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殊疫情對高職正常教學秩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造成了整體教學、實踐教學無法開展;針對這一情況,高職教學工作應主要從加強對教師自身統籌管理、網絡集體備課和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引導和提升,本文提出了一些提高高職在線教學質量的建議和思考,未來高職學院的教學應該充分結合“1+x”多項技能、“雙高”建設和技能大賽等措施,不斷完善資源庫建設,加強線上線下教學結合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特殊疫情時期? 高職? 線上教學
在特殊疫情的沖擊下,各高校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進行了大規模的集體線上教學,這對各個學校的教學計劃都提出了非常嚴峻的考驗,如何在正常開學之前保證學校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也是一個難題,但是在未來高職教育的改革大潮中,在線教育是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環節,此次疫情雖然給正常教學帶來巨大困難,但也加速了問題的暴露以及改革的推進。
1 疫情對高職教學進程和質量的影響
1.1 整體教學進度滯后
由于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地較多,在特殊疫情的影響下,這會導致學校的開學時間必須等待疫情穩定后才能確定,原先依據學校教學大綱、人才培養計劃制定的課程開設順序、課時要求、學習目標等都要重新進行調整,教師也必須對承擔課程的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和分配。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整體教學延后,畢業的時間也會相應滯后,那么和企業對接的空窗期也會變大。
1.2 實踐教學環節無法展開
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高職類學生實踐操作技能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崗位能力和培養職業責任感的重要環節,而疫情給實踐類課程帶來非常大的困難。如何能夠讓學生在家中缺乏實訓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將這一部分教學缺失帶來的教學影響降到最低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為了進一步降低整體教學進度滯后帶來的不利影響。
1.3 教學質量降低
在高職學校中主要通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有效教學幾個維度去在線下課堂進行教學評價和監控,比如課堂氣氛、信息化教學的應用、內容一致性、實踐操作等方面,然而在網絡環境中這些評價因素都發生了變化,教師在初期只能對考勤、課堂的簡單互動以及課后提交的作業進行評價,無法達到高職教育提出的要求,降低了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機制,使得教學質量降低,無法達到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求的標準。
1.4 學習環境無法滿足教學要求
1.4.1 無法進行心理疏導
線上教學弊端之一就是教師不能直接和學生溝通,不能將自己的問題很準確直接的反映出來,這種微妙的差別會導致學生越來越不愿意去和老師進行溝通。高職學生特點是自學能力較差,自主性不強,這會導致他們在疫情背景下對線上教學產生不良情緒,擔心自己的學習能力,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會放大他們的焦慮心情,久而久之這種情緒會積藏起來,產生了破罐破摔的念頭。
1.4.2 學習條件環境不佳
一是不同學生所處不同區域,網絡信號也存在差異,并且有些學生家庭條件差,沒有安裝wifi,只能用手機流量進行學習,需要購買電腦對家庭也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特殊疫情時期,學生的電腦不足、網絡不暢、教材欠缺、網絡學習時間的加長、運動的缺乏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另外,高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較差,在家中沒有集中學習的氛圍,沒有老師直觀講解和現場輔導,這些都給學生造成學習環境不佳,進一步影響學習質量。
2 疫情沖擊下線上授課的對策
2.1 加強對教師自身的統籌管理
教師應該從自我關照、傾訴溝通、健康飲食、作息鍛煉等方面進行加強。由于疫情封鎖是發生在春節期間,教師在疫情期間除了工作,家中還要兼具照顧老人小孩健康的責任,再加上線上課程需要對已有的課程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和規劃,需要耗費較大的時間和精力。面對如此繁瑣、復雜的工作與家庭壓力,很多時候忽視了自己的身體條件,身心十分疲憊,工作效率也會降低,容易透支身體。在手機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手機上很多關于疫情的各種新聞有可能會讓自己的情緒更加低落,影響到心理的健康,進而影響上課的質量,這種時候教師更要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心情,保證教學鍛煉兩兼顧。
2.2 加強網絡環境下的集體備課
線上備課與線下備課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征:需要有良好的判斷力去選擇海量的線上資源,教師之間需要遠程合作,教學資源更加數字化。網絡備課與各種遠程協作平臺為教師高效率、高質量地備課和進行教案的管理與共享提供了支持,實現了教學、學習、教案的一體化。平臺對教師的電子化備課內容進行管理,提供豐富的備課模版以及備課工具和相應的教學資源,包含實際案例、配套習題以及工藝流程動畫等資源,能夠大大提高教師對資源整合的效率。
網絡集體備課打破了傳統集體備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注重集體交流、集體討論、相互提升。不僅能夠發揮集體的力量和智慧,而且可以對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式研討,真正調動參與教師的積極性,提高集體備課的效率。網絡集體備課的具體步驟:第一步,找主題;第二步,閱讀課程負責人的教學設計;第三步,討論、發表意見。
2.3 合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
截至2020年2月2日,教育部組織22個在線課程平臺制訂了多樣化在線教學解決方案,免費開放包括129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401門國家虛擬仿真實驗課程在內的在線課程2.4萬余門,覆蓋了本科12個學科門類、專科高職18個專業大類,供高校選擇使用[1]。針對高職學校實踐課程比重較大的特點,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國家開放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對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類課程教學,并根據所開放的實驗室具體情況在教學環節中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2.4 重構師生關系,加強課程思政
在線教育,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重要,教師也從原來的知識教授者變為引導者,教師在指導學生方面會更加側重知識引導,所以在教學初期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進而做出個性化的指導。另一方面在群體性災難事件中,人們會將注意力選擇性地集中在災難相關的敏感信息上,出現注意力窄化的現象。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很難對一個信息的認知能力保持長久的注意力,所以我們盡量把具體的教學內容以5分鐘為一個單位,來保證教學質量,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非單純的知識灌輸。
在教學質量評價中,融入思政教育課程,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更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建設和評價標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加強他們在特殊疫情結束后對生活的信心。
3 結語
這次特殊疫情會成為高職教育的一個轉折點,要充分認識到線上線下結合不再是口號,而是一種系統變革,是必經之路。以后高職在線課程建設只會進一步加強,這就需要我們結合“1+x”畢業證加多項技能證書,結合“雙高”建設計劃不斷完善自己的優勢專業,加快建設優質資源庫。在此基礎上,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校內師生的內燃動力,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在線教學水平。未來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手段將會成為常態,結合最新人才培養方案的特點,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不斷完善線上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教高廳〔2020〕2號)[Z].2020-02-04.
[2]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構: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學習《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體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9-12.
[3]石雨.大數據背景下獨立學院大學數學線上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19,10(07):84-85.
作者簡介
毛暉(1989-),男,陜西西安人,助教,主要從事學生就業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