階段性的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可以采取行政化方式;局部范圍的債務償還、資金周轉、擴大融資,也可以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方式、特事特辦。但在具體的實施中,仍要劃定紅線、審慎評估。唯有不逾矩、不跑偏,才能確保逆周期調節既取得成效又避免風險,確保把好事辦好,讓企業享受到政策紅利。
(三)長期持續推進“三步走”戰略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到建黨一百年周年的時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雖然經濟受到疫情影響出現了短期波動,但是我們的脫貧工作仍然朝著目標繼續前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要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狠抓攻堅工作落實,幫助貧困勞動力有序返崗,支持扶貧龍頭企業、扶貧車間盡快復工,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貧機制。目前,扶貧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已達去年外出務工總數的95.4%,中西部地區扶貧公益崗位安置343萬貧困勞動力,扶貧龍頭企業復工率97.5%、扶貧車間復工率97%、扶貧項目開工率82%。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正被逐步克服,脫貧攻堅大局不會改變。
2.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到建國一百年周年的時候,即到2049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當前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期,穩增長要注重發揮新、舊動能的組合驅動。大力支扶持和引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同所有制經濟要平等對待,快速提高新經濟所占比重,形成穩增長的動力支撐;推進傳統產業的現代化。
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是在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長期來看,我國無論在疫情期間還是其他時期,所實施各種經濟政策最終目標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與其社會制度緊密相連。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保障,在經濟建設領域,始終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我國經濟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經濟治理效能。此次疫情也在全社會甚至全球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只要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持續推進制度建設,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完成經濟建設發展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者單位: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