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凡?游昱華
摘要:在現代人的觀念中,治理一個國家所運用的手段應該是國家強制力而不是音樂,對于古人提出的“以樂治國”的理念,許多人都覺得難以理解。他們認為音樂是用來陶冶人的情操,起到教育、感化以及娛樂大眾的作用,是一門藝術而不是治理國家的手段。但在中國古代樂與禮、政、刑齊名,是屬于法的范疇,是一種治國的工具。“樂”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治國安民的根本大法,其具有與禮、政、刑所不用的奧秘和獨特之處。本文通過對“以樂治國”這一理念的概念以及其基本原理的分析,希望“以樂治國”能在現代社會繼續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關鍵詞:以樂治國;禮樂文化;樂治思想
一、以樂治國的基本概念
禮、樂、政、刑在中國古代都是十分重要的治國工具,在《禮記》中記載道:“禮以異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政刑,其極一也。”由此可見,樂在中國古代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樂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行為規范,主要是以音樂藝術的形式來表現,具體包括樂制、聲樂、器樂、詩歌、歌舞等。中國古代的音樂強調真、善、美,反對淫、邪之樂,是中正平和的音樂,因此它具有能夠治理國家的影響力。
以樂治國,即以“良樂”作用于人,使人心理、生理產生相應的良性共振,促使人們身心和諧。不僅能夠使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坦誠相待,還能使得人學會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還能夠規范人的行為,使社會成為一個人人有德,人人遵守秩序的社會,從而達到安人寧國,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以樂治國的原理
1、樂的治國功能源于其“和”的特性
依照《禮記》中的記載,“禮主異,樂主和”。“禮”是當時社會運行的需要,為不同人群制定的不同的標準,從而區分上下尊卑,這就造成了人們之間的隔閡和不和諧。為了將這種不和諧最大程度的減小,就需要以樂來調節人心,讓人產生快樂的情感,并感化、教化人,使人們之間的關系達到“和”的境界。“樂”的本質是和諧,它是有規范,有節制之物。樂的功能主要表現為促使不同等級之間的能夠和諧、和睦、和樂、和平、合作。所以,“和”這一特性賦予了樂治國的功能。
2、“琴音調而天下治”
古代的圣賢們把音樂與人、事、物、天地、陰陽、八卦等聯系在一起,從而創造出一套具體明確的治人、治國方案。漢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曾用古琴的形狀來形容政權的結構,也即“琴音調而天下治”,生動形象的說明了以樂治國的道理。不僅如此,他還將音樂五聲作為塑造君子的五個方面。他認為,五調可使人產生與音色相對應的五種感覺,進而能夠演變成為與感覺相對應的美德。倘若一個人具有這五種美德,他就能夠成為君子。《史記》中明確闡明了樂治的核心內容:“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者,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平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夫禮由外作,樂自內出。故君子不可須臾離禮,須臾離禮則暴慢之行窮外;不可須臾離樂,須臾離樂則奸邪之行窮內。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夫古者,天子諸侯聽鐘磬未嘗離于庭,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于前,所以養行義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無禮,故圣王使人耳聞《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禮,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義之道。故君子終日言而邪辟無由也”。這段話將禮樂之治的原理講得既清楚又透徹。
3、寓教于樂
此處的“寓教于樂”中的“樂”應該發“yue”的音更為恰當。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音樂教育活動,而到了西周時期,樂教發展的較為繁榮。西周的官學中,樂教的主要內容有樂德、樂語、樂舞等方面,涵蓋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及文化教育,是整體、全方位的教育。而到了春秋時期,治國安民就成為了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不及如此,秦朝還設置了樂府這一機構來進行音樂教育,而樂府在漢朝繼續被繼承,而且發展到了更高的層次。由此可見,寓教于樂是以樂治國的基礎準備工作。
三、以樂治國對今天的影響
1、對當代社會的借鑒意義
在當今社會,倘若想用以樂治國代替依法治國,尚不可行,然而若將以樂治國作為輔助性治國手段是完全可行的。中國古代長期提倡施行禮樂治國,禮樂興邦,有較為成熟的“樂治思想”并積累了豐富的“樂治經驗”。倘若能夠將中國古代以樂治國的原理與現代社會的具體情況相結合而施行,創造出一種適應于當代社會的“樂治”,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借鑒過程中的問題
在參照古代的“樂治”來建立新“樂治”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現代的“樂治”不應具有國家強制力,不能強迫人們聽什么,但可以組織專家加以引導、教育。(2)現代“樂”的內容應是多樣化的。新型的“樂治”可以容納多種現代音樂元素,而非拘泥于古典樂或某種單一的音樂元素,這樣更易于人們接受以取得良好的效果。(3)要由專家們及各方面不同的代表共同評判何為相對的“良樂”與“非良樂”,從而引導民眾自覺受到“良樂”感化,抵制“非良樂”。
綜上所述,我們應重視前人的經驗教訓,運用音樂“感人深”“善人心”“移風易俗”的功能,讓音樂為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發揮更好的作用,而不是腐蝕破壞作用,這是倡導以樂治國理念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陳澔注.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 (宋)朱熹注.《詩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李樂凡(1991-),男,陜西西安人,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法律史學;游昱華(1993-),女,福建福州人,法學碩士,初級專業技術職務,研究方向法律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