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珍
【摘要】調查發現,80%的中小學生會在周末上網,而論及上網用途,6%的學生表示用來查學習資料;59%的用來玩游戲;30%的學生用來上網聊天;剩下的5%是用來看新聞等等。超過一半的中小學生上網是娛樂性的,而不是學習,而這個數據還在逐年提升。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各地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學生進行居家線上學習,小學生自控和辨識能力差,加速了網癮少年的形成。經過史上最漫長的假期后使學生復學滋生出許多學習、生活、心理上的問題,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學生的網癮問題,它引起了學生家長和老師們的高度重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關鍵詞】疫情后網癮少年;重啟模式策略
復學后部分學生上課不在狀態,主要表現在眼神游移不定,嘴巴比較碎,愛多管閑事,小動作較多。經過了解很多同學在疫情線上學習期間對電腦、手機形成了過分的依賴,有個別的學生由于自控能力差,家長疏于督促、檢查,導致他們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小網蟲”。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有責任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育,使他們在生活、學習、性格等方面的不良模式得以重啟,運行在正常的軌道上,筆者認為在重啟模式上應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學校應加強德育建設,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絡
(一)加強學校德育建設
首先,學校的德育不應該是紙上談兵,要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跳出來,回歸生活,其次,德育要同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相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以生活的啟迪。再次,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開設校園網站和加強學校的網絡硬件設施
師生可以在網站上相互溝通、交流學習方面的知識。學校還可以利用網絡來開展各類比賽,如,網頁設計、計算機編程、最受歡迎的小故事等等。還可以開設相關的欄目,將學生之間寫的好的文字放上去,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三)班主任做好家校互動工作,與家長共同引導、轉變學生
班主任在學生教育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遇到網癮學生時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充分了解學生的網游或手游情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引導和教育。
這是筆者在育人過程中的一個實際案例:
一個炎熱的中午,好不容易睡著了,突然被清脆的電話鈴聲打破了午睡中的安寧,我拿起手機一看,北京時間13:45,唉!這時間……
電話是小勇的媽媽打來的,小勇為了玩游戲不肯來上學了。媽媽實在沒辦法,打電話向筆者求助。疫情后復學的多起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已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筆者慎重考慮之后,采取了以下應對方法:
1.及時進行電訪,了解事情經過
從和媽媽的溝通過程中得知,小勇一直有玩游戲的行為,只不過是以前還能控制好自己,不怎么影響學習。在疫情期間,需要上網課,手機經常在小勇的手里,媽媽是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村婦女,迫于生計也不常在家,爸爸和媽媽長期處于分居狀態,缺乏監管的小勇拿著手機不上課,不提交作業,沉溺在游戲之中,還從媽媽的銀行卡里轉走了兩千多塊錢用來買游戲裝備,通宵玩游戲,被發現后,不服管教,經常對媽媽發脾氣,還要挾說不上學。媽媽實在拿他沒辦法,束手無策之下只能打電話向筆者求助。從交談中可以知道媽媽和小勇之間的溝通存在障礙,必須得有人來化解母子兩的矛盾。
從和爸爸的通話中了解到,爸爸也知道疫情期間小勇網癮很嚴重了,他用了“病入膏膚”一詞,但爸爸卻一再叮囑筆者不要跟小勇說玩游戲這件事情,可能父子倆有約定吧。既然爸爸這么強調,筆者只能先應允。從通話中可以知道了解到爸爸是一位處事比較謹慎的,不太善于表達的人,對家庭關顧的不多。兩次電訪后,已經對著小勇的家庭情況有了基本的了解。
2.深入進行家訪,基本達成共識
晚飯后,筆者迅速進行家訪。首先,以同理心來理解小勇的狀態和心情,他慢慢地打開心扉,他說一直比較喜歡玩游戲,疫情期間玩得更多點,媽媽經常嘮叨他,整天覺得比較煩躁,在家會為了手機的事情跟媽媽發脾氣,筆者問:“你覺得你目前玩游戲的狀態有影響到你的學習、生活了嗎?”他點了點頭接著低頭不語。筆者說小男孩偶爾玩一下游戲無可厚非,我們要學會把控它,而不是被它影響。筆者又問:“既然影響到你了,你覺得要調整一下嗎?現在正是升中考試的關鍵時刻,我們要盡量避免做一些長大以后后悔的事情,你覺得對嗎?”他又點了點頭。筆者問他怎樣調整好呢?他卻沉默不語。筆者說:“你想學習好嗎?”他說:“想。”筆者說:“那我們是不是要舍棄一些東西?例如,把玩游戲的時間調整一下可以嗎?”他說:“可以。”最后我們就玩游戲的事情商定了初步的協議。
小勇當著他媽媽和筆者的面對自己約法三章,他在紙上寫著:“我努力做到做到以下五點:(1)不對父母亂發脾氣。(2)不隨便曠缺課。(3)每天認真上完課,做完作業才能玩游戲。(4)每天玩游戲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個小時。(5)有事情跟媽媽說,不跟媽媽說也要跟爸爸說,如果不想跟父母說,還可以跟老師說。請媽媽、老師監督我。”我們三個人相視而笑,作為見證,都在紙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筆者舒了一口氣踏上了回家的路,母子倆高高興興地送筆者下樓。
第二天,小勇準時來上學,看見筆者,遠遠就跑過來打招呼了,仿佛一個小天使跑過來一樣,上課也比以前更認真了。他媽媽發信息來說:“謝謝老師!小勇現在很自覺地遵守約定,有時還看到他的笑容了,我也沒有以前那么操心了。”看了信息之后,莫名的有一種教育者的情懷在涌動。
(四)召開主題班會,加深學生認知
順著小勇的這個轉變勢頭,筆者在班上召開“小網蟲的害處”和“如何預防自己成為小網蟲”的主題班會。
通過在班會上討論,學生們得出小網蟲的害處有以下幾點:(1)影響視力。小小年紀眼睛長時間對著手機屏幕會使視力急速下降,背著一副近視眼鏡過日子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不便。(2)引發脊椎問題。小孩子長時間看手機,會使脊椎生長變形,影響身形,造成駝背,甚至還會影響腦部發育。(3)注意力難以集中。經常上網的學生上課或者做作業時狀態跟其他學生不一樣,他們的眼神是游離的,感覺在聽但又沒聽進腦子里,注意力的不集中,導致學習成績下滑。(4)形成溝通障礙。長時間玩游戲會沉浸游戲的幻想場景中不能自拔,與現實生活中的父母、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極少,造成性格內向,阻礙了學生們良好溝通能力的形成,對生活帶來不便。(5)引發安全事故。有些學生玩游戲入迷造成交通事故,長時間玩游戲甚至引發手機或充電器爆炸事件。
學生們一討論一總結傻眼了,原來長時間玩游戲有這么多的害處。筆者適當地總結說:“當然,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我們也不能與手機、電腦、游戲完全隔絕,我們支持他們成為幫助我們更好生活的工具,作為一種信息化渠道,可以開拓我們的眼界,促進我們的思考、判斷和分析能力。我們與它們相處的最好的狀態是理智接納,而不沉溺其中。那么,我們如何預防自己成為小網蟲呢?大家再討論一下。”
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個不停,討論后得出結論是:(1)要學會自己把控時間,如果實在做不到讓父母來幫忙監督。(2)把手機、電腦當成幫助我們生活、學習的工具,少進入游戲板塊。如果有長時間玩游戲不能自控的同學請想想剛剛我們總結出的小網蟲的害處,時刻警醒自己。(3)發展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我們上課之余可以多閱讀、多運動,多參加有益的戶外活動等都可以有效地避免自己成為小網蟲。我提議:“有同學來宣讀一下我們班這次主題班會的口號嗎?”話音剛落,小勇舉起手并闊步走上講臺帶同學們宣讀:“我不要成為小網蟲!我要成為最好的自己!”此刻,筆者看到了重生的小勇。
小勇的一舉一動也引導著筆者領悟教育的真諦,讓筆者在教育路上不斷重啟、優化……
二、父母應加強監管,幫助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一)積極培養學生的興趣,轉移注意力
家長應該努力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分散孩子對網絡的注意力。在假期里多讓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同時也應該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夏令營等,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我才能,獲得他人的贊賞,從而自我肯定,不至于在網上終日游蕩。
(二)多與學生溝通,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作為父母,應該多花時間與學生交流,和學生一起分享網上的事,多關注學生自身的成長,教會他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樹立以創新精神為價值觀取向的人才觀、教育觀和質量觀。美好的家庭是學生遠離網癮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營造“綠色”網絡社會環境
(一)完善網絡經營法制法規。從北美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有比較健全的青少年網絡使用法律保護體系,特別是在網絡游戲分級和網站經營者的行業準方面有完善的法律規定。
(二)加強對網吧的監管力度。對于這些黑網吧,政府必須嚴厲打擊,并處以嚴厲的經濟處罰,對于違法嚴重者,政府堅決予以取締。但一些網吧被查封后沒過多久就重新開張,政府部門的監管應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各部門應各司其職、密切配合。
四、結論
我國的網絡教育是個重要工程,家庭、學校、社會既是網癮發展的成因,又是今后預防過程中的重點。在中小學生網癮更加嚴重的今天,我們的責任更加重大。正確的上網方式與健康的網絡環境是當前中小學生所缺失的。但只要各方面相互協作,中小學生的網癮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正確的上網習慣才能讓學生健康成長,成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敏,陳堅.中國教工,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