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由于受經濟條件、文化知識水平以及抗風險、抗壓力等心理因素的限制,弱勢群體犯罪現象頻發,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因此,對弱勢群體犯罪現象進行分析,并探究其防控對策則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弱勢群體;犯罪成因;防控對策
一、弱勢群體的概念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弱勢群體”的概念界定存在一定的意見分歧。在總結眾多學者以及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以人的社會地位、生活狀態、生理機能狀況為劃分標準,我們綜合認為“弱勢群體”,應當是指社會中一些因生活拮據、適應能力較差而被邊緣化、或遭到社會排斥的部分群體的概稱。例如,農民工、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等群體。
二、弱勢群體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主體特征
基于目前弱勢群體的犯罪情況,弱勢群體主要包括:城鄉貧困人口及五保戶、下崗職工及失業、無業者;貧困地區農民和受災群眾;進城農民工、流動適齡兒童、服刑釋放人員、罪犯子女以及老、弱、病、殘等。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由于受經濟、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制約,上述群體因能力或機遇等方面的不如意,無法獲得充足的社會資源和發展機會,從而導致其生存條件和社會地位均處于劣勢狀態。
(二)客體特征
犯罪的實質是對法益的侵害,犯罪的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卻為危害行為所侵犯的社會生活利益及社會關系。而弱勢群體犯罪所涉及的犯罪種類一般包括故意殺人、搶劫、盜竊、強奸、放火、爆炸等,其中最主要的還是財產型犯罪。根據我國2010年公安機關及相關司法部門的數據統計顯示,弱勢人群侵犯財產類案件占全部犯罪案件數量的比例,上海地區高達91%,廣州地區將近84%。犯罪群體總量分布方面,男性占比要遠遠高于女性。在大部分犯罪類型中, 男受害者的數量占比要高于女受害者, 然而,在性侵犯罪、綁架拐賣以及搶奪盜竊案件中, 女生受害群體則通常占主要部分。
(三)心理特征
長期以來,弱勢群體的生存條件往往受其經濟收入的影響,長期的生活困窘,極易誘發負面、極端的心理情緒。主要表現為:1、壓抑感與焦慮感。由于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相對底層,發展空間也相對局促,生存壓力大,尤其體現在子女就學、疾病就醫、糾紛訴訟、就業等方面。接踵而來的挫折不斷侵蝕著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導致其心態失衡,所以激憤壓抑之下極易作出越軌行為。2、不公平感與被剝奪感。時代的日益變遷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致使部分群體、部分區域率先富裕起來,傳統的平均主義被打破,拉開了社會群體間的收入差距,導致貧富差距懸殊。而弱勢群體隅于平均主義思想,一時難以調整過來,自己的貧窮困窘與他人的殷實富裕形成鮮明對比,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便油然而生。
三、弱勢群體犯罪問題的防控對策
(一)加快建立對弱勢群體的心理調適機制
每當提及弱勢群體問題時,人們往往只片面地看到弱勢群體因物質條件缺乏而使其生活困窘,卻忽略了他們的心理狀況。弱勢群體普遍存在的壓抑、自卑憤懣等不良情緒,社會往往很少給予關注和重視。只有當弱勢群體做出駭人聽聞的“壯舉”之后,社會輿論才開始真正反思,相關部門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民眾才開始心有余悸、深感后怕。因此,構建科學健康的心理疏導機制則顯得尤為重要。各級政府應當及時聯合經驗豐富的專家,號召相關部門開展以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健康網站宣傳等心理咨詢方面的防治活動;在民政、衛生部門的工作中,應有專人負責本地區弱勢群體的精神衛生問題,對心態失衡較嚴重的個體進行重點跟蹤、幫扶,使其掌握心理調節方法,緩解心理沖突,克服心理缺陷。同時,倡導各個城鎮社區或村民組織聯合設立心理救助站,形成固定的幫扶隊伍,為各城鎮居民或村民百姓提供專業的無償心理調適服務。
(二)加強弱勢群體權益的立法保障
加強弱勢群體權益的立法保障是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立法雖然目前無法從根本上滿足弱勢群體的一切利益需求,但在弱勢群體權益保護方面卻有著其他社會制度或政策所難以取代的功能。弱勢群體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我國目前對其的立法保護力度還遠遠不夠,應進一步擴大其立法保護范疇,細化其權益救濟方面的相關規定。倘若立法只單方性地規定弱勢群體的實體權利,卻沒有對其權益救濟作出任何具體規定,那么這種權利的賦予便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意義。國家在立法上不對弱勢群體進行特殊保護,弱勢群體依靠自身的條件很難改變這種弱勢地位,法律上的平等實際上成為事實上不平等的致因。長期處于弱勢地位,會讓弱勢群體的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加強,對國家法律和社會公正也失去信任。所以,加強立法保障,不僅有利于改善弱勢群體的現狀,也有助于抑制弱勢群體反社會情緒的產生,從而預防弱勢群體犯罪。
(三)暢通弱勢群體犯罪的司法救助渠道
司法救助體制的完善與否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法制化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最高法院所頒布的《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定》中,明確規定了“司法救助”的內容及界定范圍,卻沒有明確界定“司法救助”的性質,因此“司法救助”又通常被看作是國家和司法機關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一種施舍。為實現公平正義,加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保障力度, 應當把獲得司法救助規定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把為弱勢群體提供適當的司法救助規定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法定義務。目前,我國司法救助的主要方式僅局限于訴訟費用的減免緩,沒有從根源上滿足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需求。因此,為實現“司法救助”的真正價值, 就必須從司法救助的渠道拓寬入手。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從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出發,積極暢通弱勢群體的司法救助渠道,切實解決弱勢群體有理難訴、告狀無門等問題,從根源上預防遏制弱勢群體犯罪。
總體而言,弱勢群體犯罪的法律分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涉及到立法救濟、還涉及社會保障、司法救助等內容,這就要求相關人員在未來工作中能正確認識弱勢群體犯罪的原因,并根據犯罪原因進行針對性處理,進而從根本上杜絕弱勢群體犯罪現象的發生,為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雄飛:論犯罪學視角的弱勢群體界定[J];犯罪和改造研究,2011,09.
[2]楊文義:論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權[J];公民與法,2013,08.
[3]談燕:關于弱勢群體犯罪預防問題的思考[J];知識經濟,2009,03.
[4]曲伶俐:弱勢群體刑法保護研究[M];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03.
[5]齊延平: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02.
作者簡介:李麗欽(1995—),女,漢族,福建省福州市人,上海大學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