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迅猛發展與環境問題密不可分。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事件不斷涌現,公眾希望通過訴訟程序保護環境公益的愿望不斷提高,立法的不斷完善也為公眾愿望的實現找到了途徑,《民事訴訟法》 第55條確立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這是立法的重大進步。但是在各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型態下,地方環境治理問題依然突出。遼寧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沖突的原因之一在于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沒能有效、高效的運行。政府應該針對該問題建立健全環境公益訴訟激勵機制,以降低起訴主體的訴訟成本,減少其訴訟障礙,實現訴訟渠道暢通,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獎勵機制
近年來,遼寧經濟發展不斷向前邁進,同時也面對著如何在發展過程中以更大力度的保護環境的問題。雖然人們對通過公益訴訟途徑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呼聲越來越高,立法的不斷完善也為此提供了途徑,但是在環境公益訴訟中,原告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在原被告對抗的司法審判中,原告在積極性方面就顯得不足,在訴訟過程中遇到障礙,也就不會像保護自身利益那樣竭盡全力。同時,環境公益訴訟中的訴訟標的額一般都比較大,專業性強,鑒定費用昂貴,這就導致能夠將訴訟堅持下去的原告特別少。另外,環境公益訴訟賠償金歸屬并不明確,這就會導致此類案件要想獲得資金支持就會不知向誰申請。這一系列問題都說明環境公益訴訟亟需確立環境公益訴訟激勵機制,以此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進而解決發展與環境保護沖突問題。
一、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構建情況
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事件不斷涌現,公眾希望通過訴訟程序保護環境公益的愿望不斷提高,立法的不斷完善也為公眾愿望的實現找到了途徑, 《民事訴訟法》 第 55 條確立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這是立法的重大進步,鑒于此,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主體可以通過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來維護受到侵害的環境利益,這也正是對傳統訴訟當事人結構的突破。因環境公益訴訟中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在原被告對抗的司法審判中,原告在積極性方面就顯得比較弱,如果在訴訟過程中遇到障礙,就不會像保護自身利益那樣竭盡全力。同時客觀上環境公益訴訟過程一般訴訟標的額巨大,專業性強,必須依靠鑒定,但是鑒定費用又特別昂貴,往往只有意愿特別高或者特別有實力的社會組織才會堅持下去。
另外,從功能上看,訴訟當事人結構中的原告為受害人、為其自身利益抗爭的“代言人”、受益人,而被告是侵權人、訴訟過程中維護自身利益的“代言人”、賠償義務人。對于原告來說,在普通訴訟中,原告同時具有三種身份,利益歸屬明確,制度本身就可以激發原告訴訟的積極性。但是在環境公益訴訟過程中,原告資格的三種身份相分離,使環境賠償金歸屬不明確,“代言人”沒有獲得補償。實踐中各地也在不斷探索創新,有些主張賠償金納入地方財政收入,有些主張由基金會管理。環境賠償金歸屬不確定,那么之后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要想獲得資金支持就會不知向誰申請。鑒于以上問題,我國環境公益訴訟亟需確立環境公益訴訟激勵機制。環境公益訴訟激勵機制的比較法考察當前,我國環境公益訴訟正處于起步階段,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還有一定的差距,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制度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二、遼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策
立足于我國實際情況,借鑒和學習國外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優勢,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希望使遼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1. 降低環境公益訴訟的起訴成本
日本學者棚瀨孝雄認為:“無論審判能夠怎樣完美的實現正義,但是如果付出的代價過于昂貴,則人們往往只能放棄通過審判實現正義的希望”。因此在公益訴訟中,對于訴訟費用有必要進行改革。一方面,在環境公益訴訟中有必要對訴訟費用進行減交和免交,在司法實踐中,一些地方法院正在如此進行。另一方面,設立環境保護基金會將更有助于鼓勵和支持環境公益訴訟。隨著公民環境意識逐漸增強,對于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眾參與捐款的積極性一定會不斷提高。基金會要公開捐款的渠道和資金的使用方向,讓資金真正運用到環境公益訴訟,激勵環保人士進行環境公益訴訟。
2.增設對原告勝訴的獎勵機制
對勝訴原告進行獎勵,一方面是對其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護生態環境進行的一種表揚,激勵更多的符合條件的公益訴訟主體積極同污染環境行為作斗爭;另一方面也是對其在訴訟過程中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一種補償,使其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具有持續性。獎勵內容可以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物質獎勵可以是獎金,應與保護環境的標的相當。對那些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積極性高、勝訴率高的社會組織,應當給予更多的榮譽獎勵,比如環境保護優秀個人、優秀集體等等,這樣也會增強人們對這些社會組織的信任感,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環境保護公益訴訟中。另外,精神獎勵也可以作為社會組織獲得財政資金支持的一個參考。
3. 明確環境賠償金的歸屬
在環境公益訴訟中,原告只是環境公益訴訟的“代言人”,目前我國符合條件行使訴訟權利的機關或者社會組織為檢察機關和法律規定的社會組織。但是權利受到實際損害的卻是社會公共利益,那么賠償金必應屬于全社會。如果勝訴后有可以恢復的受損害的生態環境,那么賠償金可以用來修復被損壞的生態環境;如果環境污染導致的生態破壞是不可逆轉的或者不需要修復的,賠償金應上繳國家,作為財政收入的一部分[8]。環境公益訴訟賠償金作為對于生態環境的修復資金或者作為對于無法彌補的生態破壞的彌補,應當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專項資金,專門用來支持環境公益訴訟活動,或用來修復其他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破壞。
結語
環境公益訴訟是公眾參與環境事務管理的一種途徑,是對政府維護國家和社會環境公共利益職責的一種有效監督與補充。因此,立法者在設計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時,應充分考慮內外部制度之間的協調。就制度外部的建構而言,需妥善處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充分尊重政府維護國家和社會環境公共利益職責,設置社會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前置程序,確保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程序不得先于政府履行維護國家和社會環境公共利益職責,確保有關行政監督管理機關行政命令救濟生態損害功能的發揮; 二是充分發揮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功能,構建新制度需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實行無縫對接,確保社會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對刑事帶民事訴訟的補充。就制度的內部協調而言,應確保人民檢察院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對象范圍要件與人民法院受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對象范圍要件保持一致,確保人民檢察院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程序與人民法院受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程序無縫對接,充分發揮環境公益訴訟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監督與補充作用。
參考文獻
[1]顏運秋,羅婷.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的激勵約束機制研究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9(3):42-48.
[2] 陳亮.環境公益訴訟激勵機制的法律構造以傳統民事訴訟與環境公益訴訟的當事人結構差異為視角[J].現代法學,2016,38(4):133-143.
[3] 李義松,陳昱晗.論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之原告勝訴獎勵機制[J].西部法學評論,2015(1):1-8.
[4] 王亞杰.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問題探究[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6(1):15-18
作者簡介:姚怡兵(1995.09-),女,蒙古族,籍貫:遼寧省喀左縣,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2018級在讀研究生,學士學位,專業:民商法學,郵箱:22976718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