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都具有重要意義,以往研究環境分類都是從宏觀、微觀等層面進行,本文嘗試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分為活動環境、信息環境、理論環境,這是一種新的分類方式,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分類;影響
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內涵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環境里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是在一定環境里進行的,環境狀況對人的思想品德狀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著重要影響。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分類有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各種環境因素的良性互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教育的條件”和“條件的教育”雙重作用。探討其現實環境的內涵,首先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作出明確的界定。
自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將環境納入研究的視野,學者們就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概念的界定目前仍未達成共識。由于圍繞的中心項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概念的界定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為中心項的界定是學術界運用較多的概念。
陸慶壬1996年在其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為中心項,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就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張耀燦等2001年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所處環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外部條件兩個方面,是指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思想和行為因素的總和”。其后進一步界定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指的是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運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
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學界雖未達成共識,但表述都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的不容忽視的重要性,分歧主要在于以誰為中心項或圍繞誰來看待“外部因素”或“客觀現實”的外在的總和。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現實因素的總和。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包括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現實存在的物理空間結構也包括在這個空間結構中形成的觀念意識。
二、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結構體系
環境本身是多要素的統一,人們為了研究的需要,人為地將現實環境進行分類。而在環境中,環境的各種構成要素互相聯系、互相依存構成了復雜的網狀結構,并不存在某種純粹的、單一的環境類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個由眾多要素構成的,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廣泛復雜的系統。系統內各個要素形成不同的層次結構,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產生著廣泛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進行分類,目的是為了尋求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比較科學、比較全面和合理的認識,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更好地適應、把握和創造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本節內容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主要分為活動環境、信息環境和理論環境。
(一)活動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有意識地開展各種活動,寓教育內容于活動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動中提高教育高思想道德素質。在“活動”這一教育形式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在直接踐行教育要求,這是活動載體區別于其他載體的一個顯著特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進行自我教育與實踐教育要求在活動中有機統一在一起。
人們主要在相對固定的有限場所中生活,教育者運用活動載體對受教育者產生一定影響的活動領域即構成“活動環境”,它是具體可感的。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也是受教育者檢驗自己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以及進行內化的主要手段。活動環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影響。
(二)信息環境
信息奠基人申農認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的東西”。信息是一切系統保持一定結構、實現其功能的物質基礎,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并且指導我們行為的重要標桿。今天是個信息時代,信息來源有各種各樣的渠道。我們對信息的接收和把握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信息環境至關重要。
信息環境是個動態空間概念,我們接收信息所構建的一個空間,比如信息會有過時的、和與時代相接近的,這樣每個時代的信息環境又是不同的。在信息時代,信息環境面臨重大挑戰,形形色色的信息不但有及時不及時之分還會有好壞之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和受教育者直接內化于行動都有很大的影響。
(三)理論環境
理論是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并構成我們的思想、觀念。思想、觀念、響受教育者的行為,但每個人對理論的認知和踐行又會有不同的結果,應該力求達到最接近理論本身,所以構建理論環境尤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著力點是理論環境,其通過影響一個人的理念和判斷來影響其思考方式、心理選擇,進而影響其行為。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于能夠通過分析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活動環境,通過對其信息環境進行分析,通過對其理論環境中的其他理念進行分析,從而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現狀和最佳作用點,然后集中力量發揮作用,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的。
作為空間性的活動環境,其變化雖不大,但信息環境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借助布迪厄“場域”和“慣習”的思路,場域是一個客觀的關系系統,處在場域中的是活生生的個體,每個場域都有屬于自己的“性情傾向系統”——慣習。如果把活動環境看作“場域”,“慣習”看作是信息處理方式的累積,那么隨著場域內主體或其他要素的變化,場域的性質和信息處理機制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結合相關的理論來施加影響。
三、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人們對周圍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認識。依賴一定的環境生存和發展,環境促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發展的影響是通過對人施以一種無形的影響力而發揮出來的,這種影響作用不是強的,而是通過感染、熏陶和滲透來作用于人,而且能使人養成和環境相近的一些特性。
人由生物個體成長為合格的社會成員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社會塑造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思想無時無刻不受到現實環境的影響。人的生存和發展要以一定的現實環境為依托和前提,人的繁衍生息與外界現實環境發生著密切聯系,其思想行為的形成和發展也與現實環境密切相關。
(一)環境對人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人們常用“潤物細無聲”來形容環境影響的效果。在對人的思想和心理的作用上,現實環境的滲透性是顯而易見的。杜威曾經對環境滲透式作用的價值做過比較詳細的分析,他說:“在野蠻的未開化的社會,這種直接的參與(即我們講過的間接的或偶然的教育),幾乎成為教育青年的唯一的影響,使他們獲得群體的習俗和信仰。甚至在目前的社會,即使對于最堅持受學校教育的青年,這種直接參與也提供他們基本的教養。”雖然這種“環境的無意識的影響”難以捉摸而又無處不在,影響著性格和心理的每一根神經,也對我們的語言習慣、儀表和審美等方面具有價值。
環境提供教育信息,影響人的思想道德認知。無論是現實環境還是虛擬環境,都不同程度地承載著一定的信息。當的主觀世界與外部的環境發生碰撞時,環境中的信息就可以影人的情感和認知。人們通常所說的觸景生情、見物思人等就反映了現實環境的信息影響力。
環境形成一定的價值導向,增強人們的精神動力。環境中的輿論評價、競爭機制等可以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有利于進人們確立人生目標、激勵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人生目標和激勵機制是增強人的精神動力的力量之源。
(二)人在環境中的異化
人在影響和改變環境的同時,環境也制約著人的存在和發展。一旦環境的制約成為了束縛人的發展的異己存在的時候,環境就會成為人的發展障礙。這種力量在人類思想史上被稱為異化。
異化原意是疏遠、絕交和竊取。是指某物通過自己的活動而與某種屬于他的他物相分離,以至于這個他物成為自足的并與本來擁有它的某物相對立的一種狀態。異化主要有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異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物化傾向兩種形式,這里我們主要探討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人的物化傾向。
第一,從社會管理來看,人的管理活動被嚴格地模式化和齊一化了。現代管理體制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同樣要遵循嚴格的分工規則和標準化的要求。標準化管理產生了標準化的產品。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不可避免地被模式化,人在這樣的管理培養模式下成長。人被按照生產的特性和產品的特性培養其智能和德性。人的能力的多樣性和人的需要的豐富性不見了,標準化導致了人的畸形的片面的發展。這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需求,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盡量減少我們的物化傾向,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第二,在精神領域,物化必然導致物化意識的產生。“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物化結構越來越深入地、注定地、決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識之中。”并通過人們的觀念反映出來,這就是盧卡奇所說的“物化意識”或“物化思想”。這種物化意識表現為人對事物和自身的認識停留在局部,失去了對整體的聯系的把握。人在物化意識的支配下,喪失了主體性和反抗精神。
(三)環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孤島”
“孤島效應”是一個可以被普遍應用的比喻性術語。當一個所指事物或系統與其相關的條件或環境脫節,從而被孤立起來以后,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個孤島一樣。因此,只要把自己孤立起來,不管是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還是教育領域都存在著由于封閉而出現的孤島效應。
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在空間上與相應的外部環境割裂開來,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物理空間中的“孤島”現象。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在兩個大的層面進行。一個是是全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是以單位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過在實踐中,單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踐空間。按照單位功能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被分割成了不同的條塊。僅以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例,被分割開來的就有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同的范圍。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的單位具有大而全、小而全的特征,一個單位內部就是一個小社會,單位的生產、生活、服務等基本上是自足的。結果,各單位與外部世界之間形成了相對的封閉性。這種封閉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單位把空間圈起來的圍墻現象,二是各自為政的行為方式。長此以往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通過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分為“活動環境”“信息環境”“理論環境”,這是一種新的分類方式的嘗試,這種新的分類將為我們更好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提供新視角。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陸慶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3]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張耀燦、徐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郝文清:《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7]李輝:《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8]常青偉:《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滲透研究》[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
[9] [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 [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