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芳
摘要:在江蘇減煤的大形勢下,地方燃煤熱電聯產企業的生存環境極大地被壓縮,取而代之是燃氣熱電聯產企業。用清潔能源代替污染較重的能源是大勢所趨,但不能一蹴而就,應該循序漸進。完全達到超低排放的燃煤熱電聯產企業要有一定的生存空間,燃氣熱電聯產機組能否揚長避短,解決短板,在環保的同時實現經濟性和穩定性的目標,實現完美替代。
關鍵詞:燃煤熱電聯產;燃氣蒸汽聯合循環
江蘇省燃煤熱電聯產企業250家左右,大都是建在各地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城市工業和居民相對集中的地方。其中自備熱電聯產企業100家左右占了40%。這些熱電聯產企業不僅替代了原有燃煤小鍋爐,對節能減排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而且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從抽樣調查看,江蘇城市燃煤熱電聯產企業脫硫脫硝工作正全面深化開展,燃煤排放的污染物在逐年地下降。經網上監測,絕大多數都達到或基本達到環保和節能減排的指標要求,甚至已達到超低排放標準要求。
燃煤改燃氣—蒸汽聯合循環這是節能減排的一項重要措施,它有利于進一步凈化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以氣代煤是能源發展的大趨勢,但是若跨躍性地發展還存在幾個瓶頸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氣源問題。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今后有發展空間。但是從現行的管理體制上看,市場經濟范圍雖然日益擴大但是天然氣供應仍然是獨家經營,它難以擺脫計劃經濟的慣性工作方法。從現實和趨勢上看,這種工作方法短期內恐怕難以解決。比如企業需要的購進天然氣,先要申報,然后等待;鋪設管道,企業缺乏發言權;汽價無從談判,一家獨大,企業投入很大也無人問津。從正在投入運行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現狀看,天然氣供應并不十分穩定,時緊時松現象時有發生,氣源緊張時天天要報計劃,有時還難以保證,企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發生問題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說生產重要,他說民生第一,誰都說服不了誰。熱電聯產企業急得團團轉,仍然無可奈何,始終這個氣源的主動權在別人手上,始終處于壓力之中。有人說,現在尚未到“天然氣時代”,這是很有道理的。
并且,天然氣的來源,我國并不是天然氣高產國,很多來源是國外,這個不穩定性是非常明顯的。而我國是產煤大國,如果熱電聯產企業環保設施投入以后,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實現清潔用煤,那燃煤熱電的優勢非常明顯,煤炭來源十分穩定。
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準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中國氣田以中小型為主,大多數氣田的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勘探開發難度大。我國天然氣的來源主要以進口為主,主要分四條進口管線,西北方向是中亞天然氣管線;西南方面是過境緬甸的孟加拉國管線;東北方向是俄羅斯管線;東部海上方向,主要是以液化天然氣形式(LNG)從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尼等全球天然氣出口大國每年多批次進口一定量的LNG。所以我國是天然氣進口大國,最大的氣源還是依賴進口。據了解,除了民用天然氣外,我國現在正在大力推進發電設備“煤改氣”,一窩蜂地上馬燃氣輪機設備淘汰燃煤機組,造成2018年“氣荒”。我國使用的天然氣,進口氣占了1/3,全年用氣量在2500億立方左右,缺口達到900億立方左右。煤炭產量2017~2018年每年均在35億噸左右,進口3億噸左右,進口數量只占1/10不到。煤炭使用解決了更多的勞動力就業問題,而且對國外煤炭產能沒有依賴性。
二是造價問題。燃氣輪機的制造被譽為是“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它的設計制造工藝我國尚未全部掌握,特別是核心部件均全部依靠進口。所以投資建設一座燃氣輪機熱電廠,造價均達到數十億元,加上后期維護檢修成本還更高。燃氣輪機制造何時能完全實現國產化,起碼短期內還達不到。正因為造價高,運維成本高,加上氣價居高不下,所以造成了企業盈利水平低的局面。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對燃氣輪機的年需求量在4500臺左右,但目前,國際燃氣輪機市場完全被發達國家所壟斷,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雖然在不斷突破,但離發達國家的整體水平還相差很遠,核心技術尚未全面國產化。據不完全統計,燃氣輪機市場被通用電氣、西門子和三菱重工所壟斷,三家占國際市場比例達88%左右。我國自主研發產品缺失,導致處處受制于人,我國這方面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要求,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升級。
三是價格問題。如果用天然氣和煤炭在運行效率相同的情況下比較,燃煤消耗要比燃氣消耗轉化成熱在價格上要便宜很多,或說燃氣要比燃煤投入高得多。以發電為例,燃煤熱電聯產背壓發電平均每千瓦時耗煤220克折算熱值1544大卡,按標煤單位價格800元計算,發電每千瓦時成本 在0.2元左右(可變成本),天然氣發電每千瓦時耗熱約1680大卡,按民用天然氣每立方2.2元計算,天然氣發電每千瓦時可變成本約在0.46元左右,這還是按照民用價格推算的。如果按照工業用氣單位價格計算,天然氣發電成本還要高。即使是享受民用天然氣價格發電,熱電聯產企業仍然面臨著價格的考驗,倘若用工業價格購進天然氣,無疑壓力將會更大。根據現行體制判斷和分析,燃煤改燃氣并不是一種比較經濟的選擇和做法。亟待我國在天然氣勘探、開采、儲存、運輸方面增加投入,擴大國內生產和交易量,真正降低天然氣價格,并進一步穩定氣源,天然氣的使用就能突破瓶頸,工業企業才能放心地使用,燃氣熱電聯產企業才能健康發展、長足進步。
四是上網電價問題。按照市場規則,任何產品幾乎都執行的是優質優價政策,電能也是產品。但是火電和熱電在質量上不存在差別,發出的電都是由國家和地方電網收購,電網也不可能按照發電成本的高低來定上網電價,除非國家政策規定,否則是不可能的。目前有些燃氣熱電聯產企業發電這才得以享受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價的待遇。從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看,電網有可能會實行競價上網或同網同價,從而打破政策的限制,使電力經營逐步完全走向市場,在競爭中趨于穩定,找到平衡。至于燃氣發電給環境帶來一些什么好處,特別對環境的改善程度,恐怕還需要進一步理性論證,以事實說話。
五是供熱價格的問題。據在蘇南地區了解,燃煤蒸汽價格在190元/噸左右,而燃氣熱電聯產機組蒸汽價格在270元/噸左右,差價達80元/噸左右。因為天然氣價格的居高不下,設備造價又如此高昂,勢必造成產品價高的問題。燃氣熱電企業把高昂的成本轉嫁到它的下游企業—熱用戶頭上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是:中國制造業壓力非常大,要振興實體經濟,特別是像化工、印染、制藥等傳統實體產業的發展,減負是最根本的。國家在2018年出臺減稅措施就是為了振興實體經濟,但這些傳統產業也是用熱大戶,他們利潤不高,不可能支付過于高昂的生產成本,蒸汽價格大幅上揚,也會使這些企業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會造成關停,影響地方經濟發展。這些傳統支柱產業也是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單位,關停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造成當地人員不穩定或者引發一些負面的情況也是極有可能的。
六是政策到位問題。節能減排,降低污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是全社會都關心的事,這一點是很明確的。對于燃氣熱電聯產企業來說,他們思考的是效益是盈利。所以他們關心的是天然氣產供銷改革之后天然氣的價格變化,是上升還是下降,如果是上升,百分比將有多大?倘若下降,百分比又能多大?還有國家和地方是否能給天然氣熱電聯產補貼,如果有又能多少?靠國家補貼電價,又能補貼多長時間?靠補貼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啊。除此上網電價能否在現有的上網電價基礎上給予適當提高,所有這些現在還是未知數。在某種程度上說,或多或少的影響了燃煤改燃氣的積極性。
為了保證熱電聯產有序地持續健康發展,建議有關部門在能源結構改革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經濟性分析,然后再制定一些符合國情和符合地方熱電聯產實際情況的優惠政策,逐步推進燃煤改燃氣的發展計劃。建議在推進燃煤改燃氣熱電聯產過程中,要根據地域經濟發展的快慢、環境改善的急迫性、電力企業設備的先進程度等各方面綜合考量,統籌兼顧,平穩推進,以全國一盤棋的態度來下好“煤改氣”這盤大棋。不斷提高問題認識,清醒地看到減煤或少用煤,這是一個方向,但還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搞一刀切,不然會欲速而不達,動搖國民經濟支柱之一電力建設的基礎,影響到民生和工業企業的發展大計。只有在充分做好科學調研、了解各地熱電聯產現狀的基礎上進行燃煤改燃氣熱電聯產,才能因地制宜,有序推進,改善環境,從而真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綠色能源之路。
(作者單位:蘇州市江遠熱電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