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任克建

【內容摘要】教學設計是以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實際特點,將教學中諸多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也應該體現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本文通過基于希沃觸控一體機平臺以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為例,介紹教學設計的制作方法,以實現通過技術的合理正確應用,來實現課堂的最優化。
【關鍵詞】信息化環境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方法
技術服務于教學過程,高中生物教學中,課堂知識點的講解、總結歸納、學生實際操作觀察、實物展示及情境教學設計等都非常重要,而信息技術能對這些教學要求的開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內容、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等要素的環節化預設,在信息化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當今,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也應該與教學設計相融合,課堂中有提前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融合的預設,按預設開展教學過程,在反思中不斷完善教學設計。
一、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以高三生物復習課《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分析》為例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基于原有教學設計基礎上,應用信息化教學環境,根據實際教學情境需要和學習對象的特點,合理有效整合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方案的設想和預期。它可以針對學科的任何課型來進行設計,本文以高三生物一輪復習課《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分析》為例,介紹信息化環境下高中生物學科教學設計的方法。本研究是基于目前較為常見的希沃觸控一體機的信息化平臺來分析介紹的。
1.學習需要分析
每一節課的教學開展,學生都有其對應的學習期望度,而這個期望度與學生實際情況之間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此學習需要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一個環節,只有充分分析清楚學生的學習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活動,收集有效的教學資源,可以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需要分析可以從學生角度、學習內容角度進行開展。
1.1學生角度的分析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活動中的每一情境的創設、問題導向、任務設置都是圍繞學生來安排的,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充分分析學生水平,從而做出合理選擇和設計,對于學生角度分析,主要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認知、學科學習態度、綜合學習能力(如: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等多個方面。
1.2學習內容角度分析
學習內容角度分析是圍繞一節課學習目標來進行分析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把握教學內容的橫向、縱向的關系,明確所教課時內容在一節,一章,整本書中的位置,明確教什么和學什么的關系,大體捋清楚怎么教和怎么學的思路,查找獲取相應的教學資源。
2.闡明學習目標
新課程倡導的“三維目標”為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目前學科教學中的教學目標的制定也都是從這三大方面入手制定的。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既然成為了學生,那么所謂的教學目標稱為學習目標應該更為貼切。“互聯網+教育”時代下的學習目標的編寫和制定要根據學情分析,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并使其熟練掌握新時代的技能與思維,落實和體現學科核心素養。學習目標的闡明要注意方法,必須將目標明確到學習對象,將目標落實到以條件+行動,來達到相應的最低標準。
例如:《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分析》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的學習目標
(1)能運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理清噬菌體與細菌之間結構、功能、生存方式之間的關系。
(2)能運用科學思維,進行基于已有的事實(噬菌體侵染細菌過程),分析說明實驗結論。
(3)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對實驗結果的再分析,培養提升科學探究的素養。
(4)通過對DNA是真正遺傳物質的探究,來提高社會責任。
3.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圍繞已確定的學習目標,制定出一節教學活動的整體性方案。教學策略應包括教學模式選擇、教學信息化手段應用策略、教學活動過程性調控、教學流程、教學方法執行簡介,必須整體性把握和描述清楚課堂教學活動的推進措施,兼顧好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過程,以保證教學的高效有序進行。
例如:《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分析》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策略
本節課作為高三一輪復習課,在授課時更多針對的是知識的整合,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關注考點中的細節,已達到夯實基礎,走出誤區,有效提升的效果。課堂中通過已有知識為前提,將驗證性思路轉化為探究性實驗的分析來進行開展,有效鍛煉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本節課采用學校觸控式一體機中的希沃白板5為教學輔助,通過教師引導,以生物學實驗的設計思路為線索,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實現知識能力的全面提升,進而落實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
教學信息化手段:借助希沃白板5為教學輔助軟件,制作希沃白板5課件,運用軟件中相關技術手段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推進,從而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借助班級優化大師的分組功能實現課堂教學的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方式。
教學流程:如圖1。
4.信息化教學內容
信息化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完整的展示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內容的推進策略,它是體現所處的信息化教學環境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參考指標。信息化教學內容的制作中主要包括了教學資源的優化與整合,信息化環境下相關平臺應用的部署。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的教學內容包括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信息化手段的應用以及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4.1 教學資源的優化與整合
在對學習內容分析時,已經通過信息化手段獲取了很多的教學資源,如音視頻,題庫、圖片、學案等,而對于教學資源的篩選和編排上,應該是這一環節來實現的。目前網絡上有很多資源網可供教師去搜索獲取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大部分教學資源可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應用,而有些一些資源需要教師進行二次編輯重新整合才能使用,而在教學活動中,很多資源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組合使用,這樣才能提升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果。
4.2 信息化環境平臺應用的部署
信息化環境下的應用平臺,目前也是多種多樣的,根據學校實際情況不同,所選擇的平臺也是各有不同。本文以希沃觸控一體機平臺為例,依托希沃軟件,在教學內容多個教學環節中部署設計了希沃軟件的應用,以此輔助實現課堂活動的高效推進。
5.教學評價與反思
教學評價與反思也是信息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依靠現有教學評價軟件、課堂教學提問、課堂資源聯系鞏固等方式可以對教學進行整體評價,教學評價的中心始終是學生,以全體學生為教學評價的對象,信息化教學評價不僅有傳統性診斷性、形成性、總結性評價,同時也更加真實化、對于學生的發展及表現性評價體現得也非常全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過程中信息化平臺中軟件反饋的大數據分析,來分析學生特征,從而幫助學生明確不足,全面發展。
二、總結
“互聯網+教育”的新時代,實現教育現代化是不變的主題,要實現這一目標,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專業素養外也要進一步增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學習,不要為技術而單純的在教學中用技術,而應該去思考和探索用技術去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以幫助更多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體驗成功,這才是教育的出發點。
【參考文獻】
[1] 陳茂盛.基于信息化環境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2] 李淑丹.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中的問題、歸因及對策研究[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15.
[3] 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9.
[4] 吳彥文.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2-27.
【課題:本文系寧夏第五屆基礎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信息化環境下高中生物教學設計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XKT-SW-05-022.】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興慶區石油城長慶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