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瀚



隨著新型城鎮化策略的實施,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推動著城鎮化的發展,“個人的城鎮化”日漸向“家庭的城鎮化”演變。近年來對流動人口定居意愿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不斷增多,但對“家庭式遷移”的現狀與地區的影響尚缺乏系統研究。本文基于2010——2017年國家衛計委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了解湖北省流動人口家庭化遷移現狀,并基于回歸模型探究家庭遷移對遷出地經濟發展的影響。為促進社會和諧與遷出地經濟發展,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與建議。
一、引言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份流動人口數量統計表顯示,居住本鄉、鎮、街道,但戶口在外鄉、鎮、街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總人數達2.61億,是第五次人口普查0.99億總人口的兩倍之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顯示,在流入地有3人及以上共同居住的家庭超過50%。根據國家人口計生委流動人口監測數據顯示,在流入地中有多個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流動家庭的比重達到70%以上。在我國人口遷移過程中,人口流動的主要趨勢已經演變為家庭化遷移。文章基于2010——2017年問卷調查數據,結合地區人口遷移與經濟發展現狀展開研究。
湖北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雖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是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有著明顯的差距。根據統計局人口變動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省流動人口為1014萬人,其中省際流入人口為149萬人、省際流出人口為497萬人。
二、理論與文獻回顧
推——拉理論認為,居民遷出較多是因為遷出存在著迫使居民遷出的社會、經濟和自然壓力;居民遷人是因為遷入地存在著吸引其他地區居民遷入的社會、經濟和自然引力。舒爾茨的成本——收益理論將“個人和家庭適應于變換就業機會的遷移”視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五種途徑之一。陳朔、馮素杰(2005)通過國際勞動力流動和經濟增長率的研究以及對國內長期以來勞動力的流動的考察,發現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的增長促進了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的流動和轉移。盛運來(2007)得出了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城鄉收入差距越大對遷移決策產生了促進作用。
發展經濟學理論中,區域經濟發展的含義包括:經濟量的增長、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本文采用的描述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徐帆(2010)對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測算,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平均每年城鄉勞動力流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6%。簡洪舉(2017)運用泰爾指數分析得出,勞動力省際流動對區域經濟增長差距有著縮小作用。
綜上所述,國內對于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成果頗豐,研究領域更為詳細,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政策建議。但以單個地區為流出地考查流出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家庭原因導致人口的遷出。湖北省是流動大省,因家庭因素遷出人口是否對遷出地經濟產生影響,且影響程度為幾何,這值得去深究。
三、湖北省際流出人口發展現狀分析
遷出原因大致分為三類:經濟因素(務工、經商)、家庭因素(操持家務、出生、婚姻嫁娶、家屬隨遷、隨同流動、投親靠友)和其他。根據2010——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數據中的流動人口及經濟增長數據,利用圖表法分別對湖北省流出人口、經濟增長的變動情況和相關特點進行分析,為下面進行的實證研究提供基礎數據。
(一)流向地區分布
根據數據整理得出,戶籍地在湖北省,現居住在其他省份、流入地居住一個月以上的前十大省份分別為: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北京、海南、上海、天津、青海、云南。由圖3.1數據顯示,2011——2017年期間,湖北籍遷出人口主要集中于廣東省與浙江省。流向地區中,人口流向廣東省的人數占湖北籍流出人口的比例由2011年的21.42%下降至14.95%,人口流向福建省的人數占湖北籍流出人口的比例由4.58%上升至7.39%。
如表3.2所示,2017年湖北籍因家庭因素遷出人數所占比例與2011年相比,廣東省人數所占比例下降明顯,浙江省、福建省、北京市與上海市人數所占比例明顯上升。2011——2017年湖北籍家庭因素遷出人數比例增長較快的遷入省份為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上海市與青海省。
(二)流出人口年齡分布
2017年湖北籍流出人口中,18歲-35歲年齡段的人口占流出人口總量的48.58%:其中,年齡在18-25歲的流出人口占9.12%,遠小于2011年的18.19%,年齡在26-35歲的流出人口占39.96%,略大于2011年的36.59%。年齡段在35歲以上的流出人口占比從2011年的44.48%上升至50.89%,上升了6.41%。這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26-35歲的青壯年雖仍是流出人口中的主力軍,但流出人口呈現老年化趨勢變動。
根據圖3.3顯示。2017年,湖北籍因家庭因素流出人口中,18歲-35歲年齡段的人口占流出人口總量的5.65%:其中,年齡在18-25歲的流出人口占1.59%,與2011年的1.54%所差無幾,年齡在26-35歲的流出人口占4.06%,略大于2011年的2.99%。年齡段在35歲以上因家庭因素流出人口占比從2011年的3.18%上升至4.69%,上升了1.51%。
(三)流出人口學歷分布
經統計,湖北籍整體跨省流出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上升,大學專科與大學本科的比例明顯上升。2017年流動的人口仍然以初中與高中(中專)為主,為49.92%,說明整體體受教育程度逐漸從初中高中向大學專科或者本科轉變。因家庭因素流出人口的學歷經過6年的時間,主要以小學、初中為主向初中、高中(中專)為主轉變。湖北籍因家庭因素流出人口整體受教育水平顯著上升,其中,高中(中專)學歷的比例上升了1.3%,大學專科學歷的比例上升了0.62%,大學本科學歷的比例上升了0.74%,研究生學歷從0到0.09%。
四、湖北籍家庭遷移對遷出地產生的經濟效應的實證研究
(一)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分析
本文以盧卡斯的內生增長理論模型為基礎,同時加入了流出的勞動力因素,以形成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來分析這些因素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假設有資本K(t)、技術進步A(t)、以及流出勞動力L(t)生產要素,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教為:Y(t)=F[K(t),A(t),L(t)],即Y(t)=A(t)αK(t)βL(t)γ(其中,0<α<1,0<β<1,0<γ<1)。對此式子兩邊取對數:1nY(t)=α1nA(t)+β1nK(t)+γ1nL(t)
本文在經濟理論和模型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控制城市化率、政府干預程度等重要解釋變量,來研究家庭遷移對遷出地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湖北籍家庭遷移對遷出地產生的經濟效應的實證研究
1.回歸模型
本節在新古典增長理論理論分析的前提上加入相關控制變量,采用了湖北省2010年——2017年國家衛計委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計量模型,運用Stata軟件進行計量檢驗,研究家庭遷移對遷出地經濟增長的影響。
模型選取GDPt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即被解釋變量,表示湖北省第t期的地區生產總值。人力資本L1t是解釋變量,即L1t=(因家庭因素流出的人口數量*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因家庭因素現居住在其他省份、流入地居住一個月以上的人力資本。以人力資本L2t、固定資產投資總額Kt、政府公共財政支出Govt、城市化水平Cityt為控制變量。其中,L2t表示第t期的因經濟因素流出的人力資本; Govt表示第t期的政府公共財政支出;Cityt表示第t期的城市化水平,采用城鎮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來衡量。
同時為了保證統計量的一致性,分別對GDPt、L1t、L2t、Kt、Govt進行取對數得到新的統計變量: 1nGDPt、1nLt、1nKt、1nGovt。在此基礎上,建立回歸模型如下:
1nGDPt=α+β11nKt+β21nL1t+β31nL2t+β41nGovt+β5Cityt+εt
其中,α為常數項,βi是自變量系數(i=1,2,3,4,5),εt是誤差項,均值為零,方差為常數。
(三)回歸分析
五、主要結論與展望
(一)經回歸分析可得主要結論
1.根據索羅模型,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人力資本要素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回歸結果所示:在其它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家庭因素遷出人力資本每增加1%對遷出地GDP的影響為-0.0204%,經濟因素遷出人力資本每增加1%對遷出地GDP的影響為-0.0403%。人力資本的減少必然阻礙遷出地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2.資本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增加資本要素的投入也會促進經濟的發展。湖北省數據的分析結果表明,每增加1%資本的投入時,湖北省經濟增長將提高0.6494%。3.提高城鎮化比例有利于促進湖北省經濟的發展,每增加1%的城鎮人口比例,湖北經濟將提高2.5849%。
(二)建議
1.提高自己總體經濟實力,減緩甚至減少人力資本的外流。根據回歸分析,無論是因經濟因素還是家庭因素,人力資本的外流阻礙湖北省經濟的發展。湖北省要依托自己優質的地理位置與優質資源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吸引人力回流,從而更好地進行經濟建設。
2.加強就業服務與就業培訓。本研究基于我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經分析得出近年來,外流的人口已經逐漸向高學歷水平發展趨勢。人口的外流已經逐漸演變為人才的外流,湖北省要繼續續落實“百萬大學生留漢、留鄂”政策,還要繼續擴大就業渠道與給予創業優惠政策。通過就業培訓等提高就業者的業務素質、文化素質和政治素質。通過加強與回流就業者之間的溝通、聯系,加強政府方針、政策的宣傳,使回鄉就業者對國家和地方的發展有一個全面認識。
3.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與推動城鎮化發展。在2017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現居住在外地的主要原因里,經統計得出有29.19%是因當地城市交通發達,生活便利、醫療技術好、子女有更好的教育機會和政府管理規范。湖北省應加大各個城市之間的流通,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保護人口在教育、住房、醫療、養老、就業等方面享有遷入地城市居民同等級的福利待遇。這就要求湖北省要結合經濟發展規劃的總體規劃,加大力度推進“城鎮化”過程。整合資源,實現產業聚集、產業升級,從而吸引流出人口的返鄉回流。
4.建立開放的人口流動市場。行政控制曾經是我國政府的主流政策(例如戶籍制度),而這是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加劇和大量剩余勞動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根據數據統計分析,2017年在外省的湖北籍人口中,農村戶口達到80.9%。因此,政府的職責應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原有的一系列針對農村戶口的不平等制度與政策。以農村勞動力開發、配置、利用、流動為目標,建立規范的務工信息中介機構,拓寬多渠道進城務工途徑。(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