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自編的《大學生心理服務需求調查問卷》對南京市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在自我心理或情緒狀態關注度、主動求助、求助方式、求助對象、關注的心理服務主題方面均存在顯著的群體差異。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特征,學校可以采取相關措施: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深入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網絡宣傳教育手段;發揮學生的心理自助、互助作用,提高心理咨詢成效;充分考慮學生群體間差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1005-6009(2020)48-0030-04
【作者簡介】吳亞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南京,211156)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教師,副教授。
*本文系2017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思想政治工作專項“以積極人格培養為導向的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2017SJBFDY383)、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2019年黨建與學生工作一般課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新生適應性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呈日益增長的趨勢,調查發現,大學生群體中有6.6%的人存在高抑郁風險,3.9%存在重度焦慮。然而,大學生對自身心理狀態關注程度如何,當遇到心理問題或困惑時是否主動求助、向誰求助,他們更需要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務,弄清這些問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充分發揮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抽取南京市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520份,回收有效問卷475份,有效回收率為91.3%,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如下頁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編的《大學生心理服務需求調查問卷》施測,問卷包括6個方面的問題:對自我心理或情緒狀態的關注程度,當覺察到自己有情緒困擾時的求助程度,經常采用的求助方式,經常求助的對象,關注的心理服務主題,以及對心理健康服務的建議。
1.大學生對自我心理或情緒的關注程度。
在本次調查中,總是和經常關注自我心理或情緒狀態的學生有228人,占總人數的48.0%,從不關注自我心理或情緒狀態的學生有19人,占總人數的4.0%。
將關注程度的4個選項進行賦值,“總是關注”為3分,“經常關注”為2分,“偶爾關注”為1分,“從不關注”為0分,計算不同學生群體關注程度的平均數,運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探索不同性別、年級、專業、生源地、獨生子女情況、學生干部經歷的群體間差異。統計結果顯示(見表2、表3),大學生對自我心理或情緒狀態的關注程度在年級、學生干部經歷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即大一學生對自我心理或情緒狀態的關注程度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年級,有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對自我心理或情緒狀態的關注程度顯著高于無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


2.大學生主動求助狀況。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在覺察到心理情緒困擾時,總是主動求助、經常主動求助的學生共有203人,占總人數的42.7%,47.8%的學生偶爾主動求助,9.5%的學生從不主動求助。
將是否主動求助的4個選項進行賦值,“總是主動求助”為3分,“經常主動求助”為2分,“偶爾主動求助”為1分,“從不主動求助”為0分,計算不同學生群體主動求助程度的平均數,運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探索學生群體間的差異。表2結果顯示,大一學生主動求助程度顯著高于大二、大三學生,大四學生主動求助程度也顯著高于大二、大三學生。表3結果顯示,有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主動求助程度顯著高于無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女生主動求助程度顯著高于男生。
3.大學生求助方式的選擇情況。
在遇到心理或情緒困擾時,大學生愿意采用的與心理相關的求助方式按照選擇人數百分比從高到低排序,結果依次為:上網查找心理資料(70.3%)、閱讀心理書籍(49.1%)、接受心理咨詢(31.4%)。
為進一步探索不同學生群體在求助方式上的差異,以不同群體學生在不同求助方式上的選擇人數百分比為因變量,不同群體類別為自變量,進行卡方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女生在上網查找心理資料的求助方式上選擇人數比率顯著高于男生;大一學生選擇閱讀心理書籍方式的人數比率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年級,大一、大四學生選擇接受心理咨詢方式的人數比率顯著高于大二、大三學生;理工專業學生選擇上網查找心理資料方式的人數比率顯著低于經管和藝術類專業學生。
4.大學生求助對象的選擇情況。
將大學生在面對心理或情緒困擾時經常求助的對象按照選擇人數百分比從高到低進行排序,結果依次為:朋友(82.1%)、自己(59.2%)、父母(50.7%)、同學(49.1%)、戀人(24.6%)、教師(12.4%)、咨詢師(9.1%)。
為進一步探索不同學生群體在求助對象上的差異,以不同群體學生在不同求助對象上的選擇人數百分比為因變量,不同群體類別為自變量,進行卡方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男生向自己求助的比率顯著高于女生,女生向朋友求助的比率顯著高于男生;大一學生向同學求助的比率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年級,而向戀人求助的比率顯著低于其他三個年級;藝術類專業學生向父母求助的比率顯著低于理工和經管類專業學生,經管類專業學生向朋友求助的比率顯著高于理工和藝術類專業學生;城鎮學生向父母求助的比率顯著高于農村學生;有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向同學、咨詢師求助的比率均顯著高于無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
5.大學生對心理服務主題的關注情況。
將大學生關注的心理服務主題按照選擇人數百分比從高到低排序,結果依次為:人際交往(68.0%)、自我認知和自我完善(66.7%)、情緒管理(60.2%)、生活適應(47.6%)、挫折與壓力應對(46.5%)、職業生涯規劃(46.1%)、學習心理指導(38.7%)、戀愛關系與性心理(28.2%)、心理疾病防治(25.9%)、親子關系(16.8%)。
為進一步探索不同學生群體對心理服務主題的關注情況的差異,以不同群體學生對不同心理服務主題關注的選擇人數百分比為因變量,不同群體類別為自變量,進行卡方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女生在情緒管理、挫折與壓力應對這兩個主題上的選擇人數比率均顯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生活適應主題上的選擇人數比率顯著高于女生;大一學生在生活適應、人際交往、情緒管理三個主題上的選擇比率均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年級,而大三學生在這三個主題上的選擇比率最低;理工類專業學生在情緒管理主題上的選擇比率顯著低于經管、藝術類專業學生;城鎮學生在生活適應主題上的選擇人數比率顯著高于農村學生;獨生子女在挫折與壓力應對主題上的選擇人數比率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有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在情緒管理、戀愛關系與性心理、親子關系三個主題上的選擇人數比率均顯著高于無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
1.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深入開展心理健康宣傳。
青年初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情緒、情感呈現兩極波動的特點,而大學生經常關注自我心理、情緒狀態也是個體心理發展的必然。本調查顯示,大學生對自我心理、情緒狀態的關注較多,而主動求助意識相對較低,因此,積極主動地向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宣傳十分重要。大學生關注的心理服務主題多為心理發展性議題,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著重做好人際交往、自我認知與完善、情緒管理三方面的主題教育。
2.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網絡宣傳教育手段。
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上網查找心理相關資料已經成為大學生首選的求助方式。因此,在宣傳方式和渠道選擇上也需要迎合大學生的需求特點,充分利用網絡宣傳教育手段,開拓創新網絡宣傳教育的方式、方法。
3.發揮學生的心理自助、互助作用,提高心理咨詢成效。
在對求助對象的選擇上,大學生從心理距離遠近和相似性原則出發,選擇向朋友求助的比率遠遠高于其他求助對象,同時大學生也傾向于嘗試自我調整解決,這一調查結果啟示我們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心理自助、互助意識,提高自助、互助水平。而大學生向朋友求助比例最高,向心理咨詢師求助比率較低,也提示我們要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需要從發展朋輩心理互助、完善心理咨詢工作方面著重考慮,特別是要加大對專業心理咨詢的宣傳力度,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接受度和認可度。此外,還需要積極開展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加強對家長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發揮健康和諧的家庭關系對學生的心理支持作用。
4.充分考慮學生群體間差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調查結果顯示,男生相對于女生而言主動求助比率較低,遇到心理或情緒困擾時上網查找相關資料的比率也明顯低于女生,更傾向于自己解決問題,較少求助朋友,此結果提示我們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應更多關注男生群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的選擇上,應考慮到男女生需求的不同,對于男生可以加強生活適應主題教育,對于女生則加強情緒管理、挫折與壓力應對主題教育。
大一學生對自我心理和情緒狀態的關注程度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年級,大一、大四學生更趨向于主動求助,而大二、大三學生主動求助人數比率相對較低。這一調查結果提示我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只重視大一、大四學生,在抓住學生入校、畢業這兩個關鍵期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大二、大三這兩個學生發展平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大一、大二學生可側重于人際交往、生活適應、情緒管理主題教育,對于大三、大四學生可側重于自我認知與完善、職業生涯規劃主題教育。
從專業差異上看,藝術類專業學生主動求助比率最低,向父母、朋友求助比率較低,理工類專業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進行求助的比率最低,向朋友求助比率較低,此結果顯示,藝術和理工類專業學生在心理求助上有一定被動性,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注意提高藝術和理工類專業學生的參與率,并加強對理工類專業學生的情緒管理主題教育。有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可能出于更強烈的責任感和自我成長動力,對自我心理、情緒的關注程度高于無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更愿意主動求助,向同學、咨詢師求助的比率也更高,對有學生干部經歷的學生可加強情緒管理、挫折與壓力應對、戀愛關系與性心理、親子關系這幾個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對于城鎮學生可以加強生活適應主題教育,對于獨生子女學生群體可以加強挫折與壓力應對主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