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莉萍
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創新驅動。高等院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發揮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基本職能,而且在實施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過程中,還發揮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工作的全面推進和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近幾年,高校科技成果產出有了大幅度增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科技創新對社會經濟的貢獻率逐年增加。同時,高校也面臨著的不容忽視的新挑戰。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眾多的科技成果要么停滯在論文或專利層面,要么就是由于轉化經費的缺乏,梗阻在實驗室或中試車間里,導致科研成果束之高閣。創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來源,確保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暢通,是時代的賦予高校的歷史重任。
一、“中試空白”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一般現實寫照
科技成果在實驗室的成功,并不代表企業能照搬科技成果,按圖索驥地進行生產。在應用到企業生產前,為解決生產技術問題,降低未來生產的風險,需要對科技成果進行進一步實驗,因為來自高校的科技成果,畢竟與企業所處的環境不同、生產的規模不同、面臨的風險因素不同。
高校研制出的樣品必須進行測試,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完善。中試環節是對研發出的樣本進行測試的環節,需要消耗較多的資金、人力等,通過中試生產出小批量產品,然后在一定的市場范圍內試銷,并記錄相關數據,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重要階段,經歷過該階段,可以大大提高以后商業化、產業化階段的成功率。
一般來說,研發、中試和生產的要素投入比約為1∶10∶100。國內高校的科研投入雖有所增加,但用于成果轉化的資金支持嚴重不足,高校基本無力獨自進行中試,加之目前的考核導向問題,高校科研人員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發表論文上,很多科技成果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中試工作,由于缺乏資金的支持,只能草草收兵,致使成果成熟度不夠。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中試空白”現象打破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連貫性,對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和產業化過程構成了嚴重阻礙。這是目前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受阻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薄弱環節。
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保障機制不夠完善
科技成果只有同社會、市場的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高校由于人才聚集、科研設備先進、科研經費充裕,成為催生科技成果產出的高地,但科技成果數量高,并不意味著科技成果轉化數量也高。據不完全統計,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10%。科技成果從產出到轉化,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各種問題和挑戰,其中最大的困擾是來自轉化資金的缺乏。缺乏轉化資金是科研人員遇到的一個難題,這也是導致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少質量低的重要原因。
(一)高校科研經費使用范圍有限
高校科技成果一般發端于高校教學科研人員根據市場和社會的需求,結合自身的專業,通過申請國家級、省級、校級公開招標的課題(縱向課題),或接收企業委托而確定的研究項目、研究方向(橫向課題)從而確定科研項目的過程。根據不同的項目,配置不同金額的科研經費,限定不同的完成時間。
科研經費的使用限定在從項目開始到產生科技成果為止,有一定的期限,且在使用范圍上有嚴格的限定。科研經費分為社會科學項目和自然科學項目經費。這些經費和的使用有嚴格的限定,不能挪作它用。社會科學項目經費的使用范圍主要:資料費、調研差旅費、會議費、計算機使用費、咨詢費、打印費、成果鑒定費等,自然科學項目經費的使用范圍有:設備費、材料費、測試化驗加工費、燃料動力費、差旅費、會議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知識產權事務費、勞務費、專家咨詢費等。這些經費均為帶帽下達,且管理嚴格,使用范圍有限。
隨著科研成果在規定的期限內產出,科研經費的使用也到此為止,即使科研經費沒有支完,也需要上交相關部門。高校科研經費的使用范圍不含科技成果轉化經費,導致科技成果轉化不能順著科技成果的產出持續深入進行,轉化路徑受阻。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的科研資金投入每年在大幅提升,科技成果的產出從來不缺乏經費的支持,甚至經費有支出不完的情況,但在成果轉化的后續重要環節,卻沒有帶帽而來的經費支持。
(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缺乏
高校用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可用資金,來自本校一定比例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規定,高校“將職務科技成果轉讓、許可給他人實施的,從該項科技成果轉讓凈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各省根據國家的獎勵比例,出臺了各省的獎勵比例,各高校根據各省的獎勵比例,出臺了各校的獎勵比例。據不完全調查,一般情況下,高校可以留存10%左右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可用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需求。
由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近年來才剛剛起步,每年高校科技成果轉讓或許可收益本身就非常少,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有些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才實現“零”的突破,每年轉化收益總計不到百萬元,學校留存的資金不過十幾萬元。此資金對科技成果轉化更是杯水車薪。因此,高校缺乏可用于科技成果轉化積累的資金。
(三)高校科研人員自有資金不足
我國高校的科研人員在時代的大背景下,距離富裕的程度還有一定的距離,資金積累的規模遠遠不能滿足成果轉化的需要,科研人員手中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科技成果轉化。這也是高校科技成果在轉化中以轉讓模式為主,沒有采取自行轉化的模式,科技成果轉化采取一賣了之實為不得已之舉。
相比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研人員,由于存在硅谷這樣的創新創業的熱土,科研教學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手中握有多年來積累的自有資金。教學科研人員,在專業方面,既是指導學生學業的教授,又是指導學生的創業導師;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他們既可以擔任導師,又可以擔當天使投資家,使科技成果從產出到轉化可以持續進入良性循環。
(四)科技成果轉化承接方投資意愿不足
科技成果具有很強的創新性。高校由于教學科研的需要,儲備了大量的高端科研設備,有國家級、省級的實驗室,科技成果來自教職工多年理論積累和反復試驗,基本上是原創性成果,技術創新性強,商用價值高,對社會經濟貢獻度大。高校科技成果由于其創新性高、商用價值高等優勢,一直以來,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受到科技成果轉化承擔方--企業的青睞。同時,又因高風險、高投資等因素,致使企業投資意愿不足。
1.高風險
科技成果從研究、開發、商業化到產業化,每一步都要跨越相應的障礙,在轉化過程中會遇到多種困難,經受多種考驗,具有多重風險。科技成果轉化要跨過“魔川-死谷-達爾文海”,可以說是步步曲折,步步驚心。
從科學研究到技術開發所經歷的障礙被稱為“魔川”,是由技術的不確定性造成的。科研人員要在資金的支持下,進行大膽的探索、試錯,以克服技術的不確定性。從產品開發到商業化的過程中,所經歷的障礙被稱為“死谷”。大學和企業在技術發展和推銷過程中的信息、動機的不對稱以及科學、技術和商業企業之間存在的規范不同,形成了大學研究成果走向市場的障礙。跨越死谷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增加投資、盡快實現新產品銷售。從商業化到產業化所經歷的障礙被稱為“達爾文海”,這是由市場優勝劣汰競爭造成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2.高投入
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不僅需要有大量中試資金的支持,而且投入的資金沒有產出的效益。同時,商業化、產業化的還需要雄厚資金支持,最終的產品能否得到市場的認可,產生高收益,還具有不確定性,因為科技成果轉化畢竟存在高風險因素。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通常是依靠企業和風險投資機制來解決,但當前企業生存壓力大,金融機構處于規避高風險的考慮,致使科技成果的無論承接方的企業,還是投資方的金融機構,往往在高風險面前望而卻步,不愿冒然高投資到科技成果轉化領域。
由上可見,科技成果轉化的供給方高校和承接方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資金支持不足,使科技成果轉化常常被困中試及商業化與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不足,成為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受阻的重要因素。
三、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系統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受阻之處,往往是資金缺乏保障之處。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資金支持,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建立由政府資助、企業資本、產業基金、社會捐贈、風險投資、以及高校自有資金等構成的多渠道資金支持體系,尤其要積極引導風險資本、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參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風險資本與創業投資公司的作用,共同解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資金瓶頸難題。
(一)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提高創新發展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為此,國家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法規,對實施創新戰略進行了具體部署,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化。
高校要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提高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使創新創造成為一種價值取向,以創新理念、創新思維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創新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創新工作制度、創新工作機制,使高校成為創新創造的熱土,要樹立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損失的理念,千方百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受阻路徑,不僅讓科研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還要讓科技成果在祖國大地上成長、成熟,并為企所用,為民謀利。
全力打造高校科技創新的環境,架設起政府、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橋梁,構建更為合理科學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暢通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是時代的期盼,是歷史的重任。
(二)加大政府專項資金支持力度
國家在實施科技創新,打造寬松的政策和法規環境中,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科技成果產出體系和技術轉移體系,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國力有限的情況下,國家每年投入到高校的科研經費依然呈增長態勢,科技成果轉化的數量與質量也在穩步上升。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也是現實問題,為了更好地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力度,不斷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還要進一步加大政府資金對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力度。
由于科技成果在二次開發與孵化中存在較大技術風險,中試經費的缺乏成為制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對風險大的項目研發和中試,政府財政資金提供重點支持非常必要,以確保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支持主要做好三點,一是在科研經費使用上,項目主管單位要拓寬資金使用的范圍,允許科研經費在轉化方面也能得到使用,不必局限在科研成果產出使用上。二是單獨設置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專項資金,對于涉及國計民生的高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給予大力支持。三是建立健全中試資金支持保障機制。
目前,為了更好解決地方經濟發展的技術重大瓶頸,開展科技攻關,對重大的科技成果,地方政府資助高校、企業等建立了中試基地及實驗平臺,但對于高校每年遞增的眾多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這樣的中試基地顯然不夠,還不能有效解決更多的中試資金缺乏問題,還需要對眾多的中試給予資金支持,建立更為廣泛的中試資金支持系統。
(三)借助“雙一流”建設 ?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建設總體方案》,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作了整體安排和部署,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高校發展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旨在通過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等任務的完成,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建設一流大學,是一個追趕發展、提升內涵的歷史性的機遇,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意味著有更多的發展資金支持。高校要用好這些資金,促進高校學科、人才、科研與產業互動,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與產業化路徑。堅持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切實提高高校服務地方的能力和實力,主動對接地方產業,推動校企合作,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做出應有貢獻,彰顯應有價值。
高校要著力解決“中試空白”現象。科技成果只有進行中試之后,才能提高產業化的成功率。據統計,科技成果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未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只有30%。因此要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建立旨在進行中間性試驗的專業試驗基地,通過資金、裝備條件與技術支持,對科技成果進行成熟化處理和工業化考驗。
設置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專項經費。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進程中,高校的科研運行機制與企業的市場化運行機制要進行有效結合,以加大科技成果轉化開發力度,實現科技成果創新價值。
(四)加大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
高校科技成果的承接方為企業,為了吸引企業對科研項目進行投資,提高企業對高校科技成果的吸納度,使企業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投資主體,高校科研人員在申請科研項目前,要做好市場調研工作,了解企業的需求;在成果轉化的實施過程中,應綜合考慮技術特征、市場環境等因素,靈活選擇成果轉化的最佳階段,并選擇合適的轉化模式與之匹配,應鼓勵企業早日介入成果轉化,真正做到雙方知己知彼,既提高技術吸收能力,又能降低交易成本,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獲得資金的支持打下深厚的基礎。
金融機構要做好信貸資金服務,破解科技成果轉化融資難題,擴大信貸種類,放寬有效擔保的方式,拓寬科技成果轉化的貸款規模,要從信貸有關政策以及資金的投放上向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向逐步傾斜。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對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缺乏,要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視角,系統加以解決,要逐步實現以政府投資為主向多元化投資的轉變,進一步擴大企業、成果持有人、社會融資的份額,拓展成果轉化的資金來源,分解投資風險,打造有利于成果轉化的資金循環體系,確保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暢通,有效地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緊密結合,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做貢獻。(作者單位:寧夏大學)
2018年寧夏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項目“創新驅動戰略視角下寧夏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改革研究”(項目號:18NXJY0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