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妍

【摘要】學校毗鄰與山水環繞的南沙島,我們學校嘗試把環島的這種美麗建設模式帶到學校中來。于是,我們學校開發了“植慧”系列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帶回不同的植物或種子放在自己班管轄的地方——“植慧區”來培育,讓學校活潑生機。通過“植慧于腦、植健于體、植創于行”等來培養出陽光少年,并構建起“植課程”體系,使“植文化”得以落地生根。讓每一位學生通過科學與“植慧”課程的有機結合,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學生實際,靈活處理和拓展教材內容,還能與其他科知識進行有機融合。除此之外,學生還能夠課堂上學到積極參與到種植活動中來,并且有章可循,逐步找到科學的管理方法,讓“植創于行”在學校持續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提高科學探究能力,與環境和諧相處。
【關鍵詞】植慧;知識概念;融合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注重學習內容與已有經驗的結合,書本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理解自然與解決問題的結合,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深入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并且能利用這些科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從而在實踐和積累認識中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基于此,我們決定讓校本“植慧”文化融合到科學課堂中來,讓學生的知識概念在實踐中得到深入的理解與應用。
一、整合資源
我們科學課著力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強調學習不局限與課本與課室。探究不會僅僅指在實驗室完成實驗。實際上,很過生物的課程都是需要借助大自然來完成探究,從而深入了解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在教學《植物的“身體”》單元中,我不再局限學生在實驗室里完成實驗探究,而是通過設計記錄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校園里的植慧區尋求植物身體的奧秘。通過植慧區的幫助,他們知道什么是葉脈,會區分葉脈的種類,知道一朵花的結構,認識植物生長是依靠根部吸收養分等,拓展了視野,提高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學生在學習完基本植物的知識后,還參與管理自己班的植慧區。
二、學校植慧區植物的現狀與媒體技術引入
隨著“植課程”種植拓展課程的實施,學校出現了一派生機,到處充滿了綠色的氣息。學生每天都有固定的時間對自己班的植慧區進行護理或者培育新生命。可是由于不恰當的管理,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以了解植物的生長特性,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植物都喜歡陽光和水”,所以不管什么品種的植物都是長期處于暴曬和水滋潤狀態下,因此,植慧區植物的生長情況有很大的差異。經過幾個星期的時間,他們也沒找到原因,很難繼續管理植慧區。于是,筆者想到現在的網絡技術這么發達,為何不能靈活運用互聯網呢?積極主動地開展教育教學創新,筆者決定嘗試家校合作,引入新媒體技術,效果良好。
筆者讓學生分兩部分研究,一部分在家記錄,用手機和記錄本對植物進行觀察一段時間,有新發現在規定討論時間內通過拍視頻,記錄數據等方式發送到討論群。這樣學生一看視頻就可以相互看到問題所在了,同時也可以看到別人成功的經驗。另一部分探究就是綜合信息技術課,讓學生把困惑的問題,通過網上查閱資料,百度百科等形式找到問題所在。這個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同時提高了他們對互聯網收集信息,記錄信息的能力。事實證明,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輔助科學實驗,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學生培養綠蘿時,發現春天植慧區的綠蘿的特別旺盛,生命力強,學生就認為綠蘿的確是喜陽。當夏天來臨時,綠蘿在向東和向西處的長勢卻完全不同,東處陽光比較短暫溫和,西處陽光時間長久且猛烈。向東處的綠蘿長勢比較好,向西處的綠蘿逐漸開始變黃,似乎生長緩慢。于是,學生經過百網上查閱資料,發現綠蘿不能長時間高溫暴曬,所以西處的綠蘿長勢才不好。我趁機讓學生結合科學知識做一個對比實驗。把綠蘿長時間(2個星期)分別放在植慧區西處和放在室內和陽臺處觀察記錄,觀察綠蘿到底更適合陰涼的陽臺還是陽光明媚的植慧區或是完全沒有陽光的室內。學生在觀察筆記后發現了綠蘿更加喜歡陰涼的陽臺,喜陽但不貪婪陽光。
趁此機會,筆者還成立了科技小組,讓學生對校園植慧區的植物通過課本,網絡技術等形式的結合,羅列出他們適合的生存環境,把不適合室外的放回教室里養。
三、植文化拓展意義
這樣的融合能夠將課堂內外、課程內外進行互補,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小學自然中生命科學內容與自然筆記活動有效結合,令課堂的內容更加豐富、自然筆記更加精彩,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意識始終貫穿,而且通過日常的滲透教育,學生們更加熱愛生命,尊重大自然,也學會了系統的管理方法,綜合素養也得到提升。
為了讓全校學生有更多交流的機會,我們每學期都舉辦一次科普教育講座,讓學生觀看科普影片深入認識植物的成長過程以及讓學生代表上臺交流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感受,該如何有效分類管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培養了學生關心周圍事物、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事物的良好品質。同時,筆者還開展一系列其它活動,例如,寫觀察日志,講培植故事,寫征文,畫海報把自己的心得表述出來,通過各科融合,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總結
我們的課程融合是在校園文化背景下發現問題所在,利用學校的資源來幫助各個班制定方案,指引全校學生一起來參與學校的護綠種植活動,讓學校的文化得以傳承。而不再依靠學校僅有的幾個園丁來維護學校的植物生長。護綠種植活動,不僅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利用智慧培育生命,克服困難,而且可以讓學生追逐的現象逐漸被觀察護綠活動替代,創造了一片綠色和諧的校園氛圍。
參考文獻:
[1]俞伯軍.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17.
[2]曾寶俊,夏敏.小學科學教材教法與教學設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3]孫穎.花卉繁殖與養護[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