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
摘要:宦官專權是唐后期政治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病癥,尤其到僖宗、昭宗時期,宦官成為把持中央政局的最重要因素。楊復光、楊復恭兄弟,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自黃巢之亂始,楊復恭利用原先宦官專權的制度紐帶,以假子為紐帶,在禁軍、外朝廣樹黨羽,成為左右僖宗朝政局的關鍵性人物,對唐帝國后期的政治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宦官;演變 ;楊復恭 ;唐僖宗
一、楊復恭家世概述
(一)世為權家
楊復恭,字子恪,本姓林,少時被楊玄翼收養,改姓為楊,他是唐后期楊氏宦官家族的主要成員。楊氏家族自德宗貞元年間左神策中尉楊志廉起,五代養父養子歷經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十一朝,號稱“世為權家”[1]。楊復恭的“曾祖父”楊志廉在德宗朝擔任神策軍中尉,“祖父”楊欽義是宣宗時期的神策軍中尉,“父親”楊玄翼是懿宗時期的內樞密使。楊復恭“以父,幼為宦者,入內侍省”[2]。咸通十年,玄翼卒,起為樞密使。楊復恭繼其“父”為內樞密使,成為唐朝末年“權閹四貴”之一,由此進入權力中樞。僖宗末年,楊復恭取代田令孜成為當朝第一權閹,勢傾內外。
(二)發跡之路
僖宗年少去世,策立新君引起諸多分歧,楊復恭倚靠權勢立壽王為太子,也就是昭宗。昭宗繼位,楊復恭、西門季玄欲奪宰相權,“乃于堂狀后帖黃,指揮公事,此其始也。”[3]。“常乘肩輿至太極殿,目無天子,下視群臣。”[4]。他曾養“假子”以自固,利用自己勢力讓其假子楊守立、楊守信、楊守貞、楊守忠,楊守厚等人擔任節度使,其余假子多擔任刺史,又養子六百,監諸道軍。他還曾殺皇戚,劫宰臣,猖狂不知所以,竟用“定策國老”來比喻自己,直言皇帝是負心門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三)策定謀反
楊復恭在十二衛軍容使、左神策軍中尉時,握有禁軍大權,搞得朝廷烏煙瘴氣。昭宗使其假子楊守立擔任六軍統領,并賜姓李,賜名順節。后又連續提升其為天武都頭,領鎮海節度使,尋加同平章事。楊守立遂與昭宗站在一起,出賣楊復恭,昭宗解除楊復恭的軍權,把他從京城調往鳳翔去監軍,楊知道自己受到皇帝的猜疑,主動要求回家養病,昭宗順水推舟,免其官職,只留下上將軍的空銜,楊遂去往商山隱居。
(四)家族興衰
大順年間,楊復恭返回長安,與其養子楊守亮秘密往來,互送情報,暗通陰謀,后兩人行動被舉報,昭宗命李順節,李守節帶領軍隊出擊楊復恭,楊的養子們帶部助戰。楊復恭處于下風,遂率軍向通化門方向撤退,逃亡興元,加強部署謀反行動,楊守亮等決定為父報仇,號稱討伐李順節,向朝廷示威。皇帝任用李順節乃事因無奈,其間李受重用導致恃寵而驕,后被昭宗處死。
892 年,鳳翔李茂貞等五節度使舉兵共討楊守亮,八月,李率眾部攻克興元府,楊復恭與楊守亮、楊守信等戰敗,率部棄城逃奔間州。鎮國節度使韓建的軍馬華洪加緊追擊。第三年,平叛兵馬克閬州,楊氏父子逃竄行至乾元,途中被捕斬首示眾。這就是楊氏一族的發展興衰,從楊復恭時期的興盛到衰亡也不過經歷了兩朝的時期。
二、楊復恭對僖宗朝政局的影響
(一)僖宗繼位時期的政治形勢
懿宗在 864 年七月病危,“上疾大漸,左軍中尉劉行深、右軍中尉韓文約立少子普王儼。”考異曰:范質《五代通錄》:“梁李振謂陜州護軍韓彝范曰:‘懿皇初升遐,韓中尉殺長立幼以利其權,遂亂天下。今將軍復欲爾邪!彝范,即文約孫也。按懿宗八子,僖宗第五,余子新、舊書不載長幼,又不言所終,不言所說者果何王也。”[5]宦官選用善于控制的普王李儼為太子,懿宗病逝,李儼當皇帝,后改名李儇,歷史上稱唐僖宗。
僖宗繼位后,劉行深和韓文約“居中執政,并封國公”[6]樞密使楊復恭深受排擠,樞密使雖然在中樞政局中具有參政權力,但神策中尉卻可憑武力干預軍事,故神策中尉地位高于樞密使,況且神策中尉握有兵權,故唐長孺先生曾說,“論實力樞密不如中尉,而地居近密,干預政事的機會較多”,“樞密使的政治地位,實為北衙之首”[7]。
(二)楊復恭參與政治
僖宗少時既聰明,接受能力又強,史書記載,僖宗好“騎射、劍槊、法算、至于音律、蒱博,無不精妙。”[8]但他同時又是一紈绔子弟,嘻戲無度。僖宗酷愛擊球運動,曾對身邊人石野豬說:“朕若應擊球進士舉,須為狀元。”[9]但石野豬的回答確是“若遇堯、舜作禮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駁放。”[10]面對嘲諷,僖宗不過一笑而已。僖宗玩物喪志,荒廢朝政,導致楊復恭家族對整個僖宗時期中央政治體制的滲入,加之龐勛起義和黃巢起義的爆發,都對楊氏家族權勢的膨脹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以至于他后來策立昭宗,影響整個政局。總之,僖宗朝政局不管受到宦官多大的影響,歸根到底還是一種皇權政治,皇權政治指的是“中國古代國家政治制度----君主專制政體的核心,皇權的運作情況直接反映了國家政治體制的內容和面貌。”[11]田余慶先生曾經說“皇權政治的各種制度經過南朝百余年的發展,終于與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淵源。”[12]
參考文獻
[1]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P5891.
[2]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P4774.
[3]馬端臨.文獻通考卷 58·職官考十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P3567.
[4]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P5963.
[5]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6,P8166.
[6]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P690.
[7]唐長孺.山居存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9,P245.
[8][9][10]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6,P8221.
[11]任士英.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P164.
[12]田余慶.論東晉門閥政治[J].北京大學學報,1987,(2),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