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產業在當今網絡發達的時代蓬勃發展起來,并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發生改變,逐漸由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呈爆炸性的增長趨勢,這也使得新媒體環境當中各類增加信息讓人難以辨別,因此也使得許多學生受到許多虛假和不良信息的干擾。論文就將具體的分析互聯網中的新媒體信息對于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并探討目前大學生道德教育當中所存在的各類問題,以此來尋找提升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質量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 當代大學生? 新媒體信息
引言
新媒體技術使得人人都可以獲得傳播信息的機會,信息的制造和發布變得更加便捷和低門檻,這一狀況也導致許多虛假信息更容易獲得大范圍的傳播。互聯網信息傳播環境對各類信息的審核不夠充足,導致許多未經證實的信息散布在互聯網上,許多有害的不良信息也會得到廣泛傳播的機會,這會對瀏覽這類信息的學生造成較大的影響,使得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形成和人格素養培養受到一定的阻礙。因此大學道德教育的相關教師應當更加注重新媒體環境對于學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有利的指導和引導。
一、互聯網環境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互聯網的快捷速率能夠使得學生隨時隨地的了解社會上的新鮮動態,新媒體也使得各類社會新聞的報道變得更加廣泛和全面。學生能夠通過智能的設備及時的了解社會上各類事件的最新動態,因此也能夠幫助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便擁有一定的經驗,了解各類社會事件發生的原因所在。學生也能夠通過各類惡性社會事件了解社會的共同行為準則和法律約束所在,同時通過查看互聯網網友對各類社會實踐的評論而對社會整體輿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中可以更好的探知整體社會的道德標準是怎樣的,學生也可以以此來對自身的道德行為準則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規范。新媒體的出現還能夠使得學生更好的參與到網絡當中的互動,使得學生進入到各式各樣的網絡社區,與網絡虛擬社區內各個社會層面的人展開線上互動交流。對于方式拓展了學生與人交往的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在更多的人際交流當中逐漸的塑造其自身的道德行為規范,更好的了解與人溝通交往的正確方式,在交流互動當中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尊重他人的深刻含義。
(二)負面影響
大量新媒體信息當中也混雜著許多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這些不良信息會極大程度的侵蝕學生的道德修養,使得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固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對各類暴力形式甚至犯罪行為產生崇拜的心理。雖然我國出臺了十分嚴厲的網絡犯罪信息打擊政策,但是還是有許多不良信息透過監管的疏漏而流向了廣泛的受眾。如果大學生為具備良好的信息辨別能力,則很容易被這一類信息所吸引。目前越來越多大學生喜歡在各類新媒體上尋找休閑娛樂的相關信息,如果未具備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律性,這很容易使得自身沉迷于網絡信息當中,在互聯網的各類視頻音頻及文字娛樂信息當中逐漸喪失自身的學習積極性。相較于嚴肅的信息而言,大部分學生更傾向于在互聯網上尋找輕松愉快的信息來使自身得到一定的放松,但是如果過度沉迷于這一類休閑內容,這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甚至讓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規律變得混亂。這一系列互聯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應當引起大學教師的注意,并通過自身的教學手段改革來逐漸幫助學生掌握更好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的方法。
二、大學道德教育課程中的問題和不足
(一)生動性不足
大學內部的道德教育課程往往都是采用大班教學的方式,一節課堂往往會面向一到兩百名學生,在人數和空間巨大的教學課堂上,教師無法對每一名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進行良好細致的觀察,同時也無法保證課堂上的教學秩序。許多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感到無趣,于是利用上課的時間做其他與課程無關的事情,例如在課堂上做其他課程的作業或玩手機。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當對自身的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使得自身所講解的內容更加富有吸引力和生動性,這樣才能夠在課堂上能抓住每一名學生的眼光,使得學生對大學道德教育課程更加感興趣。如果教師沒有自行提高和改革的動力,這會使得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常年的單一,這也會逐漸的降低大學教育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讓學生認為自己并不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來學習這樣一門課程。
(二)脫離現實生活
許多教師所選用的教學內容往往太過于理論化,只是依靠相關教材上的各類觀點來展開論述,而忽視了引用現實生活當中所發生的實際例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過于理論化的教學內容無法使得學生透過相應的情境來進行理解,也會使得學生認為這些內容距離自己的實際生活較遠,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沒有太大的重要性。教師需要了解現實生活實際例子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所在,在備課及尋找教學素材的過程當中更多的關注目前現實社會當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將這些近期發生的真實事件作為教學案例應用到道德教學課程當中,才能夠使得自身的道德教育課堂變得真正富有吸引力。學生會對最新發生在實際生活當中的事情產生強烈的興趣,也會將這些事件當中所體現出的知識和信息應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因此教師需要利用這些案例,以此來使得自身的道德教育獲得更好的效果。
(三)評估手段單一
目前大學內部對于道德教育的教學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只能夠通過卷面考試的方法來了解學生在課程上的收獲。這種方式無法很好的反映出學生自身的真實道德水平,也無法探知學生在這門課程當中所收獲的知識的多少。因此教師需要將自身的教學評估方法進行革新和改良,更多的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表現情況,同時將更多的實踐任務應用到成績考核當中,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當中的表現來評判學生在道德教育當中的收獲。這樣的評估方式也能夠更好的全面展現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促使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道德知識應用到自己的日常實踐當中。
三、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的具體措施
(一)提升學生媒介信息素養
教師需要通過各類教學手段來不斷的加強學生的媒介信息素養,使得學生擁有良好的信息甄別和判斷能力,了解哪些信息是真實的,哪些信息是虛假的。同時能夠科學合理的評估自己所接觸到的信息是否對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有利的促進效果,一旦發現了網絡新媒體上的不良信息,能夠做到及時的拒絕接收訪問,同時也能夠積極的舉報這些不良信息,以此來避免不良信息在網絡上獲得更加廣泛的傳播。教師還應當教授學生有效的信息搜集手段,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各類渠道來獲得相關信息以解決自身的疑問。良好的信息素養意味著學生能夠應用各類信息渠道,尋找自己需要的各類信息,同時也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多樣化信息,使得自身的認知變得更加廣泛和全面。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更好的應用新媒體手段來進行信息傳播和自我表達,這種信息傳播方式的良好應用能夠使得學生展開更加廣泛的人際交往和互動,使得學生能夠與更多的人進行觀點的探討,在不斷的交流互動當中使得自身對于各類事件的認知更加深刻,并不斷糾正自身的錯誤觀點,使得自身的認知越來越趨近于事件的真相。在良好的人際交往互動當中,學生自身的關道德觀念也能夠得到不斷的完善和想法,同時促進學生對整體社會產生更加強烈的責任感,讓自身為了讓整體社會變得更好這個遠大的目標而不斷的努力。
(二)加強校園網絡教學平臺建設
學校在開展道德教育的過程當中還應當更好的借助校園網絡教學平臺,使得教師能夠通過這樣的平臺收集和發布更多與道德教育相關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集中的教學平臺上進行相關教學視頻的觀看,也可以在這一平臺上獲取更多的文字信息來進行擴展閱讀。網絡教學平臺能夠使得教師更加了解學生是否通過課下的時間來進行了自主學習,并根據學生的訪問數據來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更好的獲知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所產生的各類疑問,并及時通過線上溝通的方法來為學生解決這些疑問。網絡教學平臺能夠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展開更多的線上互動,這些互動交流都會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被極大的拉近,教師能夠對不同學生的人格素養有更加近距離的觀察,也能夠依此來為學生制定更加貼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化教學方案,使得教師能夠通過特定的方法來幫助相關學生更好的改進自身的問題。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上的各類資源,為學生進行相關的信息過濾和整合,使得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優質化信息,在這類網絡信息的指引之下更好的完善自身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體系。也能夠使得學生更好的拓展自身所接觸到的教育信息,在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當中取得更好的道德教育。
(三)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
教師也應當更多的借助網絡教學方式來使得自身的道德教育變得更加多元化,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的方式來使得自身的學習時間變得更加靈活,學生能夠合理的安排自主學習的時間,并且通過更加便捷的互聯網手段來對相關的道德教育課程進行反復的學習。學生能在網上學習的過程當中隨時按下暫停鍵,針對這一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相關的搜索,在良好的解決自身的疑問,獲得相關的信息之后,再繼續之前的網上課堂學習。這一類網絡教學方式也可以使得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體性地位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把控自己的學習節奏,制定更加符合自身的學習計劃。而通過一系列的網絡課程訓練和測試,學生能夠對自身的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也能夠更好的發現自身的不足和知識漏洞。教師通過這一系列多元化教學方法將會使得自身的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使得學生在道德教育課程當中逐漸提高參與度。網絡化教學模式將會隨著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而走向成熟,也將會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更多課程的教學當中。大學的道德教育應當更好的應用這一教學手段,使得學生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當中利用優質信息來對自身的道德素養和人格品質進行進一步的提升。
四、結束語
教師應當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鑒別和分析網絡信息的能力,使得學生以良好的信息素養來指導自身在網絡上的信息搜尋活動。教師應當以更好的教學手法來開展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讓學生能夠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并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一系列良好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使得自身成為一名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通過校園網絡平臺的建設和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學生將會在此過程當中收獲更加全面的互聯網教育,以此來更加適應新時代的信息傳播特點。
參考文獻
[1]于維.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J].長江叢刊,2016, 000(005):P.136-136,138.
[2]張宏.新媒體環境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分析[J].經濟師,2018, No.351(05):168-169.
[3]許祥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發展分析——評《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8,364(12):123.
[4]梁細威,葉麗.新媒體環境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卷宗,2018, 008(032):140-141.
項目基金
閩南理工學院科研項目基金贊助(項目編號:19EJN049)
個人簡介
隋拯,男,1990年10月出生于山東省臨沂市。本科助教,主要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大學生共青團員的培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