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盛
【內容摘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當代校園教育越來越重視遵從人本需求,結合學生成長環境,迎合學生發展心理,大力開發校本課程,成為引導學生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將思考如何在校本課程中融入家鄉民俗文化,利用“八坊十三巷”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開發具有趣味性,擁有吸引力,兼具傳承價值的校本課程,以此來促進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學習,并在學習中獲得成長。
【關鍵詞】八坊十三巷家鄉民俗校本課程
學校課程是指學校以黨的教育方針、國家和地方課程計劃,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人文環境并結合本校的傳統和特色、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我校遵循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利用學校毗鄰的國家4A級景區“八坊十三巷”這一地域資源優勢,將“八坊十三巷”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課程,豐富了校本課程資源,促進了學校特色發展。
一、??? 挖掘民俗文化,促進課程開發
學校地處臨夏市,是古絲綢之路南道要沖,唐蕃古道上的重鎮,茶馬互市的重要關口,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有“花兒之鄉”、“彩陶之鄉”和“牡丹之鄉”之稱。學校毗鄰的國家4A級景區——“八坊十三巷”,更是風格獨具,內涵豐富?!鞍朔皇铩痹醋蕴瞥?,歷經歲月的洗禮,依舊保留了原始的風貌,尤其是始于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完整留存了八坊民間的自然風貌和生活習俗,積淀了深厚而具有鮮明特色的歷史文化與古老文明。多種主題場館,錯落有致的園林、四合院和縱橫交錯的老胡同,融合了磚雕、銅雕、木刻、彩繪等眾多地方特色建筑文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成為集民族特色、休閑旅游、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的河州民俗文化新名片、民族建筑藝術“大觀園”。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集中展示磚雕、蛋雕、木雕、葫蘆雕刻、河州賢孝、臨夏銅器、天啟棍等35項非遺傳統技藝,積極推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鞍朔皇毕餁v史悠久、底蘊深厚、資源充沛、內涵豐富,充滿了人文藝術氣息的街道教坊,猶如一部活的民族藝術與文化百科全書。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大自然、大社會中活生生的人和事都是學生學習的對象?!薄鞍朔皇铩睂τ慰蛠碚f是風景優美、人文氣息濃厚的旅游勝地,但是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學生們來說,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樓一閣都充滿了熟悉感,將這些景致內容、文化藝術引入校本課程,成為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勢必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留意周圍的文化景觀、人文現象,嘗試有益的深度思考與探究,從而養成常態化學習、常態化思考的習慣,更好地鍛煉學習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將“八坊十三巷”民俗文化引入校本課程,讓學生在家鄉這個天然的生活課堂中成長,使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使教室成為學生的樂園,使教學充滿創造的活力,使師生成為創造的主人。為此,學校組織人員專門開發編寫了校本課程《八坊十三巷》。
二、豐富課程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八坊十三巷”所蘊含的豐富民俗文化并非只可遠觀欣賞、高不可攀的虛浮文化,其于校本教育中的應用,可行性、操作性強。無論文學、歷史的底蘊深植,還是美術、音樂、舞蹈的美育啟蒙,或是數學、物理的智力訓練,都可依托“八坊十三巷”豐富的資源,從不同學科角度挖掘相應的教學內容。以磚雕為例,這門藝術不僅能使學生掌握雕刻的技巧,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對物理常識的認識,還具有很強的實操性,以“磚雕的欣賞與制作”為學習主題,巧妙地納入校本課程之中,會使學生了解和學習一些基本的藝術創作手法,并加深對已有知識的認知,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鍛煉。
從文科角度探討引入“八坊十三巷”民俗文化的形式,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校園可開辟“家鄉風景速寫”文學創作社團,鼓勵學生走訪自己最愛的家鄉一景,了解其建設背景、經歷過往、建設工藝、內涵景致等,并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記錄,從而在走訪過程中掌握本地歷史、建筑功用、建筑意義,深化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感受。經過文字記錄和個性化的體悟,也能確保學生將語文課程所學到的好詞佳句、表達方式、寫作方法運用到文學創作中,從而鍛煉其文字應用能力,引導他們的情感抒發找到合適的突破口。
從理科的角度引入“八坊十三巷”民俗文化,便要考慮結合本地的建筑、園林設計等特色,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各類的數學實驗、物理觀察、生物記錄,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帶領學生研究磚雕、木雕藝術中存在的物理現象及其物理原理,亦或是帶領學生參觀園林,收集本地珍惜植物葉片制作書簽等,借助學生對“八坊十三巷”的喜愛,打破課堂局限,規劃校本的理科教學內容。結合實際觀察,適當引入更高層次的教學內容,不求學生全懂,但求知識的拓展,以此來開闊學生視野。
“八坊十三巷”民俗文化最引人矚目的便是濃郁的藝術氛圍,如果說文科、理科這類科目應用“八坊十三巷”民俗文化需要相關學科老師的精致構想,那么藝術教學引入“八坊十三巷”民俗文化便無需多費神,俯拾即是藝術瑰寶,每一件每一類都可納入美術、音樂、舞蹈老師的教學方案中,都能提升藝術教學的趣味性與吸引力。例如,葫蘆雕刻藝術引入課堂,學生在老師的講解、指導下,經過勾描、圖畫、上色,制作出精美的葫蘆;再如到“八坊十三巷”去臨摹、勾畫街景、墻壁彩繪等,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藝術涵養。使學生從中受到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激發學生感悟美、欣賞美、追求美、創作美的激情。
“八坊十三巷”不僅擁有多彩的建筑文化、藝術文化民俗,還擁有豐富的傳統節日與體育活動,而這些都能成為校本課程開發體育教學內容的有效資源。例如,回族青少年喜愛的木球、趕老牛、拔腰等體育活動,都可以成為校本課程的組成部分,這些都可以拓展傳統體育課的內容,豐富學生體育活動形式,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三、深化實踐活動,促進全面發展
校本課程是一所學校特色的基礎與保障。我校將“八坊十三巷”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課程,找到了學校文化與育人的契合點,使我校“愛以至善,和以行遠”的校訓得以滲透。教師在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中教育觀念更新了,教師的專業水平及職業素養提升了,教學煥發了新的活力,成為區域民俗文化的推介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生活、社會實踐中,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生命教育等主題,融入“八坊十三巷”民俗文化,運用校本課程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到了一種積極主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快樂。
將“八坊十三巷”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課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家鄉歷史文化的深厚和凝重,激發了同學們熱愛家鄉、為家鄉的繁榮昌盛努力學習的責任心。在八坊十三巷學生根據校本課程,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學習和實踐,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學習天地更寬、更廣了。在校本課程實施中,在體驗民俗文化時,以實踐活動為重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在具體實施中,學生學會了調查分析、信息處理的方法,掌握了各方面的技能,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為旅游景點做推介活動中,學生知道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總之,開發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應利用其所處地理區位之便,巧妙地將“八坊十三巷”家鄉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課程之中,利用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熱愛,再結合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能促進本校學生成長的校本課程體系,以此來保證校園教育開展的針對性,積極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和平.民俗文化在校本課程中的利用[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71.
[2]劉曉紅.校本課程建設的價值及方法[J].西部素質教育,2018,3(07):294.
[3] 李鳳儀.民俗文化資源的教學開發利用[J].教育現代化,2018,4(06):122-124.
【本文系2018年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八坊十三巷”家鄉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課程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項目號:GS〔2018〕GHB3701】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