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玉潔?姜明磊
“謊言”是指在個體知道事實的情況下,對這種事實進行刻意的隱瞞或者故意說出與事實不相符合的信息。謊言是以個體頭腦中對事實的認識為基礎進行界定的,只要個體的敘述內容與自己頭腦中對事實的認識不一致,就可以稱之為謊言。
“謊言當真”是一個代名詞,主要是指個體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撒謊,但是當謊言面臨著被揭穿的危險時,他們往往會通過一系列行為或者其他謊言來維護自己之前的謊言,某種程度上甚至自己內心中把之前的謊言當作了真實的現象,而絕對不愿意承認自己之前的撒謊和錯誤行為,這就是“謊言當真”。
“謊言當真”的現象在現實社會中是普遍存在,很多研究者都針對這種“謊言當真”的內部心理機制進行了探究,力圖發現影響“謊言當真”的因素。文亦鳴(2015)的研究結果表明,跟謊言認錯態度有關的是個人的修養問題,往往修養比較好的人才會主動的去為了自己的謊言而認錯。陳志超的研究結果表明,謊言的背后往往是自尊。形成原因首先是個體早期的成長環境,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犯錯就要挨懲罰”,導致我們在面對謊言錯誤時的第一反應就是隱藏;其次,在個體的生活過程中存在著一種受害者情緒,無論從事什么行業或者身處什么職位的個體,都有可能存在一種把自己當作受害者的情緒,因此在面對自己的謊言時,往往認為其他人是在欺負自己,而不考慮自己本身的。
認知失調理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態度時,個人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與舊認知相互沖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于采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其一為對于新認知予以否認;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藉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取心理平衡。
“謊言當真”現象與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實驗十分相似。費斯汀格(1919-1989),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負和決策,并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最著名的貢獻是在1957年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費斯汀格認為,如果說服一個人去做或者去說一些與他個人觀點相反的事時,他就會有一種改變觀點以和自己言行一致的傾向。當引起公開行為的壓力越大,上述趨勢就越微弱。
實驗的內容是參與人員重復無趣的一直做一項工作,然后承諾第一組人說謊可以得到20美元,承諾第二組人說謊可以得到1美元,他發現第二組相信自己所言屬實的比例明顯高于第一組,也就是獎賞越微薄,人越有可能改變其信念。為了緩解內心的失調感,參與人員改變了自己的認知——工作確實很有趣,我沒有撒謊。在社會或者部隊中出現的“謊言當真”事例中,一般情況下,都是為了個人的小算盤,與第二組的人員撒謊情況類似,屬于認知失調的一種。
對于“謊言當真”的現象而言,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的心理因素而導致的。這些心理因素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維護自尊。自尊是指個體自身所持有的,對于自己的積極看法。馬斯洛認為,人生來具有很多種需要,其中自尊就是個體的主要需要之一。因此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通過一系列行為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從而滿足對于自尊的需要。(2)自我保護。并不是人生來就會出現不愿意承認錯誤的情形的,這往往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當處于謊言即將被揭穿的環境中時,就會對他們如果承認謊言的后果進行一定的評估,而個體往往會將后果評估的比較嚴重,因此為了避免承擔這種嚴重的后果,就會下意識的避免謊言被揭穿,從而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自己的利益,達到保護自身的目的。因此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謊言當真”現象的發生。(3)實現個人目的。個體最初撒謊時,有可能是因為一個簡單的個人目的,但是當謊言面臨被揭穿的危險時,個人目的就會發生一些變化。因此為了完成自己的這種個人目的,就有可能通過一系列行為來維護自己的謊言,從而達到個人目的。除了上述的個人因素能夠對“謊言當真”現象造成影響之外,社會因素同樣也會對“謊言當真”現象造成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因素同樣體現在幾個方面:(1)傳媒的影響。傳媒往往由電視、報紙、雜志等組成,個體從出生開始就置身于這種傳媒思想的包圍之下,因此傳媒所傳遞思想趨勢會對個體的心理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就近年來的傳媒體系來看,很大程度上并沒有對撒謊這種行為批判,甚至很多傳媒的內容都涉及到了撒謊能夠帶來的好處。在這種傳媒思想的熏陶下,個體很容易形成撒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這種思想。而在撒謊以后,因為個體自身并不認為撒謊是一種比較錯誤的行為,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種受害者情緒,即認為他人是在故意找自己的茬,而不是自己犯了錯。在這種情緒下,個體為了滿足自己的受害者情緒,往往就會通過一系列的行為來維護自己的謊言,而不是去承認自己的謊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覺得自己的謊言是真實的,這也就導致了“謊言當真”現象的出現。所以社會傳媒在一定程度上對“謊言當真”現象造成了影響。(2)社會贊許效應的影響。人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生活在社會之中。因此如何受到社會的認可與贊揚也是個體追求的目標之一,這也就是所謂的社會贊許效應。在社會贊許效應之下,社會所認可的行為就會成為個體自身的行為標準。而當前社會并沒有對撒謊和不承認錯誤的行為進行過多的批判,而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只要能夠獲得利益,即使撒謊也沒關系的這種行為。這也就導致了個體在做出撒謊行為以后并沒有認為自己與社會相違背。此外,在當前社會中,主動承認自己的謊言并沒有被看作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在部分人的眼里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甚至是一種“傻”的表現,因此在這種社會贊許效應下,個體習慣于去撒謊獲得利益,而當謊言被揭穿時又往往不愿意承認錯誤,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行為去彌補之前的謊言。
“謊言當真”現象發生的心理機制是十分復雜的,不僅僅局限于個人的心理品質,還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教育、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在“謊言當真”現象進行解決時,也要從這些不同的因素層面加以考慮,力求更好的改善“謊言當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