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于國內合同可單獨適用國內法,涉外合同由于其涉外性,在認定其效力和糾紛解決時,可能需要涉及多個國家的法律適用問題。我國采用以意思自治為主,最密切原則作為補充的方法,解決實踐中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
關鍵詞:涉外合同;意思自治;最密切原則
一、概念
以是否具有涉外因素為標準,我國《合同法》將合同分為國內合同和涉外合同。涉外合同是指,合同的主體、客體、或者合同關系中任何法律事實具有涉外因素。由于涉外合同重的當時通常來自不同的國家。各國對合同的訂立、履行過程當中產生的問題,有著不同的法律規定。因此在出現因合同關系發生爭端時,出現了應當適用本國法律還是外國法律,抑或是國際條約的問題,即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
二、涉外合同法律適用的淵源
(一)法院地法
在發生合同訂立或履行的相關糾紛時,在沒有雙方明確約定時,應當優先適用法院地法。尤其涉及通過訴訟方式解決問題時,則更應當適用法院地國的法律,因為法官對于本國的法律最為熟悉,因此適用法院地法,不僅簡便易行,還能在很大程度上節約司法資源,同時還能提高辦案效率和辦案質量。
(二)外國法及判例
在合同訂立,當事人可以自主約定,當出現糾紛時可以是有某一外國法律。即使是適用法院地國的法律時,也可能在確定雙方權利義務時使用某些外國法律。但是我國規定,在適用外國法律時,僅限于實體法,而不包括判例。但是在有些國家,例如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承認判例的法律效力,并將國家判例作為作為國際司法的主要淵源,因此判例當然屬于涉外合同適用法律的法律淵源。
(三)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
由于各國在涉外合同中適用法律的規定存在差異,國際社會努力通過國際條約、國際慣例等方式減少因此差異造成的不便,而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的適用需要滿足一定的前提條件。我國認為,適用國際條約應當滿足以下四個條件,第一,要求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自主選擇適用相關關條約。第二,這些條約必須是我國締結、參加的條約。第三、不得和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相沖突,第四,我國聲明保留的條約不得適用。目前為止,在與涉外合同有關的國際公約中,我國締結或參加的主要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統一國際航寶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等。
三、我國關于涉外合同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
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原則有三大類。意思自治原則即協議優先,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最密切聯系的法律。以及涉外消費者合同和涉外勞動合同另種特殊的合同。
(一)意思自治原則
意思自治就是指合同的當事人可以協商一致選擇在解決爭端時適用的法律。在我國,當事人可以協商選擇的范圍非常大,既可以適用我國法律,又可以適用外國法律。同時,對當事人選擇適用的時間規定也非常靈活,無論是在訂立合同時或是爭議發生后,甚至是在法庭一身辯論終結前,雙方當事人都可以協商選擇或改變所適用的法律。除此之外,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對于當事人選擇使用的方式,既可以明示方式,同時有限制地承認默示的方式。但是,對于涉外合同法律適用的“意思自治”并非沒有限制,首先,如果當事人選擇的外國法律違背我國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則不能約定適用。其次,關于在我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法律規定只能使用本國法律,排除當事人選擇的權利。
(二)最密切原則
我國《合同法》第126條規定:“涉外合同中的當事人可以協商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目前,隨著國際商事活動的日益頻繁,涉外合同中法律關系也變得日益復雜,各國在立法時,對于未來發生的相關法律沖突也不能考慮十分充足,必然會存在一定的滯后。因此合同當事人在發生爭端時,會出現因各國規定不同,而無法協商一致選擇使用某一法律適用時,則可適用最密切原則,綜合各種因素找到適當的準據法,最密切原則通過對自由裁量權的應用克服了以往關于沖突規范實用性的不足,靈活的將主客觀的各種因素綜合起來,找到最適當的沖突規范,從而保證審判的科學性。
四、我國涉外合同法律適用所面臨的問題及建議
(一)不夠重視當事人以默示的方法選擇適用法律
盡管國際上有少數國家承認任何形式的默示選擇,但大多數國家如英、德、法等國均有限度的承認默示選擇或者根據案件的各種情況推定合同當事人默示選擇法律的意圖。目前我國只在司法解釋中有限制地承認默示的方式,但司法解釋不是立法,效力低于法律,這顯示出了立法的不足。雖然采取默示的方法選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確定性,但這卻能最完整的反映當事人的意志,也最符合意思自治原則。應加強對默示選擇的效力的承認力度,只要根據合同條款或其他相關情形可以明確表明當事人曾有選法,法院就應順勢而為,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證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同時對法官自由裁量權作出限制,從而消除默示方式選擇法律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法官對最密切原則的誤用
最密切聯系原則在法律條文中的規定,無疑使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擁有了更大的自由裁量權,然而,對于復雜的涉外商事合同,法官對最密切聯系的選擇和判斷則因人而異,因此導致了原則適用可能出現的失控狀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濫用裁量權的風險。因此要加強對相關案件實證研究,構建并完善一套指導制度,為法官提供法官的選擇提出指導性的建議。同時法官也應當加強學習,借鑒國外優秀的判例,合理利用自由裁量權提升法官的法律執業水平,以期實現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澤.涉外合同中最密切聯系原則探析[J].法制與經濟,2019(02):116-117.
[2]楊雨淋.涉外勞動合同中意思自治原則的適用[J].市場研究,2018(10):61-62.
[3]馬潔.我國涉外民商事領域案件審判中最密切聯系原則的適用不當之困境與緩解[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8(04):117-120.
[4]薄茜文. 涉外勞動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17.
[5]田疏影. “分割論”視野下涉外合同法律適用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6]王克玉.最密切聯系原則在涉外經濟合同法律適用中的運用[J].中國鄉鎮企業,2009(02):61-63.
[7]王穎.反思最密切聯系原則在涉外合同領域的適用[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03):80-82.
作者簡介:李豪(1996.05.01-),男,漢族,現就讀于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