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云海
摘要:新聞編輯是新聞節目播出稿件的篩選、編輯、組合的執行者,作為新聞傳播隘口的守將,廣播新聞編輯對編排的新聞內容和質量具有重要責任和關鍵性作用。所以新聞節目做得好不好?編輯編稿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民族語;新聞編輯;基層
紅河廣播電視臺民族語言文化中心哈尼語、彝語于1983年7月1日開播。開播以來,紅河廣播電視臺民族語言文化中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做出了許多深受群眾喜愛的精品節目。2019年,紅河廣播電視臺民語中心借著機構改革的東風,紅河廣播電臺和紅河電視臺重組為紅河廣播電視臺,使廣播與電視民語工作人員實現重組,工作業務能力取得了較大的提升。目前,紅河廣播電視臺民語廣播設置有《哈尼語紅河新聞》、《哈尼語紅河兒女》、《哈尼語民族天地》、《哈尼語農業科技》、《哈尼語文藝》、《彝語紅河新聞》、《彝語紅河兒女》、《彝語民族天地》、《彝語農業科技》、《彝語文藝》兩個語種共計10檔節目。
紅河廣播電視臺民語新聞作為邊疆民族地區的州級媒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自己的新聞記者和編輯,是一種“漢語廣播播什么,民語廣播就跟著播什么”的狀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出現了民語廣播節目一位“唯官”、“唯上”,不求民語新聞做得好不好,只求不犯錯,不受到上級領導批評就好的做法,導致新聞稿子千篇一律、呆板乏味、毫無新意。
那么,如何做好民語廣播新聞編輯工作呢?筆者認為不乏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民語新聞編輯應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敏銳的信息鑒別能力
新聞編輯應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其中最基本、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一個合格的民語新聞編輯,要深入了解和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掌控全局的政治觀念,并將其融入民語廣播新聞編輯中。比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防控疫情的宣傳中,如果編輯沒有吃透國家疫情防控政策精神,對疫情防控不能正確定位和理解,對于一些論點偏激、論據偏頗、論證片面,或是對疫情防控政策相悖的新聞稿件沒有嚴格的審核、嚴格把關使其播出,造成負面影響將是極其可怕的,對聽眾的誤導也是十分嚴重的。所以編輯對新聞要嚴格審核,嚴格把關,拒絕編輯報道制造轟動效應的假新聞、劣質新聞和信息來源不明的謠言。
二、民語新聞編輯要放棄官本位思想,以新聞價值來確立新聞頭條
新聞編排中的頭條,好比人的眼睛,編好頭條,就顯得尤為重要。領導活動、會議報道一般在頭條編發,這是目前州市級新聞媒體的普遍現象。筆者認為,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是否放在頭條,應該看內容是否涉及到本州市的有關國計民生大事、要事,百姓和聽眾特別關注的事。除了對具有新聞價值的放在頭條做詳細報道外,有領導參加的一般性活動內容,編輯盡量使其簡短,不在頭條編發。
三、民語新聞編輯應根據民族群眾的收聽習慣和需求,具備提取高質量新聞的素質和能力
新聞質量的好壞是影響聽眾獲取新聞價值和決定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作為一名民語新聞編輯,不能完全按照漢語新聞的編排來做民語新聞編輯。在選稿子、編稿子時,要考慮到民族聽眾的思維習慣和需求,比如:采用報社或電視臺寫的稿子時,要按照廣播聽眾收聽思維習慣來編排文字,做到讓聽眾更直觀,更容易明白新聞所要表達的意思。
此外,在新聞編輯中,還要注意文字的校隊,盡量避免出現民族群眾沒有聽過,聽不懂的詞語。比如:“石屏縣異龍湖V類水質”,就應該編輯成“石屏縣異龍湖五類(V類)水質”,這樣編排能讓播音員和聽眾都更容易看得懂,聽得懂。
四、編輯要做好內聯外通工作,力求運用同期聲提高廣播可聽性,并不斷豐富民生節目
民語節目編輯要打破傳統編輯工作模式,多下基層熟悉百姓疾苦,多和本臺記者和縣市記者加強溝通,可要求記者民族干部群眾時用母語表達采取同期聲,讓民語節目播報形式不斷豐富。大家都知道,廣播現場采訪的同期聲是人們看報和讀書所體會不到的,所以采訪時能采回民族群眾用母語表述的同期聲,那畫龍點睛的作用就出來了?,F目前民語節目普遍的做法是使用漢語新聞的同期聲,然后播音員按著內容重述一遍,這樣播出來的感覺難免給群眾造成“假大空”的感覺,新聞真實性、可聽性難免有所降低了。
還有,紅河廣播電視臺目前一組新聞稿件的字數限制在在4200字左右,一組新聞的時長限制為15分鐘。但有些時候,一篇主要領導的通稿(編輯一般不能自行改動)就會在2000多甚至近4000字,那么這就會造成一篇稿子幾乎就是一組民語廣播新聞的現象,這對聽眾來講,是極其不舒服的一種收聽感受。所以筆者認為,民語中心新聞編排在通稿的使用上,不是一字不落地照搬通稿。這就要求編輯要提高編輯改稿能力,并豐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生類節目內容。
五,做好走基層工作,同時利用新媒介傳播民語節目,讓廣播節目“回聲繚繞”
民語編輯要改變工作作風,多向基層學習,多下基層去采風,跟民族群眾打成一片,傾聽他們的疾苦,了解他們的需求。目前,紅河廣播電視臺民語編輯和播音員每年到民族地區采風7-14天。
再者,隨著社會的發展,邊疆民族地區的群眾或多或少已經改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作息習慣,所以紅河廣播電視臺民語廣播安排在早上5:00-7:00,晚上21-23點播出民語節目,很多群眾收聽不了直播。為了解決作息時間和收聽時間的沖突,紅河廣播電視臺民語中心目前建立了一個微信群,然后把蜻蜒FM上的本臺民語節目下載轉發到群里,讓聽眾可以重復收聽節目。
六、結論
總之,為了進一步提高民語新聞節目的質量,我們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敏銳的信息鑒別能力,從受眾的心里、內容的多樣化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改革創新,編精編好民語新聞,充分利用各種新老媒介力爭把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奉獻給邊疆民族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