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摘要:本文簡述了“批判性思維”提出的背景和概念定義,梳理了美國“批判性思維”的產生和發展,與我國高校“批判性思維”教育現狀進行對比,明確了我國研究生文科碩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維傾向并提出建議。
一、“批判性思維”的提出背景和概念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高素質人才成為體現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國對于高等人才的培養目標逐步發生變化,這對于目前的教育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方式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再次強調,“要繼續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要不斷提高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創新研究生培養方法,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因此,批判性思維是一切創新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批判性思維指導創新活動的具體實踐,沒有批判性思維就沒有創新。
所謂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指“對于某種事物、現象或主張發現問題所在,同時根據自身的思考邏輯的作出主張的過程”[1]。它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批判精神體現為:習慣性質疑,善于反思,具有創造性,善于聯想,評價觀點客觀、公正等思維習慣;批判技能表現為:分析、推理、解釋、歸納、演繹、評價和自我調控等。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二者相輔相生,缺一不可。批判精神表現為“勇于批判”,批判技能表現為“善于批判”[2]。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維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主題要有意識的進行批判性思考,第二個層次是在思考的基礎上作出具有批判性特質的行為。
二、美國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批判性思維運動起源于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界對國內高校教育現狀的調查發現,美國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的新知識越來越多,但是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且落后于其他的工業化國家。當時的美國學者把社會運作的規則比作一架傻瓜相機,在現有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只是能夠熟練使用這架相機的人,而能夠改進或者發明新相機的人卻越來越少,他們把具備后者這種能力的人稱為“科學知識份子”,美國的調查研究表明,“科學知識份子”的數量在美國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這讓美國的教育家們有所警覺。在這種情況下,批判性思維這一帶有反思性質的思維方式逐漸受到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的注意,批判性思維運動拉開了大幕。
除了把“批判性思維”單獨作為一門課程開設外,美國等發達國家還把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融入日常的教學中去,這對于授課的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教師必須自己先接受過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再把這種能力教授給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從問題的準備,到提供有關資源,從設計整個學習過程,到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從在關鍵點上對學生進行提示、啟發和引導,到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及時反饋和評估,教師成為“場外教練”。在批判性思維指導下的課堂里,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一個引路人,老師傳授的也不僅僅是具體的知識,而是學習的方式,辯證思維的能力,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歐美高校的課堂里,老師可能會盤腿坐在課桌上和同學們討論,學生會可以毫不畏懼的說出自己看法,各種新奇的教具走進課堂,各種奇思妙想在教室里碰撞,擦出知識的火花。而我國的高校目前還很難做到這一點,教師講課仍然以教材課本為主,以考試通過率和高分來衡量教育水平,我們要想趕上甚至超越發達國家,就要向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學習,從根源上改革教育模式,培養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
三、中國文科碩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維傾向現狀和建議
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為主題,召開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在其宣言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培養批判性思維[3]。中國高等院校正在逐步融入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之中,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對碩士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很多國內頂尖大學都先后開設了批判性思維的課程,例如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等。但是從效果來看,中國目前對研究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教育部的期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高校相比更是差距明顯,我國研究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任重道遠。
研究生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如果不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更是無從談起。然而,王迎超等人采用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傾向問卷 (The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Inventory,CCTDI),對國內9所知名高校的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高校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傾向總體上較弱.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文科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傾向總體上弱于理科研究生[4]。
結合學者對我國文科碩士生批判性思維傾向的研究和本人自己的感受體會,對碩士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出以下幾點小建議。
(1)從死記硬背走向批判思維。我們周圍不乏存在這樣的人,他們認為文科就是死記硬背,不可否認,記憶是文科學習的基本功,是文科學習的起點,但不是最終目的。研究生不能只限于做到記憶,而應該像更高級的能力轉化,那就是批判思維,只有理解、運用,知識才能轉化為實踐的能力。
(2)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參與。被動的學習效果遠不及主動探求知識的效果更加深入能夠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是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研究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推進以研究生為主體的研討式、啟發式、師生平等、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互相提問、相互質疑和共同探索的對話型教學模式。
(3)建立創新團隊合作和創新平臺。該團隊的類別可以有導師驅動型、平臺驅動型、興趣驅動型、項目驅動型等。形成以研究生為主體、以批判性思維培養和科研創新為目標、以學術交流為紐帶、以學科交叉為特色、以學校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為依托的研究型群體。
參考文獻
[1]青年認知心理學家之會 (19 93 ),(認知心理學家談教育》,65頁。京都:北大路書房。
[2]張梅,印勇.批判性思維:研究生開啟科學創新之門的鑰匙[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09):29-32.
[3]UNESCO.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ision and Action.[R] Paris:UNESCO .1998.
[4]高虹,劉惠琴.從基于問題的學習看研究型課程教學[J].中國高教研究,2003(11):54-55.